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李左车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李左车被抓到韩信军中(影剧片段)

李左车末年间谋士,赵国名将李牧之孙。初为赵国广武君。汉高祖三年(前204年)韩信出兵攻打赵国,李左车向是为赵相国的代王陈馀建议带兵绕道汉军后方断其粮草,但陈馀不以为然。结果赵军大败,赵国被灭。李左车被俘,获韩信礼待,采用其先虚后实之兵法,取得燕齐之地。


李左车还给后世留下了“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之名言,除此之外,他还著有《广武君略》兵书一部。


在历史评价上,李左车是一位不可多得的兵家怪杰和军事奇才。他为韩信献计献策,主张修生养息,以德政安抚人心。以武力作威慑,以仁德服人心,极具战略眼光,以奇谋建功立业。他的书籍《广武君略》中的用兵谋虑,直至今日还有一定的影响。


关于他的死应该是病死的,任何相关的历史上都没有记载说他是如何死的。只知道在韩信被杀之后,李左车辞官隐居,过起了潜心山林,修心悟道的生活。从此就没了消息了,所以说关于他的死应该是年老后因病去世的。


让韩信屈尊下问的李左车

史记

燕赵大地历来不乏军事天才,廉颇、李牧都已耳熟能详......

李左车,赵国名将李牧之孙,秦末的时候,原先已经覆灭的六国纷纷展开复国运动。作为赵国的名将之后,李左车尽心辅佐新立的赵王歇,由于辅佐有功,被封为广武君。在代王兼赵国大将军陈余的麾下效命。


陈余武断指挥,左车良计难施

魏豹叛汉归楚后,韩信率领灌婴曹参攻打魏国,结果擒获了魏豹,收复了魏地。在平定了魏国之后,刘邦又命令韩信等人继续攻打赵国和代国,汉王三年的闰九月,韩信率领他的军队打败了代军,在阏与擒获了代国的相国夏说。灭掉代国之后,韩信和张耳继续带领部队向赵国进发,意图攻取赵国。

韩信和张耳带著好几万人马,想要向东占领井陉关,以此作为跳板攻打赵国。

赵王歇和成安君陈余,派探马探听到汉军要袭击他们后,马上就把很多兵力聚集在井陉关,号称有二十万。摆开架式后,准备跟来犯的韩信部队决一死战。

李左车认为,汉军千里匮粮,士卒饥疲,且井陉谷窄沟长,车马不能并行,宜守不宜攻。只要严守,就可以万无一失。于是,他向赵国主帅陈余陈述其利害,并自请带兵3万,从间道出其后,断绝汉军粮草。陈余不以为然,不严守井陉,坚决主战。

可惜的是,成安君陈余在关键的时刻关键性地拒绝了李左车的军事建议。《史记》上说,陈余是一个迂腐的儒生,常常声言,正义的军队决不使用阴谋诡计。

说穿了,不使用阴谋诡计基本上只是他拒绝李左车的计谋的一个冠冕堂皇的借口罢了。因为,从本质上看,李左车的计谋并不算是典型的阴谋诡计,以“兵不厌诈”的基本军事标准来看,李左车的计谋还是相当阳光的,其实就是一个“坚壁清野”的军事策略罢了,何来阴谋诡计之嫌。

成安君陈余搁置李左车的良计不用,骨子里就是骄傲和轻敌,认为韩信的部队无足挂齿,自己可以轻松战胜对手,既然自己可以轻松战胜对方,那还需要奇计干什么呢?

当然,他拒绝李左车的计谋,既可能源于自己的过于自信,还可能源于自己对李左车军事谋划能力的轻视,此外,他对自己信心的过度膨胀,也可能是建基在对韩信的不正确的轻视之上。

总之,一个决定赵国存亡和陈馀生死的错误拒绝就这样铸就了。成安君这样对李左车说,兵书上有云,十倍于敌人的兵力,就包围他们;双倍于敌人的兵力,就一定要和他们交战。如今韩信的兵力号称有几万,其实呢,只有几千。以这样一点点兵力,竟然跋涉千里前来攻打我们,一定是精疲力竭,为强弩之末了。现在像他们这样疲乏困顿的时候,我们尚且退避不敢迎击他们,以后遇见更强劲的敌人,我们岂不是更要畏首缩脚吗?那么,不但全天下的人会耻笑我们,就是那些原本惧怕我们的弱小诸侯,不也会因此壮胆狂妄前来攻击我们吗?

且说韩信,暗地里派出谍报人员潜入赵国军队的营帐之中,特意打听成安君的军事部署情况,他们最担心的就是怕他采纳李左车的计谋,如果那样,他们就有全军覆灭的危险。所幸的是一向不糊涂的成安君这次是彻底糊涂到顶了,因为他竟然放弃了那个军事战略里面的灭敌必杀技,实在太不可思议了,如果别人这么干还好说,像成安君这样智慧超群而且身经百战的人作出如此判断,实在是匪夷所思,只能解释为,上天特别眷顾韩信而要夷灭成安君了。

韩信迅速挑选二千轻骑,半夜从小路迂回到赵军大营侧翼,隐伏待击。这支部队的任务是直等到韩信的大部队佯装败逃后,乘赵军倾巢而出追击汉军时,这些家伙就得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冲进赵营,把赵军的旗帜拔掉,插上汉军的小红旗,这招很损,就叫心理战吧,日后,项羽深陷四面楚歌之中,与这个陈余军队深陷汉军旗帜之中,有异曲同工之妙,想想看,四周都是别人的旗帜在飘扬,不表明已经沦陷了吗?即使还没有沦陷,也有已经沦陷的幻觉。


次晨,韩信和张耳率主力出井陉口,并在绵河东岸摆下“背水阵”,引诱赵军出击。果然,赵军倾巢而出,追击汉军。汉军伏兵乘虚抢占了赵军营寨。赵军见此大乱。汉军乘势前后夹击,大败赵军。韩信斩陈余,擒赵王,灭亡了赵国。

这一仗打得是非常之精彩。打完仗以后,所有的部下都到韩信的军帐中来,对韩信表示祝贺,说,元帅您领导我们打的这一仗确实打得很漂亮,但是我们到现在还没想通这个事儿。兵法上是这么教我们的,“右倍(背)山陵,左前水泽”,什么意思呢?就是安营扎寨、行军布阵,我们的后面应该是山,这样我们就没有后顾之忧了,毕竟敌人要从后面的山上翻过来偷袭我们是很困难的;阵前应该是水,毕竟敌人要过水来打我们也是很困难的,一般像这样安排的营寨才是安全的。可是元帅您恰恰完全相反,哎呀,我等左思右想还是不得其解。

韩信听了这些疑问,就笑著说,其实这个道理兵书上也说了,可惜各位平时没有留意。兵书上怎么说的呢?“置于死地而后生,置于亡地而后存”,像我们这种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的战斗,一定要把我方置于死地才有战斗力。何况诸位想想,我们这支军队是一支什么样的军队?不过散兵游勇、乌合之众,都是没有经过训练的,是临时纠集起来的,这叫做“驱市人以战”,等于是在街上临时吆喝一帮人,也没有经过军训就让他们去打仗了,这样他能打仗吗?惟一的办法就是让他们置于死地,让他们每个人都感到处在生命的险境,然后必然殊死作战,为自己的生命而作战。

大家恍然大悟,哦,原来是这么个道理。

韩信同时又下了一道命令,说,谁要是看到了李左车,都不准伤害他,一定要把一个活著的李左车给本将军带来。


李左车论“攻燕伐齐”

李左车在韩信军中(影剧片段)

当李左车被韩信的部下五花大绑送来之后,韩信不但没有对这个败军之将进行任何羞辱,而且在态度上也没有丝毫的亵慢。他亲自走到李左车的跟前,解开了他身上的绳子,非常恭敬地请他向东坐下,而自己则谦卑地向西坐著。这种状况,就犹如一个虔诚恭敬的学生在专心侍奉他的老师。


广武君李左车推辞说:“我听说‘打了败仗的将领,没资格谈论勇敢,亡了国的大夫没有资格谋划国家的生存’。而今我是兵败国亡的俘虏,有什么资格计议大事呢?”韩信说:“我听说,百里奚虞国而虞国灭亡了,在秦国而秦国却能称霸,这并不是因为他在虞国愚蠢,而到了秦国就聪明了,而在于国君任用不任用他,采纳不采纳他的意见。果真让成安君采纳了你的计谋,像我韩信也早被生擒了。因为没采纳您的计谋,所以我才能够侍奉您啊。”韩信坚决请教说:“我倾心听从你的计谋,希望您不要推辞。”韩信多次试问李左车,说:我是推心置腹诚心诚意地想听取先生您的计谋,请您千万不要拒绝我的求问。你看看,这个韩信是多么的谦卑、克制、理性和充满温柔的心思呀,我敢拍著胸脯打保票,如若韩信同志对刘邦等领导同志一直能够保持这样温润圆通的姿态,韩信日后被诛杀的可能性一定会大幅度的下降。甚至其被诛杀被夷灭三族的悲剧命运也可以彻底扭转。


于是李左车说:“我听说,‘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所以俗话说:‘狂人的话,圣人也可以选择’。只恐怕我的计谋不足以采用,但我愿献愚诚,忠心效力。成安君本来有百战百胜的计谋,然而一旦失掉它,军队在鄗城之下战败,自己在泜水之上亡身。而今将军横渡西河,俘虏魏王,在阏与生擒夏说,一举攻克井陉,不到一早晨的时间就打垮了赵军二十万,诛杀了成安君。名声传扬四海,声威震动天下,农民们预感到兵灾临头,没有不放下农具,停止耕作,穿好的,吃好的,打发日子,专心倾听战争的消息,等待死亡的来临。像这些,都是将军在策略上的长处。然而,眼下百姓劳苦,士卒疲惫,很难用以作战。如果将军发动疲惫的军队,停留在燕国坚固的城池之下,要战恐怕时间过长,力量不足不能攻克。实情暴露,威势就会减弱,旷日持久,粮食耗尽,而弱小的燕国不肯降服,齐国一定会拒守边境,以图自强。燕、齐两国坚持不肯降服,那么,刘项双方的胜负就不能断定。像这样,就是将军战略上的短处。我的见识浅薄,但我私下认为攻燕伐齐是失策啊。所以,善于带兵打仗的人不拿自己的短处攻击敌人的长处,而是拿自己的长处去攻击敌人的短处。”


韩信说:“虽然如此,那么应该怎么办呢?”广武君回答说:“如今为将军打算,不如按兵不动,安定赵国的社会秩序,抚恤阵亡将士的遗孤。方圆百里之内,每天送来的牛肉美酒,用以犒劳将士。摆出向北进攻燕国的姿态,而后派出说客,拿著书信,在燕国显示自己战略上的长处,燕国必不敢不听从。燕国顺从之后,再派说客往东劝降齐国。齐国就会闻风而降服。即使有聪明睿智的人,也不知该怎样替齐国谋划了。如果这样,那么,夺取天下的大事都可以谋求了。用兵本来就有先虚张声势,而后采取实际行动的,我说的就是这种情况。”韩信说:“好。”听从了他的计策。派遣使者出使燕国,燕国听到消息果然立刻降服。于是派人报告汉王,并请求立张耳为赵王,用以镇抚赵国。汉王答应了他的请求,就封张耳为赵王。

李左车哪去了

《史记》对李左车的记载就到此为止了,在记述攻齐过程中只是提到韩信郦食其蒯通等人,而对李左车的事迹却只字未提。汉代典籍中又未见记载。人们对这样一位功绩卓著的历史人物,其下落如何、死葬于何处却不得知晓。于是,后人对其提出过种种猜测:有的说他根本就没到过齐国,其墓当在赵州(见《元各郡县志》[1] 及《古今图书集成》[2]);有的说他平齐之后又随韩信入楚,被樊哙杀于汉高祖刘邦巡游梦泽的帐中(见拍摄的电视剧本);还有的说其墓在无棣县三十里车镇(见《山东通志》[3]和《无棣县志》[4] )。总之,众说纷纭,莫衷一是。1977年无棣在进行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时,对车镇北一里的“李左车墓”进行了清理发掘,发现是一座东汉时期的大型墓葬,证实这不是李左车之墓(参见《无棣文史资料》第三辑郭世云文《李左车墓之谜》)。


而实际上汉高祖四年(前203年),韩信平齐后,被刘邦封为齐王。翌年又更封于楚。虽然在汉军攻齐的多次战斗中,《史记》未提李左车,但事实上李左车早已随韩信来到齐国,以佐韩信攻齐。李左车的谋略思想上报给汉王刘邦后,对刘邦的思想亦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他派郦食其到齐国去说服齐王,下齐七十二城,亦是对李左车“先声后实”以威慑敌,“使喧言者东千齐”策略的进一步运用。从后来的在广饶大王镇韩家桥发现的李左车墓和出土的“汉将军李左车”铜鼎上亦可看出,此时的李左车不但已随韩信入齐,而且亦由汉王刘邦任为将军屯兵大王了。大王,原称大王桥,并有韩桥、李桥相距数里均横跨在阳河上,相传是为了纪念刘邦、韩信和李左车三人的功绩而建。大王南临青州和临淄,北临燕、赵和渤海,东临潍水(今山东潍坊)与寿光,西临乐安(今山东广饶)与博昌(今博兴柳桥)城,其战略位置十分重要,历来为兵家所重。向东则可直趋胶东,向西、向北可拒燕控赵,向南可护援齐都,阻防楚军,并且此地土质肥沃,经济发达,既益“渔盐之利”,又获“桑粮之丰”,是屯兵养锐的军事重地。


韩信攻齐,派李左车屯兵大王是不无道理的(其境内至今还留有历史上流传下来的“后屯”村名)。汉高祖五年(前202年),韩信被改封入楚后,刘邦为了稳定齐国的局势,“北控燕、赵,而西南与彭越衡格”,将“左车其为依而留于齐”(明李舜臣语),后来终葬于此了,是符合历史真实的。现在广饶县尤其是大王镇境内李姓居多(全镇5万多人,李姓就占三分之一左右),且聚族集中,其世系渊源明晰可辨。直到民国时期,国民党的抗日爱国将领李延年李玉堂皆出于同地、同族,系李左车之后,《李氏族谱》[5] 对此亦有记载。李左车的兵学谋略思想吸收了《孙子兵法》中的“知彼知己,百战不殆”的用兵之道,提出了以已之长,攻其之短的战术原则,创造了“先声后实”以威慑敌人的策略,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后来,刘邦为了遏制韩信,把李左车调到太子刘盈身边,让他辅佐太子。这样就对韩信起到一个震慑作用:如果你在外面胆敢有不臣之心,我这里有比你更厉害角色收拾你。李左车便在荥阳城外的山上教刘盈操练兵马,这座山被命名为广武山。韩信被杀之后,李左车辞官隐居,扶危济困,广使恩德。李左车在民间很有声望,被尊为雹神。在《聊斋志异·雹神》[6] 中,记述了他降冰雹于章丘,落满沟渠而不伤庄稼的传奇故事。


李左车墓图片

李左车墓

位于安丘市西南部的雹泉
李左车死后被尊为雹神(图片来源网络)

说在位于安丘市西南部有一眼雹泉,在它的旁边有一巍峨大庙叫做雹泉庙,也叫膏润庙。庙内供奉的正是西汉开国大将李左车。


汉朝建立以后,李左车回到祖籍山东安丘的雹泉村,问尽了自己身边的亲戚好友,找到了自己的祖地,于是就在此地过起了潜心山林,修心悟道的田园生活。


关于他去世后埋葬在哪,由于相关史料的欠缺,其真实墓地所在现仍存疑虑,根据目前已知的比较可信的墓所说法就有5处之多,据查,在中国范围内李左车墓有好几座个,分布在河北的元市,和衡水深州市、河南开封市通许县、山东等地。虽然其中一些墓地已被证实与李左车无关,但就如同他本人的故事一样,其墓所仍旧疑云重重。


但汉高祖刘邦为表其忠烈,追封他为“阴灵侯”,建庙祭祀,并封其为“雹神”。在民间,李左车很有声望,也流传著许多传说。其中最有名的就是雹神显灵这一传说,据说当年明洪武年间,被誉为“鱼米之乡”的江南楚地发生旱灾,庄稼禾枯苗干,收成全无,到了阴历六月六才下雨。此时,这个时节只有种植荞麦才能在秋后有所收获,但是种子很难求到。正当百姓无奈之时,一长须阔脸白发老翁携一大车出现在江南各省的阡陌之汇总,将满满一车饱满匀实的荞麦种无偿施与百姓。百姓问此翁家在何处,他回答说:“我是雹泉老李。”秋后荞麦大收,百姓这才安然渡过荒年。[7]

影片

此人谋略可比张良, 韩信曾经向他求教, 他有一句名言流传千古/谈笑历史风云起/ 作者:谈笑历史风云起


韩信被杀了,李左车很快脱权想归隐山林之中,其实他是最正确的 作者:历史百家


刘邦把李左车当做对付韩信的杀招,有一个成语叫做相生相克 作者:历史百家



参考来源

  • 《元各郡县志》
  • 《古今图书集成》
  • 《山东通志》
  • 《无棣县志》
  • 《李氏族谱》
  • 《聊斋志异·雹神》卷十二 第八篇
  • 秦末著名谋士 兵家怪杰李左车是怎么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