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源闸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广源闸 |
---|
|
广源闸,旧称“苏州街”俗称“豆腐闸”,位于海淀区紫竹院地区五塔寺与万寿寺之间,南长河河道之上,桥上有广源闸路通过,元朝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建成。[1] 是南长河(又称“长河”)上的一座古代水闸,位于北京市海淀区广源闸路。[1][2][3][4]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保护级别:世界文化遗产
- 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 所在: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浙江省、江苏省、安徽省、山东省、河南省
- 分类:古建筑
- 时代:春秋至中华人民共和国
- 编号:6-810(7-1973-3-009)
- 登录;2006年(2013年合并项目)
简介
- 明朝开挖长河时,继续利用了广源闸。明清两朝的皇帝乘船赴颐和园时,常在广源闸换船。乾隆帝和慈禧太后都是乘骡车,率众出西直门,沿河西行,在广源闸旁的万寿寺行宫下榻,随后广源闸下闸阻拦水流,以调高广源闸以西的水面,此后便可转乘龙船走水路,以逆水拉纤的方式赴颐和园昆明湖。[1]
- 广源闸在郭守敬主持的白浮引水工程中是一座重要水闸,比郭守敬的开凿白浮泉工程早三年,也比高梁桥大3岁。该闸是元朝通惠河上游的头闸。从元朝起,广源闸是节制通惠河(后来为长河)之水的关键。闸桥落下时,闸东之水深不满一尺;提闸之后,河水可行驶龙船。广源闸不仅节制长河之水,而且自元朝开始,每逢北京东部的通惠河因天旱水浅难以通行粮船时,都会派专职官员赴广源闸畔的龙王庙祭祀水神,提闸放水。[1][3]
- 该闸平面呈西北-东南走向,闸口宽约13米,长约6米。[1][2][3]广源闸的结构分为闸基、闸门、闸墙三个部分。两端闸墙的东西两侧的燕翅上各嵌有汉白玉石雕镇水兽一只,总共四只。广源闸历史上兼具调水、码头等功能,而且在闸上铺设木板便具有桥的功能,被誉为“长河第一闸”。该闸原来的闸板早已无存,闸口仍保存完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旧闸位置兴建了一座桥,桥下两端可见旧闸口。[1][3]
历史
- 自建成后,受到历朝重视,多次修缮,精心管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广源闸仍为木桥(闸上铺设木板当作桥)。
- 1979年落架大修,改建成钢筋混凝土结构桥梁,并设栏杆。
- 1998年北京市改造长河时,修缮了广源闸,将南侧的桥墩拆除1/3,重新更换了水泥桥面,增设汉白玉栏杆。[2][1][3]在改造中,实施了“南扩一孔”的方案,在广源闸南侧增加一孔,河水变为从两孔流过。[5]
- 东北侧有龙王庙一座,面阔一间,小式作法。[2][3]过去每年农历腊月二十三日,周边民众云集广源闸的龙王庙祭祀龙王爷和灶王爷,让他们“上天言好事”,以保佑来年风调雨顺。每年龙王爷生日,广源闸的龙王庙都十分热闹。[5]该庙本已废弃。21世纪初,该庙获得重修,庙门上悬有“紫金观”匾额,其内供奉中天北极紫微大帝塑像。[6]
- 1999年,“广源闸及龙王庙”被海淀区人民政府公布为海淀区文物保护单位。[3]
- 2013年,广源闸作为大运河北京段的一部分,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运河中。[7]龙王庙作为“万寿寺龙王庙”,继续为海淀区文物保护单位。
- 广源闸下游的紫竹院东侧,有一座白石闸,又称“广源下闸”,早已毁坏,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旧闸基仍然保存完好。[1]
参考文献
- ↑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广源闸,京城水上游,于2013-09-16查阅. [2013-09-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9-30).
- ↑ 2.0 2.1 2.2 2.3 京杭大运河遗产——广源闸、高梁闸,中国文物信息网,2011-12-09
- ↑ 3.0 3.1 3.2 3.3 3.4 3.5 3.6 广源闸桥,北京市海淀区文化委员会,2013-07-22. [2013-09-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6-01).
- ↑ 串起万寿寺、广源闸、龙王庙……海淀这条生态景观廊道来啦!,腾讯网,2019-07-09
- ↑ 5.0 5.1 寻根溯源入深山 虹桥飞身落长河,北青网,2012-03-21
- ↑ 大运河北京段保护与申遗情况,北京文网,于2013-09-16查阅. [2013-09-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8-14).
- ↑ 我区新增十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概况,北京西城报,2013-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