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张策 (五代)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张策
出生 9世纪
唐朝
逝世 912年
后梁洛阳
职业 后梁官员

张策(9世纪-912年),少逸中国唐朝五代十国时期后梁官员,在后梁开国皇帝梁太祖朱全忠年间为宰相。

本名 张策 职业 后梁官员
出生地 河西敦煌 时代 唐末五代
字号 少逸 民族 汉族

家世

张策生年不详,祖籍敦煌。父张同,唐朝官员,官至容管经略使[1][2]

张策年轻时聪警好学,尤其喜爱章句。当时他家住洛阳敦化里,并且从甘泉井挖出古鼎,鼎耳有篆字:“黄初元年春二月,匠吉千”,且制作奇巧,张同很珍重它。但时年才一十三岁的张策却从容地对父亲说:“建安二十五年,曹公去世,改年号为延康,同年十月,魏文帝接受汉帝禅让,才改元为黄初,因此黄初元年显然是没有二月的。鼎文是多么地荒谬啊!”张同大惊,去书房取《三国志·魏志》来读,证实了张策的说法。[3]宗族都为张策的学识称奇。但张策没有进学及准备科考做官,而是信奉佛教,未及弱冠就在京城长安慈恩寺落发为僧。[1][2]

唐僖宗广明末年(880年—881年),长安地区被大规模农民军黄巢攻打,张策还俗奉父母逃难,为君子称道。不久张同去世,张策服丧,以孝闻名。丧期满后,他也不求出仕,在乡间隐居十余年。[1][2]

入仕

唐朝年间

张策结束隐居后出为广文馆博士,改秘书郎军阀王行瑜静难节度使,召张策为观察支使,带水曹员外郎,赐穿绯色官服。王行瑜与朝廷冲突,被河东节度使李克用攻败,张策与婢女以肩舆载母从静难军部邠州南境冒积雪出逃。[4]路人都同情他。李克用大敌宣武军节度使朱全忠当时兼领四镇,闻讯,奏张策为宣义军支使,不久张策又因母丧去职。[1][2]

丧期满后,张策被除国子博士,迁膳部员外郎。不到一年,军阀镇国军节度使韩建召他为判官,韩建为忠武军节度使后又以他为掌记。[5]唐昭宗天复(901年—904年)年间,张策奉韩建书信和礼物拜访朱全忠,朱全忠见了他,高兴地说:“张夫子到了。”奏为掌记,兼赐金紫。天祐(904年—907年)初年,朱全忠表荐张策之才,拜为职方郎中,二年(905年)五月兼充史馆修撰,不久召入为翰林学士[6]转兵部郎中,知制诰,仍修史。不久,迁中书舍人,[2]但职务如前。[1]四年(907年),朱全忠迫唐哀帝禅位,代唐建后梁为太祖皇帝。宰相摄侍中杨涉为押传国宝使,张策为副使,[7]传国玉玺送到宣武军军部大梁以行受禅仪式,并奉传国玉玺升殿。[8][9]

后梁年间

太祖登基后,十月,将文武百官遣回岗位,但将张策等留在身边。[8]改张策为工部侍郎,加承旨。同年冬,转礼部侍郎。次年,张策随太祖讨伐李克用之子和继承人李存勖治下的晋国,随驾到泽州。四月,被任为刑部侍郎,与新拜中书侍郎于兢一同加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宰相,[10]以代杨涉,[9][11]仍判户部,不久迁中书侍郎。[1][2]

致仕及过世

开平二年(908年)十一月,张策因染风恙,上表请辞。[11][12]以刑部尚书致仕[10]即日乘肩舆归洛阳,住在福善里,以园艺、读书、听琴、饮酒自娱。四年(910年)四月,太祖追赠其先人官一等。[13][14]乾化二年(912年)秋卒于洛阳。[2]著《典议》三卷、词制歌诗二十卷、笺表三十卷,存放家中。[1]

轶闻

唐摭言》及《北梦琐言》载:广明年间,少师赵崇提倡文学,张策刚还俗,言说时事变化,希望入贡士之列,但赵崇鄙视他,虽然有人提出刘轲蔡京也曾为僧,但赵崇却说:“刘、蔡辈虽然曾为僧,但不为人所知,转而科举有何不可?张策是衣冠子弟,无故出家,不能参禅访道,抗迹尘外,却在御帘前进诗希求恩泽。如此行止,岂能掩人口实。我十次掌管科举,就斥退他十次。”于是当庭谴责张策;张策只得改习博学宏辞,而赵崇在吏部任职,又罢黜他,并宣扬他的过失。天祐年间,张策成为朱全忠谋士后,进言诬陷,致使赵崇遇害。

注释及参考文献

  1. 1.0 1.1 1.2 1.3 1.4 1.5 1.6 《旧五代史》卷一十八
  2. 2.0 2.1 2.2 2.3 2.4 2.5 2.6 《新五代史》卷三十五
  3. 又见《资治通鉴》卷六十九
  4. 李克用败王行瑜于乾宁二年(895年)。见《资治通鉴》卷二百六十
  5. 朱全忠迫韩建弃镇国军并调他于忠武军在天复元年(901年),为张策效力他划定了时间范围。见《资治通鉴》卷二百六十二
  6. 《旧唐书·哀帝纪》作以翰林学士兼充史馆修撰。
  7. 《旧唐书》卷二十下
  8. 8.0 8.1 《旧五代史》卷三
  9. 9.0 9.1 《资治通鉴》卷二百六十六
  10. 10.0 10.1 《旧五代史》卷四
  11. 11.0 11.1 《旧五代史》卷二
  12. 《资治通鉴》卷二百六十七;时任左仆射杨涉取代了他,重归相位。
  13. 《旧五代史》卷五
  14. s:追赠张策等官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