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若琳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姓名 | 李若琳 |
---|---|
别名 | 字淇筼 |
出生年 | 不详 |
死亡年 | 不详 |
教育背景 | 举人 |
出版作品 | 不详 |
李若琳(?〜?),字淇筼,贵州开州人。举人。清道光十七年(1837)五月二十九日,以漳浦知县署台湾府抚民理番海防粮捕通判。曾任噶玛兰厅员,负责清釐地亩工作。十八年(1838)正月二十四日卸任,补澎湖通判。[1] [2]
七言律诗
形势
枕山三面峻[3],襟海一更横[4]《海经[5]》:兰地计水程不过一更。草昧荒前代[6],梯航[7]本大清。龟趺蹲砥柱[8],鸟道[9]辟荆榛[10]。笑指奇莱[11]外,闻风意已倾如卑南觅[12]、泗波澜[13]等处,皆膏腴沃壤[14],岂甘自外生成。顾予老矣,愿以俟后之君子。
【题解】
本诗为七言律诗,收入《全台诗》第肆册。宜兰因地处台湾后山,东临大海,三面环山,此种封闭孤立的地理形势,使得汉移民及清廷的统治力量比较晚才得以进入。康熙61年(1722)首任巡台御史黄叔璥曾以“深箐鸟道”说明前往兰地的逼仄难行。这种特殊的地理环境,使得宜兰在台湾后山的开发史上具有“承先启后”的关键性地位。此外,位在东方外海的龟山岛,周围二十馀里,高二百馀丈,地形陡峭,被视为扼守兰地门户的重要地标。本诗首联以“枕山襟海”描述兰地所具有的特殊形势,颔联写宜兰纳入大清版图后,官民先后来开垦噶玛兰这个原本草昧未开之地,因开发渐有成效,相信更偏远的花莲和台东,不久之后也将向慕来归。充分表现清帝国官员的自豪与自信,而东台湾的开发史也由此得见。
【延伸阅读】
1. 柯培元〈龟山歌〉,《全台诗》第肆册。
2. 李望洋〈兰阳形势〉,《全台诗》第玖册。
五言律诗
防番
界未标铜柱[15],疆曾划土牛[16]。
犬羊区异类[17],糜鹿信同俦[18]。
奈有髑髅[19]癖,能无性命忧。
抽藤与伐木[20],莫浪[21]越山头。
【题解】
本诗为五言律诗,收入《全台诗》第肆册。原住民传统馘首的风俗实际上是对敌对番社,以及侵入生活领域时的防卫意义。清领时期汉人往往因为拓垦土地或采取山林的资源而越界进入内山,由于侵入生番领域而遭馘首杀害。噶玛兰厅当时为防止生番逸出,于沿山重要之地设隘防守。本诗作者以防番为题,首先说明了原汉之间早有划分区域的政令与土牛界标以分隔原(生番)汉各自的生活场域。诗中在书写原住民以“犬羊”、“糜鹿”类比,显示带有歧视色彩,又加上生番对于侵犯生活领域的外人有馘首的风俗习惯。因此,作者反而是规劝汉民不要因拓殖的利益而越界近入内山,造成生命的危险。此诗实际上也点出了原汉冲突,汉人被馘首的真正原因,往往是越界逐利的结果。
【延伸阅读】
1. 陈肇兴〈土牛〉,《全台诗》第玖册。
2. 石福作〈议开水沙连番界杂作〉六首,《全台诗》第伍册。
3. 柯培元〈生番歌〉,《全台诗》第肆册。
注释
- ↑ 参考萨廉《噶玛兰厅志》〈职官〉,台银本。
- ↑ 施懿琳撰)
- ↑ 枕山三面峻:枕,临、靠近。指噶玛兰北、西、南三面有崇山峻岭环绕。
- ↑ 襟海一更横:襟,古衣襟左右相交,在此比喻山海交会的地形。一更,指水路的里程约为一更,即二小时左右。
- ↑ 海经:指海道针经,为明清时的航海手册。
- ↑ 草昧荒前代:草昧,天地初开时的混沌状态。指汉人尚未进入噶玛兰开垦时,此地还是一片荒芜的状况。
- ↑ 梯航:梯与船,登山渡水的工具。此处指设厅前,清代官民跋山涉水进入噶玛兰。
- ↑ 龟趺蹲砥柱:趺,音ㄈㄨ。龟趺,碑下的龟形石座。砥柱,比喻能负担重任、支撑危局者。此指伏蹲在宜兰东方海面的龟山岛,具有天然门户的重要地位。
- ↑ 鸟道:险峻狭窄的山路。唐‧ 李白〈蜀道难〉:“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
- ↑ 荆榛:荆棘和榛莽,泛指丛生灌木,多用以形容荒芜情景。
- ↑ 奇莱:花莲市的古地名。然今所称之奇莱,系指位在花莲、南投之奇莱山连峰。
- ↑ 卑南觅:指今日台东一带。
- ↑ 泗波澜:即秀姑峦,指今日花莲一带。
- ↑ 膏腴沃壤:土地肥沃。
- ↑ 铜柱:铜制的柱子。古代立铜柱以标示边界。
- ↑ 疆曾划土牛:疆,国界、地界;土牛界线又称土牛、土牛沟或土牛红线,是台湾清治时期普遍设置的人文界线。该界线主要功能在于区分汉人与原住民的生活区域,避免双方的冲突。
- ↑ 异类:称不同种族、政教的人。
- ↑ 同俦:音ㄔㄡˊ,同类、同辈。
- ↑ 髑髅:音ㄉㄨˊㄌㄡˊ死人的头骨。
- ↑ 抽藤与伐木:台湾内山山林资源丰富,除林木外又有水藤。由于水藤用途甚广,其价格颇高,汉民觊觎界外的资源的利益,而越界谋求山林资源。
- ↑ 莫浪:末浪,有轻率、卤莽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