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晉書·馬隆傳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晉書·馬隆傳出自於《晉書》,中國的二十四史之一,唐房玄齡等人合著,作者共二十一人。記載的歷史上起三國時期司馬懿早年,下至東晉恭帝元熙二年(420年)劉裕廢晉帝自立,以宋代晉。該書同時還以「載記」形式,記述了十六國政權的狀況。原有敘例、目錄各一卷,帝紀十卷,志二十卷,列傳七十卷,載記三十卷,共一百三十二卷。後來敘例、目錄失傳,今存一百三十卷。 [1]

原文

馬隆,字孝興,東平平陸人。少而智勇,好立名節。魏兗州刺史令狐愚坐事伏誅,舉州無敢收者。隆以武吏托稱愚客,以私財殯葬,服喪三年,列植松柏,禮畢乃還,一州以為美談。 泰始中,將興伐吳之役,下詔曰:「吳會未平,宜得猛士以濟武功。」兗州舉隆才堪良將。

初,涼州刺史楊欣失羌戎之和,隆陳其必敗。俄而欣為虜所沒,河西斷絕,帝每有西顧之憂,臨朝而嘆曰:「誰能為我討此虜通涼州者乎?」朝臣莫對。隆進曰:「陛下若能任臣,臣能平之。」帝曰:「必能滅賊,何為不任,顧卿方略何如耳。」隆曰:「陛下若能任臣,當聽臣自任。」帝曰:「云何?」隆曰:「臣請募勇士三千人,無問所從來,率之鼓行而西,稟陛下威德,醜虜何足滅哉!」帝許之,乃以隆為武威太守。公卿僉曰:「六軍既眾,州郡兵多,但當用之,不宜橫設賞募以亂常典。隆小將妄說,不可從也。」帝弗納。隆立標簡試。自旦至中,得三千五百人,隆曰:「足矣。」因請自至武庫選杖。

於是西渡溫水。虜樹機能等以眾萬計,或乘險以遏隆前,或設伏以截隆後。隆依八陣圖作偏箱車,地廣則鹿角車營,路狹則為木屋施於車上,且戰且前,弓矢所及,應弦而倒。奇謀間發,出敵不意。或夾道累磁石,賊負鐵鎧,行不得前,隆卒悉被犀甲,無所留礙,賊咸以為神。轉戰千里,殺傷以千數。自隆之西,音問斷絕,朝廷憂之,或謂已沒。後隆使夜到,帝撫掌歡笑。朝議加隆將士勛賞,賜爵加秩各有差。(節選自《晉書•列傳第二十七》)

譯文

馬隆,字孝興,東平平陸人。年輕時就智勇雙全,喜歡樹立名聲節操。魏兗州刺史令狐愚因事犯罪被誅殺,整個兗州沒人敢給他收屍。馬隆憑藉武官的身份,假稱是令狐愚的門客,用個人的錢埋葬了他,並守喪三年,在墓地周圍中上松柏,守喪禮畢才返回,全兗州把這事作為美談。 泰始年間,晉朝將要發動攻打吳國的戰事,下詔說:「吳會沒有平定,應該選拔勇猛的將士來成就武事。」兗州推舉馬隆的才能可以做優秀的將領。

起初,涼州刺史楊欣與羌戎失和,馬隆說楊欣一定會失敗,不久楊欣果然被敵人所殺,黃河以西斷絕了與中原的聯繫,皇帝常常有顧念西部的憂慮,上朝時嘆息道:「誰是能替我征討敵人打開通往涼州道路的人呢?」朝廷大臣沒人回答。馬隆上前說:「陛下如果能任用我,我能平定涼州。」皇帝說:「如果一定能消滅敵人,怎能不任用你?不過看你的計策怎麼樣罷了。」

馬隆說:「請允許我招募勇士三千人,陛下不要問他們從哪裡來的,我率領他們擊鼓向西進軍,依仗陛下的聲威仁德,那些敵人哪堪一擊!」皇帝答應了他,就任命他為威武太守。公卿們都說:「朝廷六軍人數眾多,州郡的兵力也不少,只管調用即可,不應另外設立賞賜招募兵員來擾亂常規。馬隆小小的將領隨意亂說,不可聽從。」皇帝沒有採納。馬隆樹立標靶,選拔測試(士兵),從早晨到中午,選出三千五百人,馬隆說:「足夠了。」

馬隆於是請求親自到武庫挑選武器。向西渡過溫水。敵人樹機能等率領數萬士兵,有時憑藉險隘在馬隆前面阻擋,有時設伏在他後面堵截。馬隆根據八陣圖製作偏箱車,一邊作戰一邊前進,弓箭射到的地方,敵人隨着弦聲例下。出奇的智謀,不時施用,出敵不意。有時在狹窄的道路兩旁堆上磁石,敵人穿着鐵鎧甲,被吸住不能前行,馬隆的兵士都穿犀甲,前行無礙。轉戰千里,殺傷的敵人數千人。自從馬隆西行後,音訊斷絕,朝廷為他擔憂,有人說他已戰死。後來馬隆的使者夜裡回到朝廷,皇帝拍手高興地笑了。朝廷商議加封馬隆將士的勳爵賞賜,賞賜的爵位增加的俸祿各有等級。 [2]

作者簡介

房玄齡(579年~648年8月18日),名喬,字玄齡齊州臨淄縣(今山東省淄博市)人。

唐朝初年名相、政治家、史學家,隋朝涇陽令房彥謙之子。善詩能文,博覽經史。十八歲,舉進士出身,授羽騎尉、隰城縣尉。晉陽起兵後,投靠秦王李世民後,積極出謀劃策,典管書記,選拔人才,成為秦王府得力謀士之一。在隨李世民征戰時,凡王府書檄,駐馬即成,言簡意盡,不需起草。唐武德四年曾被招為「十八學士」之一。

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封房玄齡為梁國公。官任中書令、尚書左僕射、司空等職,總領百司,掌政務達20年。參與制定典章制度,主持律令、格敕的修訂,監修國史,又曾與魏徵同修唐禮;調整政府機構,省並中央官員;善於用人,不求備取人,也不問貴賤,隨材授任;恪守職責,不自居功。同時負責國史館,先後監修成《高祖實錄》、《太宗實錄》、《晉書》。去世後,諡號「文昭」,後配享太宗廟廷。

武德九年(626年),謀劃「玄武門之變」,隨同杜如晦等五人居於首功。執政期間,房玄齡善於謀略,杜如晦處事果斷,並稱「房謀杜斷」,成為良相典範,累遷尚書左僕射、司空,受封梁國公,名列「凌煙閣二十四功臣」。

貞觀二十二年(648年),病逝,追贈太尉,諡號文昭,配享太宗廟廷,陪葬昭陵。[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