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源閘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廣源閘 |
---|
|
廣源閘,舊稱「蘇州街」俗稱「豆腐閘」,位於海淀區紫竹院地區五塔寺與萬壽寺之間,南長河河道之上,橋上有廣源閘路通過,元朝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建成。[1] 是南長河(又稱「長河」)上的一座古代水閘,位於北京市海淀區廣源閘路。[1][2][3][4]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保護級別:世界文化遺產
- 公布: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 所在: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浙江省、江蘇省、安徽省、山東省、河南省
- 分類:古建築
- 時代:春秋至中華人民共和國
- 編號:6-810(7-1973-3-009)
- 登錄;2006年(2013年合併項目)
簡介
- 明朝開挖長河時,繼續利用了廣源閘。明清兩朝的皇帝乘船赴頤和園時,常在廣源閘換船。乾隆帝和慈禧太后都是乘騾車,率眾出西直門,沿河西行,在廣源閘旁的萬壽寺行宮下榻,隨後廣源閘下閘阻攔水流,以調高廣源閘以西的水面,此後便可轉乘龍船走水路,以逆水拉縴的方式赴頤和園昆明湖。[1]
- 廣源閘在郭守敬主持的白浮引水工程中是一座重要水閘,比郭守敬的開鑿白浮泉工程早三年,也比高梁橋大3歲。該閘是元朝通惠河上游的頭閘。從元朝起,廣源閘是節制通惠河(後來為長河)之水的關鍵。閘橋落下時,閘東之水深不滿一尺;提閘之後,河水可行駛龍船。廣源閘不僅節制長河之水,而且自元朝開始,每逢北京東部的通惠河因天旱水淺難以通行糧船時,都會派專職官員赴廣源閘畔的龍王廟祭祀水神,提閘放水。[1][3]
- 該閘平面呈西北-東南走向,閘口寬約13米,長約6米。[1][2][3]廣源閘的結構分為閘基、閘門、閘牆三個部分。兩端閘牆的東西兩側的燕翅上各嵌有漢白玉石雕鎮水獸一隻,總共四隻。廣源閘歷史上兼具調水、碼頭等功能,而且在閘上鋪設木板便具有橋的功能,被譽為「長河第一閘」。該閘原來的閘板早已無存,閘口仍保存完好。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在舊閘位置興建了一座橋,橋下兩端可見舊閘口。[1][3]
歷史
- 自建成後,受到歷朝重視,多次修繕,精心管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廣源閘仍為木橋(閘上鋪設木板當作橋)。
- 1979年落架大修,改建成鋼筋混凝土結構橋樑,並設欄杆。
- 1998年北京市改造長河時,修繕了廣源閘,將南側的橋墩拆除1/3,重新更換了水泥橋面,增設漢白玉欄杆。[2][1][3]在改造中,實施了「南擴一孔」的方案,在廣源閘南側增加一孔,河水變為從兩孔流過。[5]
- 東北側有龍王廟一座,面闊一間,小式作法。[2][3]過去每年農曆臘月二十三日,周邊民眾雲集廣源閘的龍王廟祭祀龍王爺和灶王爺,讓他們「上天言好事」,以保佑來年風調雨順。每年龍王爺生日,廣源閘的龍王廟都十分熱鬧。[5]該廟本已廢棄。21世紀初,該廟獲得重修,廟門上懸有「紫金觀」匾額,其內供奉中天北極紫微大帝塑像。[6]
- 1999年,「廣源閘及龍王廟」被海淀區人民政府公布為海淀區文物保護單位。[3]
- 2013年,廣源閘作為大運河北京段的一部分,被列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大運河中。[7]龍王廟作為「萬壽寺龍王廟」,繼續為海淀區文物保護單位。
- 廣源閘下游的紫竹院東側,有一座白石閘,又稱「廣源下閘」,早已毀壞,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舊閘基仍然保存完好。[1]
參考文獻
- ↑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廣源閘,京城水上游,於2013-09-16查閱. [2013-09-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9-30).
- ↑ 2.0 2.1 2.2 2.3 京杭大運河遺產——廣源閘、高梁閘,中國文物信息網,2011-12-09
- ↑ 3.0 3.1 3.2 3.3 3.4 3.5 3.6 廣源閘橋,北京市海淀區文化委員會,2013-07-22. [2013-09-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6-01).
- ↑ 串起萬壽寺、廣源閘、龍王廟……海淀這條生態景觀廊道來啦!,騰訊網,2019-07-09
- ↑ 5.0 5.1 尋根溯源入深山 虹橋飛身落長河,北青網,2012-03-21
- ↑ 大運河北京段保護與申遺情況,北京文網,於2013-09-16查閱. [2013-09-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8-14).
- ↑ 我區新增十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概況,北京西城報,2013-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