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小米學堂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小米學堂
圖片來自台東觀光旅遊網

小米學堂位於台灣台東縣 金峰鄉 。係由一群青年漂鳥返鄉共同營運之場域,也是全台首座以小米為主題的文化館。結合部落文化生態及農事體驗,讓更多旅人能體驗原住民族傳統文化。[1]

由廢校的壢坵國小改建的小米學堂,是台東金峰鄉在地文化教室,而透過小米學堂可體驗滿滿的在地味,將排灣族重要的生活文化具體呈現。其中的關鍵推手歸功於高世忠返鄉成立雜糧產銷班,接手學堂後,設計「藜不開米」遊程,藉由部落導覽、小米與紅藜相關知識解說、教唱原住民歌謠與各種手作體驗等活動,傳遞小米以及排灣族文化,一一具體而微的呈現於原住民文化藝術館。[2]該行程更是榮獲中華民國農會「國產雜糧十大經典體驗路線」推薦。小米學堂所設置的園區包括有小米故事館、食議館、展售館、體驗手作教室、排灣族文化長廊、辦公室等空間,為台東南迴地區最具教育、體驗、文化傳承之多元整體性場域。透過課程、體驗、手作、餐飲等方式,實際認識小米文化與排灣族部落生活知識,建構在地人才培育文化基地,帶動地方週邊傳統手作工坊、個人收藏館等文化產業提升與優化,型塑小米學堂成為臺灣原住民小米文化教育故事館之品牌印象。也因此吸引許多旅人前往造訪[3]

而鄰近的魯拉克斯吊橋橫跨金崙溪兩岸,是連結金峰鄉與太麻里鄉的重要橋梁。該吊橋原於1955年建置,卻在半世紀後毀於2009年的88風災。歷坵村是以排灣族魯凱族為主的部落,在村民及各機關的努力下,魯拉克斯吊橋於2017年重建後,以現代感與原創設計的嶄新樣貌,再次成為歷坵村的交通要道。[4]

而重建後的魯拉克斯吊橋是單線雙向車行吊橋,橋長106公尺,橫跨金崙溪,鮮紅色的橋身與翠綠的青山、藍天白雲相輝映,在山谷中更顯得搶眼。吊橋限重3.5噸,能承載車輛上橋,但部落已達成共識,未來可能會限制汽車上橋,僅在緊急搶救時開放救災車輛通行。並請民眾多多配合。[5]

其中.座落於台東縣金峰鄉的歷坵部落,排灣族語為魯拉克斯(rulakes),意思為滿佈樟樹的地方。魯拉克斯部落為排灣族、魯凱族共融的部落。[6] 美麗的歷坵部落隱身在大武山中,如同它的排灣族名這裡有著保存豐富的自然山林資源,且傳統文化深厚,非常適合親子朋友一起走入部落,認識部落。走進部落內,石板搭起的圍牆、路旁的雕刻裝飾,即已展現濃厚的人文風采。此地農產豐富,栽植小米紅藜洛神等等,亦是體驗食農文化的絕佳去處。而由已廢校之歷坵國小舊校舍所改建之小米學堂,正是南迴線上認識原住民文化與物產的最佳窗口之一。吸引許多旅人前往一探究竟。[7]


景點介紹

小米學堂內部一景
圖片來自台東觀光旅遊網

小米學堂是全台灣第一座原住民族傳統農糧的小米主題館,是峰忠傳奇品牌在與農民契作生產小米、與在地社群合作食品加工之後,完成產業六級化的第三塊拼圖。打造出小米展覽、原民風味餐飲、排灣文化展示的空間,並推出各式服務體驗,整合出「藜不開米」的套裝行程。讓遊客在半天內,沈浸在排灣文化的場域中,觀文化展演、聽故事導覽、嚐原民美食、體驗手作與打獵,走進部落裡,以身心感受一場美好旅程。<

其中,小米學堂的創辦人高世忠曾是返鄉青年的他,從職業軍人退伍後,回到家鄉幾經周折,最後他一股腦投入在地農業的領域。成立金峰鄉雜糧產銷班第四班,並擔任班長後,以生產小米、紅藜、洛神花為主,並於2015年獲選第二屆百大青農。2019年他接手小米學堂後,設計的「藜不開米」遊程,一舉獲得2019年十大經典國產雜糧體驗路線優選獎。部落導覽、小米與紅藜相關知識解說、教唱原住民歌謠、手作紅藜麻糬與小米祝福吊飾、體驗獵人射箭與農夫彈弓等等,一個個在學堂中熱鬧展開。而透過小米學堂的成立,不只是保留小米文化,而是透過小米、在這裡的一切,讓大家深刻感受到排灣族的文化。歡迎有興趣的旅人可以前往體驗。ref>小米學堂台灣休閒農業發展協會</ref>


而位於台東歷坵村的魯拉克斯吊橋橫跨在金崙溪上,不僅串聯起金峰、太麻里兩鄉的連結,也間接促進兩地觀光的交流。原地舊魯拉克斯吊橋於民國44年建造,是村民驕傲的地標也是共同回憶,98年慘遭88風災摧毀,讓歷坵村民更加團結凝聚極力重建,在多方共同的努力下,將2017年9月底完工,景觀上具現代化及原創設計,如彩虹懸掛在半空中,連結了金崙溪流域資源產業,也促進了在地文化及經濟產業,讓部落的記憶再次牽起,也繼續延續了魯拉克斯的故事。[8]

魯拉克斯吊橋通車後,金峰及太麻里鄉公所將分別規劃特色道路串聯,與金崙溫泉區形成環狀觀光景點,可有效帶動整個區域的觀光發展。新建的魯拉克斯吊橋不僅對村民深具文化意義,對於經濟產業發展也有相當助益。[9]

其中,現在的魯拉克斯部落是由屏東魯凱族、排灣族人與東部群的排灣族通婚聚居而成,是人口不到400人的可愛小部落,由於位於東66縣道最深山部落,靠近金崙溪上游還保有大片的原始林與自然生態。魯拉克斯即意為樟樹林滿佈之地。魯拉克斯部落人口雖少,卻擁有大量可種植的土地,加上勤奮努力工作的長輩們,部落家戶仍保有多種小米原生種子;雖曾遭受莫拉克風災侵襲,在公部門、民間團體的協助與居民的積極配合,部落推動小農復耕與小米特色產業,一到六月,處處可見飽滿黃金小米結穗田地,形成當代黃金山城樣貌。除了可讓旅人做短暫休憩外,同時亦能飽覽渾然天成的自然美景,真是一舉兩得。也吸引許多旅人前往一探究竟。[10]


全台灣第一座原住民族傳統農糧的小米主題館

全台灣第一座原住民族傳統農糧的小米主題館
圖片來自台東觀光旅遊網

小米學堂是全台灣第一座原住民族傳統農糧的小米主題館,於106年底正式成立後,外人眼中「單純」的小米不再只是農作物,而是象徵排灣族,乃至於原住民重要的生活文化。透過小米學堂的成立後,有關排灣族的傳統文化伴隨著周圍的一屋一瓦、一草一木,迴盪在這座佇立在山坡上的學堂裡。園區內可見一張張關於歷坵國小、排灣族人的老照片,而原本的教室,小米與部落的傳說、小米的器具,甚至是等比例縮小的穀倉,都讓人忍不住再三流連、觀看。在地族人生產的農產品,從精美的手工編織、蜜餞、小米酒、零食等,其中的巧思和用心,也使人驚嘆。透過小米學堂體驗滿滿的在地味,將排灣族重要的生活文化具體呈現。讓旅人透過體驗參觀的過程,無形中也達到將排灣族文化流傳及分享的目的[11]

而在部落內的魯拉克斯吊橋橫跨金崙溪兩岸,是連結金峰鄉與太麻里鄉的重要橋梁。原1955年建置的吊橋毀於2009年的88風災,在村民及各單位的努力下,於2017年以具現代感與原創設計的嶄新樣貌,重新成為歷坵村的交通要道。重建後的魯拉克斯吊橋未來將連接左岸由太麻里鄉公所闢建的特色道路至金崙溫泉虹橋,再環繞回歷坵,讓到訪遊客能沿著這條環狀道路,同時體驗兩鄉特有的人文與美景。歡迎旅人前往參觀及造訪。[12]

而鄰近魯拉克斯吊橋的魯拉克斯部落位於臺東縣金峰鄉壢坵村,北邊以太麻里溪和嘉蘭村為界,南部山地與大武鄉土坂村相鄰,東臨太麻里鄉多良、金崙兩村,西部山地約以南大武山、茶仁山、衣丁山稜線和屏東鄉瑪家、泰武、來義等相鄰。壢坵村全村保留地面積19.08平方公里,為金峰鄉最大的聚落。排灣族稱楠木為rakusa,由於部落附近有很多楠木,故稱為魯拉克斯rulakes。[13] 歷坵村舊名「魯拉克斯」(rulakes),排灣族語為很多樟樹的地方,由排灣族與魯凱族人共同組成部落,是台東僅見的兩族構成,也是美好的共生樣貌。部落的族人以務農為主,主要作物有小米、紅藜、芋頭、洛神花、咖啡與南瓜等,社區的人數雖不足400人,由於水源充沛、土壤肥沃,物產相當豐饒。吸引許多旅人前往造訪參觀。 [14]


視頻

【台東歷坵「小米學堂」上課趣! 有機咖啡飄香 體驗部落在地味|部落抓風味 EP1】

【《主播凹鬥Outdoor中》前進台東小米學堂 原住民文化一日體驗】

【魯拉克斯 小米學堂 | 行走TIT 第121集】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