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林兆恩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林兆恩(1517年2月4日-1598年2月19日),字懋勋,号龙江,又号子谷子,晚年门徒称为夏午尼氏、三教先生、三一教主。莆田县城内赤柱巷(今荔城区英龙街赤柱巷)人。

  • 林富孙。正德十二年正月十四日(1517年2月4日)生。三一教创始人。
  • 嘉靖十三年(1534),兆恩补邑弟子员,入县学。嘉靖二十五年(1546)乡试不第,遂摒弃科名,致力于心身性命之学。
  • 久之,心有所悟,以为儒、道、释“其教虽三,其道则一”,于是创立“三教合一”学说。
  • 嘉靖年间,倭寇骚扰闽浙沿海,林兆恩呈《防倭管见》于官府,并倾家赈济难民,收埋尸骨二万二千余身,曾创“艮背法”(即今气功疗法)。
  • 著有《九序图》一书,用以防病健身,救治当时兵灾后的流行瘟疫。

基本信息

姓名    林兆恩  
别名    三教先生  
字号    字懋勋,号龙江,又号子谷子      
民族    汉人      
出生地   福建莆田
出生时间  1517年2月4日   
去世时间   1598年2月19日 
所处时代   明朝嘉靖年间  
主要作品   《三教正统宗论》、《九序图》    
主要成就   三一教创立者    

人物介绍

林兆恩(1517-1598),字懋勋,号龙江,道号子谷子,世称“三教先生”,教徒尊为三一教主夏午尼氏道统中一三教度世大宗师。莆田县(今城厢区)人。三十岁时弃科举,专心研究宋儒和当时王阳明的“身心性命”之学,创儒、道、释“三教归一”学说。著有《三教正宗统论》36卷,劝人为善,反对邪恶。其学说影响至深且广,弟子几遍天下。现国内外许多地方均有许多规模不一的“三教祠”。而东岩山报恩寺前这“宗孔祠”则被世人称为“麟山祖祠”。

嘉靖三十年至四十五年,林兆恩除了招收门徒,倡导三教合一论外,主要功绩是协助莆田官方抗击倭寇,赈民救灾。据莆田县学教授刘仕锐查勘上报,列举林兆恩的义行13项:(1)恤民还卷;(2)建立义田;(3)设立社仓;(4)倡平粜之价;(5)施钱米给城内避倭的贫民;(6)分粥蔬给贫穷孤寡之不能自主者;(7)惠施棺材1300部;(8)礼助葬埋340柩;(9)与广东兵订千金之卷,以保全城池;(10)募兵百余人协助守城;(11)捐田30亩倡建戚继光生祠;(12)念乡夫守城之苦,以酒食迭赐于中宵;(13)率门徒埋全尸三千余身,积薪火化二万余数。以上一切费用取自林兆恩的家产,故巨万家产变卖殆尽。 隆庆元年至万历二十六年,林兆恩的主要精力放在著书立说和传教活动。他的足迹几乎遍及八闽各地,还多次往返于江西、浙江、南京等省市。除了著书和传教外,他仍然热心于社会公益事业,如募建、修葺宫、庙、寺、观、桥梁、塔刹等;也时常赈济灾民,为百姓排忧解难。

林兆恩创立的修身炼性方法——“九序心法”在林兆恩思想和三一教发展演变中占着相当重要的地位。当时,瘟疫流行,他带领门徒通过传授“九序心法”为平民百姓治病,许多官吏,士大夫对此也很感兴趣,按院朱光宇,开府刘思问,都宪刘勋等都登门求治病之方。更有朝廷高官、翰林致书请教法度。据说,总兵戚继光驱倭时,不幸患病,在榕城拜谒林兆恩,授以“九序心法”,不久就痊愈了。

林兆恩的一生除了爱国抗倭,济民救难,创“九序心法”为民却病健身等功绩外,更重要的是他著书几百万言,创立三一教。他说:“为天下万世斯道虑,一生富贵非所志矣。”《林子本行实录》载:嘉靖三十八年,楚人何心尹抵莆谓林子曰:“昔儒、道、释三大教门,孔子、老子、释迦已做了,今只有三教合一,乃第一等事业,第一大教门也,兹又属之先生。我即不能为三教弟子,愿为三教执鞭焉。”

传教历程

  • 隆庆元年,二月往榕城,寓金山寺。六月往闽侯,游雪峰寺。十二月往武夷,旋去建阳。
  • 隆庆二年,三月从建阳还莆。四月往榕城。七月归莆。
  • 隆庆三年二月往武夷山,滞留江西万年县。八月归莆。
  • 隆庆四年,二月往金陵,途经连江县丹阳。六月抵金陵。九月从金陵返闽。
  • 隆庆五年,九月往榕城。十月寓金山寺。十二月归莆。
  • 隆庆六年,四月往邵武、九月返榕,旋归莆。
  • 万历元年,二月往江西,寓南昌北沙寄室。五月归莆。
  • 万历三年,二月往榕城,旋往延平。六月归莆。
  • 万历五年,十月往仙游。
  • 万历六年,五月往广东新安,寓梅林,旋往杭州。九月归莆。
  • 万历七年,春,往榕城,居洪塘、南台等地。四月归莆。
  • 万历八年,二月往榕城。夏,往武夷,复往宁化县,旋返榕。八月归莆。
  • 万历十一年,五月从福州洪塘乘舟往武当山,道经闽清县,至水口返棹南旋,寓福州南台,旋归莆。
  • 万历十三年,四月抵武夷,居数日欲往金陵不果,寓建宁白云寺。九月归莆。
  • 万历十四年,林兆恩已是古稀之年,从此再也没有到外县传教,大多隐居在莆山北山或在家整理平生著述。
  • 万历二十五年,林兆恩病重,“饮食居处作字歌诗,或忘所自,虽素所熟识者见之,多不忆其姓名”。松江门徒陈济贤千里迢迢来到莆田,“伏谒榻前致居恒,若弗克见之意”。翌年正月十四日(1598年2月19日)寅时,拱手而逝。闽人谢肇淛对三一教颇有微辞,说林兆恩“既老病,得心疾,水火不顾,颠狂愈年乃死”。黄宗羲也认为林兆恩之死乃“金丹之为祸也”。林兆恩享年82年,属于高寿,从生病到去世相隔不到二个月,并无异常症状,“颠狂愈年乃死”之说似不可信。[1]

传教影响

嘉靖四十五年之后,三一教之所以迅速对外传播,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 嘉靖年间,东南沿海深受倭寇之害,以三一教的发源地兴化府为例。
  • 林兆恩创立的九序心法在实际应用中确实收到了祛病健身的功效。
  • 明代中后期,三教合一论盛行。
  • 林兆恩在论述三教合一论的同时,也针对时弊提出一些政治改良主张
  • 嘉靖四十五年之后,林兆恩把传教目标扩大为全社会的教化。

林兆恩曾著《三教无遮大会》阐明自己的“有教无类”的主张,并采取“分地倡教”的办法,派遣得力门徒到各地传教,在三一教的对外传播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2]

后世影响

林兆恩去世后,其门徒纷纷著书立说,发展林兆恩的宗教观。见于有关文献记载有卢文辉的《卢子要言》、《夏心集》《三教真传》《放生仪文》《龙华三会忏文》《中一绪言》《性灵诗》等,陈标的《三山小草》,王兴的《九序心法》,林至敬的《明夏集》《龙华别传会语》《卓午实义》,朱逢时的《心海真经》,黄州的《金光丹鉴》,陈衷瑜的《明道要言》《明道要论》《陈子会规》《三教龙华醮祷》《忏悔科仪》《兰盆科仪》,董史的《东山集草》等等。从现存的有关著作来看,主要在两个方面发展了林兆恩的宗教观。

  • 一是恢复了佛教的业报轮回、天堂地狱的原有的宗教含义。
  • 二是道教符箓派的某些道术
  • 三、充实三一教的仪轨
  • 四、建造三教祠堂

综上所述,明末清初的三一教分裂为两派,一派了林兆恩的学术思想,在民间影响不大,清初之后就基本上湮没无闻了;另一派继承和发展了林兆恩的宗教遗产,最后完成了三一教向宗教演进的过程,使三一教成了严格意义的宗教。这一派代表着三一教发展的主流,其影响超过了林兆恩在世时,达到了鼎盛。[3]

人物纪念——林兆恩墓

  • 墓在莆田县华亭镇后角村石门山,明隆庆五年(1571年)林兆恩55岁时营造,坐北朝南,石构,外观呈“风”字形,石雕龟背纹坟丘,墓碑上刻“明三教先生子谷子龙江林公墓”,前置石供桌。墓埕3层,埕前沿设半月池。墓东侧外30米建石门寝殿1座。
  • 1991年,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三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相关视频

  • 秋生讲古林兆恩与卓晚春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