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晉書·陶侃傳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晉書·陶侃傳出自於《晉書》,中國的二十四史之一,唐房玄齡等人合著,作者共二十一人。記載的歷史上起三國時期司馬懿早年,下至東晉恭帝元熙二年(420年)劉裕廢晉帝自立,以宋代晉。該書同時還以「載記」形式,記述了十六國政權的狀況。原有敘例、目錄各一卷,帝紀十卷,志二十卷,列傳七十卷,載記三十卷,共一百三十二卷。後來敘例、目錄失傳,今存一百三十卷。 [1]

原文

陶侃,字士行,本鄱陽人也。吳平,徙家廬江之尋陽。侃早孤貧,為縣吏。鄱陽孝廉范逵嘗過侃,時倉卒無以待賓,其母乃截髮得雙髲①,以易酒肴,樂飲極歡,雖僕從亦過所望。及逵去,侃追送百餘里。逵曰:「卿欲仕郡乎?」侃曰:「欲之,困於無津耳。」逵過廬江太守張夔,稱美之。夔召為督郵,領樅陽令。夔妻有疾,將迎醫於數百里。時正寒雪,諸綱紀皆難之,侃獨曰:「資於事父以事君。小君,猶母也,安有父母之疾而不盡心乎!」乃請行。眾咸服其義。

遷龍驤將軍、武昌太守。時天下饑荒,山夷多斷江劫掠。侃令諸將詐作商船以誘之。劫果至,生獲數人,是西陽王羕之左右。侃即遣兵逼羕,令出向賊,侃整陣於釣台為後繼。羕縛送帳下二十人,侃斬之。自是水陸肅清,流亡者歸之盈路,侃竭資振給焉。又立夷市於郡東,大收其利。時周顗(yǐ)為荊州刺史,先鎮潯水城,賊掠其良口。侃使部將朱伺救之,賊退保泠口。侃謂諸將曰:「此賊必更步向武昌,吾宜還城,晝夜三日行可至。卿等誰能忍飢斗邪?」部將吳寄曰:「要欲十日忍飢,晝當擊賊,夜分捕魚,足以相濟。」侃曰:「卿健將也。」賊果增兵來攻,侃使朱伺等逆擊,大破之,獲其輜重,殺傷甚眾。

侃在州無事,輒朝運百甓②於齋外,暮運於齋內。人問其故,答曰:「吾方致力中原,過爾優逸,恐不堪事。」其勵志勤力,皆此類也。 侃性聰敏,勤於吏職,恭而近禮,愛好人倫。終日斂膝危坐,閫③外多事,千緒萬端,罔有遺漏。遠近書疏,莫不手答,筆翰如流,未嘗壅滯。引接疏遠,門無停客。常語人曰:「大禹聖者,乃惜寸陰,至於眾人,當惜分陰,豈可逸游荒醉?生無益於時,死無聞於後,是自棄也。」諸參佐或以談戲廢事者,乃命取其酒器、蒱博之具,悉投之於江,吏將則加鞭撲,曰:「樗蒱者,牧豬奴戲耳!《老》《莊》浮華,非先王之法言,不可行也。君子當正其衣冠,攝其威儀,何有亂頭養望自謂宏達邪!」有奉饋者,皆問其所由。若力作所致,雖微必喜,慰賜參倍;若非理得之,則切厲訶辱,還其所饋。

嘗出遊,見人持一把未熟稻,侃問:「用此何為?」人云:「行道所見,聊取之耳。」侃大怒曰:「汝既不田,而戲賊人稻!」執而鞭之。是以百姓勤於農殖,家給人足。時造船,木屑及竹頭悉令舉掌之,咸不解所以。後正會,積雪始晴,聽事前余雪猶濕,於是以屑布地。及桓溫伐蜀,又以侃所貯竹頭作丁裝船。其綜理微密,皆此類也。 [注] ①髲(bì):假髮卷。②甓(pì):磚。③閫(kǔn)外:郭門之外。引申為在外的軍職人員。

譯文

陶侃,字士行,原是鄱陽郡人。吳國被西晉平定後,陶侃家遷居廬江郡尋陽縣。陶侃很小的時候父親就去世了,家境也比較貧寒,年輕時當過尋陽縣的官員。一次鄱陽郡孝廉范逵探訪陶侃,倉促間沒有東西待客,陶侃的母親竟截斷頭髮做成兩個假髮卷,陶侃用母親的頭髮換得酒肴,飲酒飲得極盡興致,就連范逵的僕人也覺得超過期望。等到范逵上路,陶侃又追送百餘里。范逵問道:「你想在郡裡面做官嗎?」陶侃說:「想啊,只是被沒有門路困擾罷啦。」范逵拜訪廬江太守張夔,在太守面前誇讚陶侃,張夔就召陶侃做了督郵,兼任樅陽縣令。一次張夔的妻子有病,需要到幾百里外的地方接醫生。當時正值寒冬大雪,眾屬官對這事都感到為難,只有陶侃說道:「我們應把侍奉郡守當成侍奉父親。郡守的妻子如同是母親,哪有父母有病而子女不盡心的呢!」於是自己請求前去。眾人都佩服他的義氣。

升職做龍驤將軍、武昌太守。當時天下鬧饑荒,山夷縣發生許多行船被強盜攔江打劫的事。陶侃命令眾將領假稱商船來引誘強盜。強盜果然上當前來,被活捉幾個人,(經過審問)這些人都是西陽王司馬羕的隨從。陶侃就調遣軍隊進逼司馬羕,命令其交出以往打劫的那些人,陶侃在釣台整頓軍隊作為後繼支援。司馬羕將屬下二十人捆起來送交陶侃,陶侃斬殺了他們。從此以後,水路陸路打劫的全被清除,流亡在外的人紛紛返回家鄉,把道路都塞滿了,陶侃盡力組織財物賑濟他們。

他又在郡東部設立山夷縣的集市,縣上也藉此收穫許多好處。當時,周顗擔任荊州刺史,起初鎮守潯水城,強盜掠走他許多百姓。陶侃使部將朱伺救援他,強盜退到保泠口。陶侃對眾將領說:「這些強盜一定會改道奔向武昌,我們應該回武昌城,晝夜兼程三天可以到達。你們誰能忍受飢餓進行戰鬥?」部將吳寄應道:「我打算忍受十日飢餓,白天殺敵,夜間捕魚,完全能夠救濟自己。」陶侃說:「你是一位健將啊。」敵人果然增兵來攻打,陶侃派朱伺等迎頭反擊,把敵人打得大敗,繳獲了他們的武器裝備,殺傷了很多敵人。


陶侃在州府無政事時,總是早上將百塊磚搬到書房外,晚上再運到書房內。別人問他原因,他回答說:「我正在致力收復中原,過分的優遊安逸,恐怕不能承受大事。」他磨礪志向勤勉努力,都像這樣。 陶侃生性聰慧敏捷,為官勤懇,恭敬有禮,敬老愛幼。他整天嚴肅端坐,軍中府中眾多的事情,千頭萬緒,沒有一點疏漏。遠近的人來信,他都親自答覆,文筆流暢,不曾有一點晦澀。招待或送行及時有序,門前沒有停留或等待的人。他常對人說:「大禹是聖人,還十分珍惜時間,至於普通人,則更應該珍惜分分秒秒的時間,怎麼能夠遊樂縱酒?活着的時候對人沒有益處,死了也不被後人記起,這是自己毀滅自己啊!」部下有時聊天遊戲荒廢公事,他就讓人拿走酒器和賭博的器具,全都投到江里;對小吏、軍將就懲罰鞭打,他說:「賭博只是放豬人戲玩罷了!《老》《莊》浮華不切實際,反對先王符合禮法的議論,是行不通的。

君子應當端正衣冠,保持自己莊嚴的容貌舉止,怎麼能有披頭散髮故意做作以博取聲名而自認為廣博通達的做法呢!」有人送來禮品,他全部詢問物品來處。如果是自己出力勞作而得到的,即使微小也一定很高興,安慰賞賜多倍;如果不是合理得到的,就非常嚴厲地呵斥羞辱,退還他的禮品。他曾出遊,見到一個人拿着一把沒有成熟的稻穀,陶侃問:「你用這個做什麼?」那人說:「我走路見到稻穀,隨便拔了一把。」陶侃大怒說:「你既不種田,卻又毀害別人的稻穀來戲玩!」讓人捉住他打了鞭子。因此百姓勤於農耕養殖,達到家給人足。當時造船,木屑和竹頭他全讓人收起來管好,人們都不理解這原因。後來元旦皇帝朝會群臣,長久下雪剛晴,大廳前雪化了還很濕,於是用木屑灑在地上。等到桓溫攻伐蜀時,又用陶侃貯存的竹頭做竹釘組裝船。他總攬事務細微縝密,都是這樣。[2]

作者簡介

房玄齡(579年~648年8月18日),名喬,字玄齡齊州臨淄縣(今山東省淄博市)人。

唐朝初年名相、政治家、史學家,隋朝涇陽令房彥謙之子。善詩能文,博覽經史。十八歲,舉進士出身,授羽騎尉、隰城縣尉。晉陽起兵後,投靠秦王李世民後,積極出謀劃策,典管書記,選拔人才,成為秦王府得力謀士之一。在隨李世民征戰時,凡王府書檄,駐馬即成,言簡意盡,不需起草。唐武德四年曾被招為「十八學士」之一。

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封房玄齡為梁國公。官任中書令、尚書左僕射、司空等職,總領百司,掌政務達20年。參與制定典章制度,主持律令、格敕的修訂,監修國史,又曾與魏徵同修唐禮;調整政府機構,省並中央官員;善於用人,不求備取人,也不問貴賤,隨材授任;恪守職責,不自居功。同時負責國史館,先後監修成《高祖實錄》、《太宗實錄》、《晉書》。去世後,諡號「文昭」,後配享太宗廟廷。

武德九年(626年),謀劃「玄武門之變」,隨同杜如晦等五人居於首功。執政期間,房玄齡善於謀略,杜如晦處事果斷,並稱「房謀杜斷」,成為良相典範,累遷尚書左僕射、司空,受封梁國公,名列「凌煙閣二十四功臣」。

貞觀二十二年(648年),病逝,追贈太尉,諡號文昭,配享太宗廟廷,陪葬昭陵。[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