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玄武門之變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玄武門之變

中 文 名   :   玄武門之變

外 文 名  : Xuanwu Gate Incident

時       間 : 626年7月2日

地       點 : 長安城

性       質 : 政變奪權

結       果 : 李世民獲勝

玄武門之變唐高祖李淵次子秦王李世民在唐王朝的首都長安城(今陝西省西安市)大內皇宮的北宮門——玄武門附近發動的一次流血政變。李世民殺死了自己的長兄和四弟,立為新任皇太子,不久後繼承皇位。玄武門之變事件打破了自古以來只有長子繼承皇位的傳統。

  玄武门之变,是唐高祖武德九年六月初四(公元626年7月2日),由当时唐高祖李渊次子秦王李世民在唐王朝的首都长安城(今陕西省西安)太极宫的北宫门--玄武门附近发动的一次政变。

在起兵反隋的過程中,李氏兄弟二人配合仍算默契,直到建立唐朝。太子自知戰功與威信皆不及世民,心有忌憚,就和弟弟齊王李元吉聯合,一起排擠和陷害李世民;聽從魏徵的引導,收服被李世民重創的劉黑闥嘗試拿回兵權,李淵也嘗試任用裴寂,最終導致大敗,不得不再用李世民領兵。

以李世民為首的功臣集團,為求自保,在玄武門發動兵變,李世民親手射死了太子李建成,事後李淵立李世民為太子,兩個月後禪讓皇位,是為唐太宗,年號貞觀,開啟了23年的"貞觀之治"。

事變概述

玄武門之變」是唐朝統治階級內部一場爭權奪利的鬥爭。唐朝建立後,李淵封長子建成為太子,協助處理軍國大事,實力雄厚的次子世民文武雙全,武功卓著,由此形成兩大勢力。太子建成聯合四弟元吉,準備除掉世民。

唐高祖統一全國的過程中,世民先參與策劃了太原起事,而起事之後,在討平群雄的戰爭中,他又立功最大。李世民能征慣戰,智勇兼備,已成為唐軍事實上的最重要的領導人,被高祖李淵封為「天策上將」,位在諸王之上,併兼司徒、陝東道大行台、尚書令,還詔令在秦王府中設置官屬。世民自恃才能和顯功,在府中開置文學館,延攬四方文學之士,這些人都成了世民的謀臣策士。此外,世民南征北討,逐漸在天策府中網羅了不少勇將猛士。擁有了如此眾多的謀士與勇將,秦王世民的周圍自然形成了當時政壇上一個強有力的政治集團,直接威脅到太子建成。建成為了鞏固自己的地位,就聯合同樣對世民不滿的齊王元吉,採取曲意聯絡唐高祖的妃嬪以為內助、加強自己的軍力、收買世民的部下等策略來強化自己並削弱世民的勢力,甚至發展到在世民酒中下毒的地步。

到了武德九年(公元626年),建成、元吉和後宮妃嬪更是常常在高祖耳邊說世民的壞話,使高祖漸漸對世民產生了猜疑,局勢對世民十分不利。世民決定先發制人。6月4日,世民率長孫無忌等人經玄武門入皇宮,埋伏在臨湖殿附近,突然射殺了準備入朝的建成元吉,然後聲稱「秦王以太子、齊王作亂,舉兵誅之」,並派親信「宿衛」高祖,迫使高祖接受了既成事實。三天之後,唐高祖宣布立秦王為太子,國家大事,一律由太子處理。當年8月,唐高祖被迫讓位,自稱太上皇,李世民即位,就是唐太宗。第二年,改年號為貞觀。歷史上把這次政變,叫做「玄武門之變」。[1]

事件背景

大業十三年(公元617年)五月,太原留守、唐國公李淵在晉陽起兵,在李世民支持下,十一月占領長安後,李淵擁立隋煬帝孫子代王楊侑為帝,改元義寧,即隋恭帝。李淵自任大丞相,進封唐王。義寧二年(公元618年)五月,李淵篡隋稱帝,定國號為唐,並立長子李建成為太子。根據《唐創業起居注》中說,太原造反是李淵本人的主意。但是《唐書》中卻說太原造反是李世民的謀略,李淵曾答應他事成之後立他為太子。天下平定後,李世民功名日盛,李淵卻猶豫不決。李建成隨即聯合李元吉,排擠李世民。李淵的優柔寡斷,也使朝中政令相互衝突,加速了諸子的兵戎相見。

據《資治通鑑》記載:太子建成性情鬆緩惰慢,喜歡飲酒,貪戀女色,愛打獵;高祖第四子、齊王李元吉,常有過錯;二人均不受高祖寵愛。世民功勳名望日增,高祖常常有意讓他取代建成為太子,建成心中不安,於是與元吉共同謀劃,並答應元吉在自己即位以後,立他為皇太子,所以元吉倒向大哥建成,為建成盡死效力,他們各自交結建立自己的黨羽,組成太子黨,一起排擠李世民。然而司馬光在編寫《資治通鑑》時,曾懷疑關於建成、元吉的史料真實性。[2]司馬光認為:建成、元吉雖然是頑愚之人,既然被世民所殺,關於他們的記載,也很可能被史官渲染、污衊。

秦王李世民一方也不甘示弱,隨着李世民在外屢立戰功,威望日高,李淵先後封他為司徒(三公之一)、尚書令(相當於宰相)、中書令(亦相當於宰相),乃至無可再封時,便創造了史無前例的天策上將之職授予他,位在諸王之上,在朝中的地位僅次於李淵和太子建成,且擁有眾多支持者;秦王府內人才濟濟,與李世民的支持者們一起形成了秦王黨,與太子黨相抗衡。20世紀後,有很多歷史學家懷疑高祖欲傳位李世民、建成謀害李世民等傳聞可能是李世民掌權後製造出來的,為的是使自己的政變和即位合法化。

權力之爭

李世民平定盤踞在洛陽王世充以後,高祖讓貴妃等幾人到洛陽挑選隋朝宮女和收取倉庫里的珍寶。貴妃等人私下向李世民索要寶物並為自己的親戚求官,李世民回答道:「寶物都已經登記在冊上報朝廷了,官位應當授予賢德有才能和有功勞的人。」沒有答應她們的任何要求,因此妃嬪們更加恨他。李世民因為淮安王李神通有功,撥給他幾十頃田地。張婕妤的父親通過張婕妤向高祖請求要這些田,高祖手寫敕令將這些田賜給他,李神通因為秦王的教令在先,不讓田。張婕妤向高祖告狀道:「陛下敕賜給我父親的田地,被秦王奪去了給了李神通。」高祖因此發怒,責備李世民說:「難道我的手敕不如你的教令嗎?」過了些天,高祖對左僕射裴寂說:「這孩子長期在外掌握軍隊,受書生們教唆,已經不再是原來的那個兒子了。」尹德妃的父親尹阿鼠驕橫跋扈,秦王府的官員杜如晦經過他的門前,尹阿鼠的幾名家僮把杜如晦拽下馬,揍了他一頓並打斷了他一根手指,說道:「你是什麼人,膽敢過我的門前不下馬!」尹阿鼠怕世民告訴皇帝,先讓尹德妃對皇帝說:「秦王的親信欺侮我家人。」高祖又生氣地責備李世民說:「我的妃嬪家都受你身邊的人欺凌,何況是小老百姓!」世民反覆為自己辯解,但高祖始終不相信他。[3]

李世民每次在宮中侍奉高祖宴飲,面對諸位妃嬪,想起母親太穆皇后死得早,沒能看到高祖擁有天下,有時不免嘆氣流淚,高祖看到後很不高興。各位妃嬪趁機暗中一同詆毀李世民道:「天下幸好平安無事,陛下年壽已高,只適合娛樂娛樂,而秦王總是一個人流淚,這實際上是憎恨我們,陛下作古後,我們母子必定不為秦王所容,會被殺得一個不留!」因此相互對着流淚,並且說:「皇太子仁愛孝順,陛下將我們託付給太子,必然能獲得保全。」高祖也為此很傷心。從此高祖打消了改立太子的念頭,對世民逐漸疏遠,而對李建成、李元吉卻日益親密了。

太子中允王圭、太子洗馬魏徵勸說太子道:「秦王功蓋天下,內外歸心;而殿下不過是因為年長才被立為太子,沒有大功可以鎮服天下。現在劉黑闥的兵力分散逃亡之後,剩下不足一萬人,又缺乏糧食物資,如果用大軍進逼,勢如摧枯拉朽,殿下應當親自去攻打以獲得功勞名望,趁機結交山東的豪傑,也許就可以保住自己的地位了。」太子於是向高祖請求帶兵出征,高祖答應了。武德五年十一月初七甲申日(公元622年12月14日),高祖下詔命太子李建成帶兵討伐劉黑闥,陝東道大行台及山東道行軍元帥、黃河以南、以北各州均受建成處置,他有權隨機行事。

齊王李元吉勸說太子李建成趁早除去秦王世民,他說:「我自當替哥哥親手將他殺掉!」李世民隨從高祖前往元吉的府第,元吉命令護軍宇文寶埋伏在寢室里,準備刺殺世民。李建成生性頗為仁愛寬厚,連忙制止了他。李元吉惱怒地說:「我這是為哥哥着想,對我自己有什麼好處!」

李建成擅自召募長安及各地的驍勇之士兩千多人,充當東宮衛士,讓他們分別在東宮左右長林門駐紮下來,號稱長林兵。 建成還暗中讓右虞候率可達志,從燕王李藝那裡調集來幽州驍勇精銳的騎兵三百人,將他們安置在東宮東面的各個坊市中,準備用他們來補充在東宮擔任警衛的低級軍官,結果被人告發。高祖召見建成,把他責備了一番,將可達志流放到巂州。

慶州都督楊文干曾經在東宮擔任警衛,建成親近並厚待他,私下裡讓他募集勇士,送往長安。高祖準備前往仁智宮,命令建成留守京城,李世民與李元吉一起隨行。建成讓李元吉乘機圖謀李世民,他說:「關係到我們安危的大計,就決定在今年了!」李建成又指使郎將爾朱煥和校尉橋公山將盔甲贈給楊文干。兩人來到豳州的時候,上報發生變故,告發太子指使楊文干起兵,讓他與自己內外呼應。還有一位寧州人杜風舉也前往仁智宮講了這一情形。高祖大怒,藉口有別的事情,以親筆詔書傳召建成,讓他前往仁智宮。李建成心中害怕,不敢前去。太子舍人徐師謨勸他占據京城,發兵起事;詹事主簿趙弘智勸他免去太子的車駕章服,屏除隨從人員,到高祖那裡去承認罪責。

624年7月14日,李建成決定前往仁智宮。還沒有走完六十里的路程,李建成便將所屬官員,全部留在北魏毛鴻賓遺留下來的堡柵中,帶領十多個人騎馬前去進見高祖,向父皇伏地叩頭,承認罪責,身體猛然用力,自己摔了出去,幾乎暈死過去。高祖的怒氣仍然沒有消除。當天夜裡,高祖將他囚禁在帳篷里,給他麥飯充飢,讓殿中監陳福看守着他,派遣司農卿宇文穎速去傳召楊文干。宇文穎來到慶州,將情況告訴了楊文干。於是,楊文干起兵造反。高祖派遣左武衛將軍錢九隴和靈州都督楊師道攻擊楊文干。

624年7月16日,高祖傳召秦李世民商量此事。李世民說:「楊文幹這小子竟敢做這種狂妄叛逆的勾當,想來他幕府的僚屬應當已經將他擒獲並殺掉了。如果不是這樣,就應當派遣一員將領去討伐他。」 高祖說:「不能這樣。楊文幹的事情關連着建成,恐怕響應他的人為數眾多。你最好親自前往,回來以後,我便將你立為太子。我不願意效法隋文帝去誅殺自己的兒子,屆時就把李建成降為蜀王。蜀中兵力薄弱,如果以後他能夠事奉你,你應該保全他的性命;如果他不肯事奉你,你要捉拿他也容易啊。」

高祖因為仁智宮建造在山中,擔心盜兵突然發難,便連夜率領擔任警衛的軍隊從南面開出山來。走了數十里地的時候,太子東宮所屬的官員相繼到來,高祖讓大家一概以三十人為一隊,分派軍隊包圍、看守着他們。第二天,高祖才又返回仁智宮。

李世民出發以後,李元吉與嬪妃輪番替李建成求情,封德彝又在外朝設法解救建成。於是,高祖改變了初衷,又讓李建成回京城留守。高祖只以他致使兄弟關係不和睦的過錯而責備他,將罪責推給了太子中允王圭、左衛率韋挺和天策上將府兵曹參軍杜淹,將他們一併流放到了巂州。當初,洛陽平定以後,杜淹長時間沒有得到升遷,打算謀求事奉建成。房玄齡認為杜淹狡詐的招數很多,擔心他會教唆引導建成,越發對世民不利,便向李世民進言,將杜淹推薦到天策上將府任職。

624年7月21日,楊文干攻陷寧州,驅趕劫掠官吏與百姓出城,占據了百家堡。秦王世民的軍隊來到寧州以後,楊文乾的黨羽便全部潰散。七月初五癸酉日(7月25日),楊文干被自己的部下殺死,他的頭顱被傳送到京城。李世民捉獲了宇文穎,將他殺掉。

太子進讒

有人勸高祖說:「突厥之所以屢次侵犯關中地區,是由於我們的人口與財富都集中在長安的緣故。如果燒毀長安,不在這裡定都,那麼胡人的侵犯便會自然平息下來了。」高祖認為有道理,便派遣中書侍郎宇文士及越過終南山,來到樊州、鄧州一帶,巡視可以居留的地方,準備遷都到那裡去。太子李建成、齊王李元吉和裴寂都贊成這一策略,蕭瑀等人雖然知道不應當如此,卻不敢諫阻。秦王世民挺身而出,勸諫道:「北方少數民族為禍中原的情況自古就有。

陛下憑着聖明英武,創建新王朝,安定中夏,擁有百萬精兵,所向無敵,怎麼能因有胡人攪擾邊境,便連忙遷都來躲避他們,使舉國臣民感到羞辱,讓後世來譏笑呢?那霍去病不過是漢朝的一員將領,尚且決心消滅匈奴,何況兒臣還愧居藩王之位呢!希望陛下給我幾年時間,請讓我把繩索套在頡利的脖子上,將他逮到宮闕之下。如果到時候不成功,再遷都也為時不晚。」高祖說:「說得好。」李建成卻說:「當年樊噲打算率領十萬兵馬在匈奴人中間縱橫馳騁結果失敗了,秦王的話該不會是和樊噲的相似吧!」李世民說:「面對的情況各有區別,用兵的方法也不相同。樊噲那小子有什麼值得稱道的呢!不超過十年,我肯定能夠將漠北地區平定下來,並不是憑空妄言啊!」 於是,高祖不再遷都。李建成與嬪妃因而共同誣陷李世民說:「雖然突厥屢次在邊疆上為禍,但只要他們得到財物就會撤退。秦王假託抵禦突厥的名義,實際上是打算總攬兵權,成就他篡奪帝位的陰謀罷了!」

高祖在京城南面設場圍獵,太子李建成、秦王李世民和齊王李元吉都隨同前往,高祖命令三個兒子騎馬射獵,角逐勝負。李建成有一匹胡馬,膘肥體壯,但是喜歡尥蹶子,李建成將這匹胡馬交給李世民說:「這匹馬跑得很快,能夠越過幾丈寬的澗水。二弟善於騎馬,騎上它試一試吧。」李世民騎着這匹胡馬追逐野鹿,胡馬忽然尥起後蹶,李世民躍身而起,跳到數步以外站穩,胡馬站起來以後,李世民再次騎到馬身上,這樣的情況連續發生了三次。李世民回過頭來對宇文士及說:「他打算藉助這匹胡馬害我,但人的生死自有命運決定,就憑他們能夠傷害到我嗎?」建成聽到此言,乘機教唆與他偷情的嬪妃在高祖耳邊誣陷李世民:「秦王自稱:上天授命於我,正要讓我去做天下的主宰,怎麼會白白死去呢!」高祖大怒,先將李建成、李元吉二人召來,然後又把李世民召來,責備他道:「誰是天子,上天自然會授命於他,不是人的智力所能夠謀求的。你謀求帝位之心怎麼這般急切呢!」李世民摘去王冠,伏地叩頭,請求將自己交付執法部門查訊證實自己沒有說過這種悖逆之話,高祖仍然怒氣不息。適逢有人奏稱突厥前來侵擾,高祖這才改變了生氣的面容,轉而勸勉李世民,讓他戴上王冠,系好腰帶,與他商議對付突厥的辦法。

武德七年閏七月廿一己未日(公元624年9月9日),高祖頒布詔書命令李世民與李元吉率領兵馬由豳州出發抵禦突厥,在蘭池為他們餞行。每當發生敵情,高祖總是命令李世民前去討伐敵人,但在戰事平息以後,高祖對世民的猜疑卻越發加重了。

明爭暗鬥

秦王府的幕僚屬官人人憂慮,個個恐懼,不知所措。行台考功郎中房玄齡對比部郎中長孫無忌說:「現在仇怨已經造成,一旦禍患暗發,豈只是秦王府不可收拾,實際上社稷的存亡都成問題。不如勸說秦王採取與周公平定管叔蔡叔相似的行動,以便安定皇室與國家。存亡的樞機,形勢的危急,就是現在了!」無忌說:「我有這一想法已經有很長時間了,只是不敢說出口。現在你說的這一席話,正好符合我的心愿。請讓我代您稟告秦王。」於是,長孫無忌進入李世民的臥室告訴了李世民。李世民把房玄齡召來商議此事,房玄齡說:「大王功蓋天地,應當繼承皇帝的大業。現在大王擔心危機發生,正是上天在幫助大王啊。希望大王不要疑惑不定了。」於是,房玄齡與秦王府屬官杜如晦共同勸說李世民誅殺李建成、李元吉。

李建成、李元吉因為秦王府擁有許多驍勇的將領,打算引誘他們為自己所用,便暗中將一車金銀器物贈送給左二副護軍尉遲恭,並且寫了一封書信招引他說:「希望得到您的屈駕眷顧,以便加深我們之間的布衣之交。」尉遲恭推辭說:「我是編蓬為戶、破瓮作窗人家的小民,遇到隋朝末年戰亂不息、百姓流亡的時局,長期淪落在抗拒朝廷的境地里,罪大惡極,死有餘辜。秦王賜給我再生的恩典,如今我又在秦王府註冊為官,只應當以死報答秦王。我沒有為殿下立過功,不敢憑空接受殿下如此豐厚的賞賜。倘若我私自與殿下交往,就是對秦王懷有二心,就是見利忘義的小人,殿下要這種人又有什麼用呢!」李建成大怒,便與他斷絕了往來。尉遲恭將此事告訴了李世民,李世民說:「明公對我的忠心就像山嶽那樣堅實牢靠,即使他贈送給您的金子堆積到了北斗星,我知道明公的忠心還是不會動搖的。

他贈給您什麼,您就接受什麼,這又有什麼值得猜疑的呢!況且,這樣做能夠了解他的陰謀,難道不是一個上好的計策嗎!否則,禍事就將降臨到您頭上了。」不久,李元吉指使勇士在夜間刺殺尉遲恭,尉遲恭得知這一消息以後,將層層門戶敞開,自己安然躺着不動,刺客屢次來到他的院子,終究沒敢進屋。於是,李元吉向高祖誣陷尉遲恭,把他關進奉詔命特設的監獄裡審問處治,準備將他殺掉,由於李世民再三請求保全他的生命,這才得以倖免。李元吉又誣陷左一馬軍總管程知節,高祖將他外放為康州刺史。程知節對李世民說:「大王的輔佐之臣快走光了,大王自身又怎麼能夠長久呢!我誓死不離開京城,希望大王及早將定下計策。」李元吉又用金銀絲帛引誘右二護軍段志玄,段志玄不肯從命。李建成對李元吉說:「在秦王府有智謀才略的人物中,值得畏懼的只有房玄齡和杜如晦。」李建成與李元吉又向高祖誣陷他們二人,使他們遭到斥逐。

李世民的心腹只剩下長孫無忌還留在秦王府中,他與他的舅舅雍州治中高士廉、右候車騎將軍三水人侯君集以及尉遲恭等人,日以繼夜地勸說世民誅殺李建成和李元吉,李世民猶豫不決。此外李世民可能還曾向靈州大都督李靖、行軍總管李勣問計。

事變經過

六月初四庚申日(公元626年7月2日),李世民率領長孫無忌、尉遲恭、侯君集、張公謹、劉師立公孫武達獨孤彥雲杜君綽鄭仁泰李孟嘗(一說為長孫無忌、尉遲恭、房玄齡、杜如晦、宇文士及高士廉侯君集程知節秦瓊段志玄屈突通張士貴)等人入朝,並在玄武門埋下伏兵。 李建成、李元吉二人不知底細,也一起入朝,騎馬奔向玄武門。此時,高祖已經將裴寂、蕭瑀、陳叔達、封德彝裴矩等人召集前來,準備查驗這件事情了。

李建成、李元吉來到臨湖殿,察覺到了變化,立即掉轉馬頭,準備向東返回東宮和齊王府。李世民跟在後面呼喚他們,李元吉心虛,先張弓搭箭射向李世民,但由於心急,一連兩三次都沒有將弓拉滿,箭沒有射中。李世民卻搭弓射向李建成,將他射死了。尉遲恭帶領騎兵七十人相繼趕到,他身邊的將士用箭射中了李元吉,李元吉跌下馬來。可就在此時,李世民的坐騎受到了驚嚇,帶着李世民奔入玄武門旁邊的樹林,李世民又被林中的樹枝掛住,從馬上摔下,倒在地上,一時爬不起來。李元吉迅速趕到,奪過弓來,準備勒死李世民,就在這時尉遲恭躍馬奔來大聲喝住了他。李元吉知道不是對手,趕緊放開李世民,想快步跑入武德殿尋求父皇庇護,但尉遲恭快馬追上他,放箭將他射死了。

太子李建成的部下、翊衛車騎將軍馮立得知建成身死,嘆息道:「難道能夠在太子生前蒙受恩惠而太子一死便逃避禍難嗎!」於是,他與副護軍薛萬徹、屈直府左車騎謝叔方率領東宮和齊王府的精銳兵馬兩千人,急馳趕到玄武門,準備為太子和齊王報仇。張公謹膂力過人,他獨自關閉了大門,擋住馮立等人,馮立等人無法進入。雲麾將軍敬君弘掌管着宿衛軍,駐紮在玄武門。他挺身而起,準備出戰,與他親近的人阻止他說:「事情未見分曉,姑且慢慢觀察事態的發展變化,等到兵力匯集起來,結成陣列再出戰,也為時不晚。」敬君弘不聽從,便與中郎將呂世衡大聲呼喊着向敵陣衝去,結果全部戰死。把守玄武門的士兵與薛萬徹等人奮力交戰,持續了很長時間,薛萬徹擂鼓吶喊,準備進攻秦王府,將士們大為恐懼。此時,尉遲恭提着建成和元吉的首級給薛萬徹等人看,東宮和齊王府的人馬頓失戰心,迅速潰散,薛萬徹與騎兵數十人則逃入終南山中。馮立殺死敬君弘後,對部下說:「這也可以略微報答太子殿下了。」於是,他丟掉兵器,落荒而逃。 至此,政變以秦王李世民的勝利而告終。[4]

事變後續

秦王登儲

政變發生時高祖正在宮內的海池上划船,李世民讓尉遲恭入宮擔任警衛。尉遲恭身披鎧甲,手握長予,徑直來到高祖所在的船上。高祖大驚,問道:「今日作亂的人是誰?愛卿到此做什麼?」尉遲恭回答道:「秦王因為太子和齊王作亂,起兵誅殺了他們。秦王殿下擔心驚動陛下,故派臣擔任警衛。」高祖對裴寂等人說:「不料今天竟然會出現這種事情,你們認為應當怎麼辦呢?」蕭瑀和陳叔達說:「建成與元吉本來就沒有參與舉義兵反抗隋朝的謀略,又沒有為天下立下功勞。他們嫉妒秦王功勞大,威望高,便一起策劃奸邪的陰謀。現在,秦王已經聲討並誅殺了他們,秦王功蓋宇宙,天下歸心,陛下如果能夠決定立他為太子,將國家大事委託於他,就不會再生事端了。」高祖說:「好!這正是我素來的心愿啊。」當時,宿衛軍秦王府的兵馬與東宮和齊王府的親信交戰還沒有停止,尉遲恭請求高祖頒布親筆敕令,命令各軍一律接受秦王的處置,高祖聽從了他的建議。天策府司馬宇文士及從東上閣門出來宣布敕令,眾人便這樣安定下來了。高祖又讓黃門侍郎裴寂前往東宮開導原李建成麾下的諸將士,將士們便都棄職而散。於是,高祖召世民前來,撫慰他說:「近些日子以來,我幾乎產生了投杼的疑惑。」世民跪了下來,伏在高祖的胸前,號啕大哭良久。

李建成的兒子安陸王李承道河東王李承德武安王李承訓汝南王李承明鉅鹿王李承義,李元吉的兒子梁郡王李承業、漁陽王李承鸞、普安王李承獎、江夏王李承裕、義陽王李承度等幼兒都被殘忍殺害,還在宗室的名冊上刪除他們的名字。傳說李世民恐懼兄弟的鬼魂前來索命,於是派尉遲恭與秦瓊擔任門前守衛,但後來因兩人年老,無法長期擔任,只好轉繪製兩人的畫像掛在門口,成為後世門神的由來。

原東宮和齊王府的女眷則全部沒入宮中,後來成為李世民的後宮組成部分,其中較著名的是原來李元吉的妻子楊氏,李元吉死後被李世民納為妾,但沒有正式封號,宮中呼為「巢剌王妃」,是長孫皇后去世以後唯一一個生下子女的嬪妃。這也是李世民為部分學者所詬病的原因,認為他霸占弟媳,有悖倫常。不過也有學者認為李唐皇室本就有北方少數民族血統,較中原漢族更為開放,兄納弟媳很正常,他們的思想中亂倫的概念較為淡薄。

秦王府諸將領準備將李建成和李元吉的一百多名親信全部誅殺,並將他們的家產沒收官府,尉遲恭再三爭辯說:「罪孽都是兩個元兇所犯,而他們已經伏誅了,倘若還要牽連他們的黨羽,就不是謀求安定的做法了!」於是諸將領停止了追殺。當天,高祖頒布詔書赦天下,叛逆的罪名只加給李建成和李元吉二人,對其餘的黨羽,一概不加追究。僧人、尼姑和男女道士都應當依照原先頒布的詔令處理。國家的各項事務,都任憑秦王處置。

626年7月5日,高祖立秦王李世民為皇太子,又頒布詔書:「從今天起,軍隊和國家的各項事務,無論大小,全部委託太子處理和決定,然後再報告給朕。」[5]

盡棄前嫌

政變後的第一天,即武德九年六月初五辛酉日(公元626年7月3日),馮立和謝叔方都自動出來負罪。薛萬徹躲起來以後,李世民多次讓人明示他,於是他也出來了。李世民感慨地說:「這些人都能夠忠於自己所事奉的人,是義士啊」!便赦免了他們。

626年7月10日,高祖任命政變功臣宇文士及為太子詹事,長孫無忌與杜如晦為左庶子,高士廉與房玄齡為右庶子,尉遲恭為左衛率,程知節為右衛率,秦王府舊臣虞世南為中舍人,褚亮為舍人,姚思廉為太子洗馬,論及政變的功勞,以長孫無忌和尉遲恭為第一,分別賜絹一萬匹。高祖還特別嘉獎尉遲恭,慰勞他說:「愛卿對於國家來說有安定社稷的功勞。」於是把齊王國司的金銀布帛器物全部賞賜給了尉遲恭。

當初,太子洗馬魏徵經常勸說太子李建成及早除去秦王。建成敗亡後,世民傳召魏徵,問道:「你為什麼挑撥我們兄弟的關係呢?」大家都為魏徵擔驚受怕,魏徵卻舉止如常地回答道:「如果已故的太子早些聽從我的進言,肯定不會有今天的禍事。」李世民素來器重他的才能,便改變了原來的態度,對他以禮相待,引薦他擔任詹事主薄。李世民還將王圭和韋挺從巂州(治所在今四川西昌)召回,兩人和魏徵一起都擔任了諫議大夫。任命政變功臣屈突通為陝東道行台左僕射,鎮守洛陽。

626年7月31日,以秦王府護軍秦瓊為左衛大將軍,又以程知節為右武衛大將軍,尉遲恭為右武候大將軍。

626年8月3日,以高士廉為侍中(相當於宰相),房玄齡為中書令(亦相當於宰相),蕭瑀為左僕射(亦相當於宰相),長孫無忌為吏部尚書,杜如晦為兵部尚書

626年8月4日,以宇文士及為中書令,封德彝為右僕射(亦相當於宰相);又以前天策府兵曹參軍杜淹為御史大夫,前任中書舍人顏師古、劉林甫為中書侍郎,左衛副率侯君集為左衛將軍,左虞候段志為驍衛將軍,副護軍薛萬徹為右領軍將軍,右內副率張公謹為右武候將軍,右監門率長孫安業為右監門將軍,右內副率李客師為領左右軍將軍。至此,李世民集團成員和支持李世民的官員控制了國家的要害部門和職位,完全掌握了全國軍政大權。

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的餘黨流散逃亡到民間,雖然朝廷連續頒布赦免令,他們仍然感到內心不安,圖謀僥倖獲利的人爭相告發捕捉他們,以此邀功請賞。諫議大夫王圭將這種情況告訴了太子世民。624年8月7日,李世民頒布太子令:「六月四日玄武門之變以前與東宮和齊王府有牽連的人、六月十七日以前與李瑗謀反 有牽連的人,一概不允許相互告發,對違反規定的人以誣告罪論處。」

626年8月8日,朝廷派遣諫議大夫魏徵安撫崤山以東地區,允許他見機行事。魏徵來到磁州的時候,遇到州縣枷送前任太子千牛李志安、齊王護軍李思行前往京城。魏徵說:「我奉命出使的時候,對原來的東宮與齊王府的屬官已經一概赦免,不予追究。現在又押送李思行等人,那麼誰會不對赦令產生懷疑呢!雖然朝廷為此派遣了特使,又有誰會相信他呢!我不能夠因顧慮自身遭受嫌疑,便不為國家考慮。何況我既然被視為國中才能出眾的人士而受到禮遇,怎敢不以國中才能出眾人士的本色來報答太子呢!」於是,他將李志安等人一律釋放。太子李世民得知此事後甚為高興。

李世民即位後,於貞觀十七年二月廿八戊申日(公元643年3月23日)下令將宮廷畫師閻立本所畫的輔佐他平定天下,安邦治國的二十四位功臣的畫像懸掛於宮中凌煙閣之上,世稱這二十四位功臣為「凌煙閣二十四功臣」,其中大部分功臣都參與了「玄武門之變」的謀劃,在政變前就屬於世民一黨或支持世民一黨,也有如魏徵這樣原太子建成一黨、後來為太宗所用的能臣。

門神由來

門神是驅邪除魔、祈福納祥的象徵。不同時期、不同地區會有不同的門神,但民間廣泛流傳和認同的門神非唐太宗欽封的秦瓊和尉遲恭莫屬。民間相傳,玄武門之變後,李世民恐懼兄弟的鬼魂前來索命,於是派尉遲恭與秦瓊擔任門前守衛,但後來因兩人年老,無法長期擔任,只好轉繪製兩人的畫像掛在門口,成為後世門神的由來。[6]

歷史評價

從古至今 ,大部分歷史學家對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持理解、同情甚至讚賞的態度。

《舊唐書‧太宗本紀》史臣曰:「或曰:以太宗之賢,失愛於昆弟,失教於諸子,何也?曰:然,舜不能仁四罪,堯不能訓丹朱,斯前志也。當神堯任讒之年,建成忌功之日,苟除畏逼,孰顧分崩,變故之興,間不容髮,方懼「毀巢」之禍,寧虞「尺布」之謠?……」

《舊唐書‧太宗本紀‧贊》曰:「昌、發啟國,一門三聖。文定高位,友於不令。管、蔡既誅,成、康道正。貞觀之風,到今歌詠。」

《舊唐書‧高祖二十二子傳》[7]史臣曰:「建成殘忍,豈主鬯之才;元吉凶狂,有覆巢之跡。若非太宗逆取順守,積德累功,何以致三百年之延洪、二十帝之纂嗣?或堅持小節,必虧大猷,欲比秦二世、隋煬帝,亦不及矣。」

《舊唐書‧高祖二十二子傳‧贊》曰:「建成、元吉,實為二凶。中外交構,人神不容。用晦而明,殷憂啟聖。運屬文皇,功成守正。善惡既分,社稷乃定。」

司馬光《資治通鑑‧卷第一百九十一‧唐紀七‧高祖神堯大聖光孝皇帝武德九年》:「立嫡以長,禮之正也。然高祖所以有天下,皆太宗之功;隱太子以庸劣居其右,地嫌勢逼,必不相容。使高祖有文王之明,隱太子有太伯之賢,太宗有子臧之節,則亂何自而生矣!既不能然,太宗始欲俟其先發,然後應之,如此,則事非獲已,猶為愈也。既而為群下所迫,遂至蹀血禁門,推刃同氣,貽譏千古,惜哉!夫創業垂統之君,子孫之所儀刑也,彼中、明、肅、代之傳繼,得非有所指擬以為口實乎!」

胡戟、胡樂《試析玄武門事變的背景內幕》:「玄武門那場唐太宗一生中最艱危的苦鬥,對他本人來說,絕不是可以誇耀後世的愉快記憶……李世民和他父親這一段不愉快的往事……怎能在李世民受傷的心上摘脫乾淨!」。

柏楊:「然而,中國人應該慶幸唐太宗李世民奪嫡成功,李世民為中國帶來名垂千古的『貞觀之治』,成為治世的典範。」

視頻

玄武門之變相關視頻

百家講壇玄武門之變01
《經典傳奇》解密「玄武門」李世民弒兄之謎
玄武門之變,對中國歷史的深遠影響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