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書·朱序傳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晉書·朱序傳出自於《晉書》,中國的二十四史之一,唐房玄齡等人合著,作者共二十一人。記載的歷史上起三國時期司馬懿早年,下至東晉恭帝元熙二年(420年)劉裕廢晉帝自立,以宋代晉。該書同時還以「載記」形式,記述了十六國政權的狀況。原有敘例、目錄各一卷,帝紀十卷,志二十卷,列傳七十卷,載記三十卷,共一百三十二卷。後來敘例、目錄失傳,今存一百三十卷。 [1]
原文
朱序字次倫,義陽人也。序世為名將,累遷鷹揚將軍、江夏相。興寧末,梁州刺史司馬勛反,桓溫表序為征討都護往討之,以功拜征虜將軍。太和中,遷兗州刺史。時長城人錢弘聚黨百餘人,藏匿原鄉山。以序為中軍司馬、吳興太守。序至郡,討擒之。寧康初,鎮襄陽。苻堅遣其將苻丕等率眾圍序,序固守,賊糧將盡,率眾苦攻之。初苻丕之來攻也序母韓自登城履行謂西北角當先受弊遂領百餘婢並城中女子於其角斜築城二十餘丈賊攻西北角果潰眾便固新築城丕遂引退襄陽人謂此城為夫人城。序累戰破賊,人情勞懈,又以賊退稍遠,疑未能來,守備不謹。督護李伯護密與賊相應,襄陽遂沒,序陷於苻堅。 堅殺伯護以徇,以其不忠也。序欲逃歸,潛至宜陽,藏夏揆家。堅疑揆,收之,序乃詣苻暉自首,堅嘉而不問,以為尚書。太元中,苻堅南侵,謝石率眾距之。時堅大兵尚在項,苻融以三十萬眾先至。堅遣序說謝石,稱己兵威。序反謂石曰:「若堅百萬眾悉到,莫可與敵。及其未會,擊之,可以得志。」於是石遣謝琰選勇士八千人涉淝水挑戰。堅眾小卻,序時在其軍後,唱云:「堅敗!」眾遂大奔,序乃得歸。後翟遼反,序遣將軍秦膺、童斌與淮、泗諸郡共討之。翟遼又使其子釗寇陳、潁,序還遣秦膺討釗,走之。其後慕容永率眾向洛陽,序自河陰北濟,與永偽將王次等相遇,乃戰於沁水,次敗走,斬其支將勿支首。
參軍趙睦、江夏相桓不才追永,破之於太行。永歸上黨。序追永至上黨之白水,與永相持二旬。聞翟遼欲向金墉,乃還,遂攻翟釗於石門,遣參軍趙蕃破翟遼於懷縣,遼宵遁。序以老病,累表解職,不許。寢其表,遂輒去任。數旬,歸罪廷尉,詔原不問。太元十八年卒,贈左將軍、散騎常侍。(選自《晉書•朱序傳》,有刪改)
譯文
朱序字次倫,是義陽人。朱序為當世名將,多次升遷任鷹揚將軍、江夏相。興寧末年,梁州刺史司馬勛反叛,桓溫上表舉薦朱序為征討都護前往討伐司馬勛,因功被任命為征虜將軍。太和年間,升任兗州刺史。這時長城人錢弘聚集黨羽一百多人,躲藏在原鄉山。朝廷任命朱序為中軍司馬、吳興太守。朱序到吳興郡,討伐擒獲了錢弘。寧康初年,(朱序)鎮守襄陽,苻堅派他的部將苻丕等率兵圍攻朱序,朱序堅守(襄陽),賊兵糧草將要用完,率兵加緊攻城。起初,苻丕來攻城,朱序的母親韓氏親自登城巡視,說西北角將會首先出問題,就率領一百多名婢女和城中女子在這個角上斜着修築了二十多丈城牆。
賊兵攻打西北角,果然攻破城防,眾人就固守新修築的城。苻丕於是率軍撤走了。襄陽人稱這座城為夫人城。朱序接連作戰破敵,人心勞頓鬆懈,又認為賊兵退去漸漸地遠了,懷疑不會再來了,守備不嚴。督護李伯護暗中與賊兵接應,襄陽城就淪陷了,朱序落入苻堅手中。苻堅殺掉李伯護來示眾,因為他不忠貞。朱序打算逃回,秘密到了宜陽,藏在夏揆家中。苻堅懷疑夏揆,逮捕了他,朱序就到苻暉處自首,苻堅嘉賞他而沒有追究,任命他為尚書。太元年間,苻堅南侵,謝石率軍抵抗。當時苻堅大軍還在項城,苻融率三十萬兵先到。苻堅派朱序勸降謝石,稱述自己的軍威。
朱序反而對謝石說:「如果苻堅百萬大軍全部趕到,就沒有誰能與他對抗了。趁他們還未會合,攻擊他們,可以取勝。」於是謝石派謝琰挑選八千名勇士渡過淝水挑戰。苻堅軍稍稍向後退了一點,這時朱序在軍隊後部,大聲呼喊:「苻堅戰敗了!」於是眾軍大敗奔逃,朱序才得以返回。後來翟遼反叛,朱序派將軍秦膺、童斌及淮、泗各郡兵一起討伐他。翟遼又派他的兒子翟釗進犯陳、潁二城,朱序回兵派秦膺討伐翟釗,使翟釗敗逃。後來慕容永率軍進攻洛陽,朱序從河陰北渡河,與慕容永偽將王次等相遇,於是在沁水交戰,王次敗逃,朱序斬了他的偏將勿支的頭。參軍趙睦、江夏相桓不才追擊慕容永,在太行擊敗了他。
慕容永逃回上黨。朱序追擊慕容永到上黨的白水,與慕容永相持二十天。聽說翟遼想進攻金墉,才撤回,於是在石門攻打翟釗,派參軍趙蕃在懷縣擊敗翟遼,翟遼連夜逃跑。朱序因年老多病,多次上奏章請求解除職務,朝廷不同意。皇上擱置了他的奏章,於是他離職了。幾十天之後,廷尉要治罪,朝廷下詔寬赦不加追究。太元十八年去世,追贈為左將軍、散騎常侍。[2]
作者簡介
房玄齡(579年~648年8月18日),名喬,字玄齡, 齊州臨淄縣(今山東省淄博市)人。
唐朝初年名相、政治家、史學家,隋朝涇陽令房彥謙之子。善詩能文,博覽經史。十八歲,舉進士出身,授羽騎尉、隰城縣尉。晉陽起兵後,投靠秦王李世民後,積極出謀劃策,典管書記,選拔人才,成為秦王府得力謀士之一。在隨李世民征戰時,凡王府書檄,駐馬即成,言簡意盡,不需起草。唐武德四年曾被招為「十八學士」之一。
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封房玄齡為梁國公。官任中書令、尚書左僕射、司空等職,總領百司,掌政務達20年。參與制定典章制度,主持律令、格敕的修訂,監修國史,又曾與魏徵同修唐禮;調整政府機構,省並中央官員;善於用人,不求備取人,也不問貴賤,隨材授任;恪守職責,不自居功。同時負責國史館,先後監修成《高祖實錄》、《太宗實錄》、《晉書》。去世後,諡號「文昭」,後配享太宗廟廷。
武德九年(626年),謀劃「玄武門之變」,隨同杜如晦等五人居於首功。執政期間,房玄齡善於謀略,杜如晦處事果斷,並稱「房謀杜斷」,成為良相典範,累遷尚書左僕射、司空,受封梁國公,名列「凌煙閣二十四功臣」。
貞觀二十二年(648年),病逝,追贈太尉,諡號文昭,配享太宗廟廷,陪葬昭陵。[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