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梅雨期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梅雨期

中文名: 梅雨期

外文名: The meiyu Period

别 名: 黄梅雨,梅雨

类 别: 气象

时 间: 初夏时节

特 征: 持续较长时间的阴沉多雨天气

典型区域: 我国江淮地区


梅雨期,是指每年6月中旬到7月上、中旬,我国长江中下游区域内出现的一段连阴雨天气。此时,器物易霉,故亦称“霉雨”,又值江南梅子黄熟之时,故亦称“梅雨”或“黄梅雨”。雨带停留时间称为“梅雨季节”,梅雨季节开始的一天称为“入梅”,结束的一天称为“出梅”。[1]


现象描述

从我国江淮流域一直到日本南部每年初夏(6-7月)常常出现的一段降水量较大,降水次数频繁的连阴雨天气。因时值梅子黄熟故名。又因这时温高、湿重、雨多,器物容易受潮生霉,故名霉雨。一般为6月上旬到中旬入梅,7月上旬到中旬出梅,出梅后盛夏开始。

气候成因

梅雨的形成是气旋或锋面在当地长期停滞的结果。每年五、六月间,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迅速加强,湿热的热带海洋气团和赤道气团就乘势扩张到我国南岭一带,与北来的、较冷的温带气团接触,形成锋面,在锋面上,不断产生气旋或低槽,这些气旋或低槽向东移动时,常常被 我国沿海的高压挡住去路,因而行动迟缓,先后在东南丘陵、长江中下游地区和淮河流域南部长期滞留,使各地形成阴雨连绵的梅雨。


天气特征

阴雨持续连绵、高温高湿。


梅雨结束后,雨带移至华北地区,江淮流域进入高温少雨天气。


梅雨标准的划定

古代历法规定,黄梅雨季从芒种后第一个丙日算起,称“入梅”,在小暑后第一个未日结束,称“出梅”(今年分别为公历6月13日和7月12日)。


从气象角度,“入梅”的判断需考虑天气(降水)实况和大气环流配置。在目前各省、市的天气预报业务中,出梅、入梅日期主要是通过当地的雨日、雨量、气温以及副高的位置来确定,若符合了各自所定的标准,就意味着入(出)梅了。下面用浙江省入梅出梅标准举例:


入梅

1.五六月份,出现五天或五天以上日雨量≥1.0毫米的阴雨天气,且整个梅雨降水是连续的

2.≥5天的阴雨,允许有二天雨量不足1.0毫米,或一天无雨,且以后没有连续五天及以上的连晴天气

3.北半球500hPa副热带高压脊线由北跃至20°N并连续稳定二个候

4.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23摄氏度,以后气温逐渐回升,期间允许1-2天日平均气温小于23摄氏度


出梅

六七月间,北半球500mb图上,125-140°E的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北线位置:浙江南部北纬23-24度,浙江北部在北纬24-25度,且连续稳 定五天或以上


连阴雨后出现大于等于5天基本无雨


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25摄氏度


单站日平均气温,气压时间曲线有同步上升现象


副热带高压脊线由北跃至25°N并连续稳定,在这段时间内仍出现大于或等于0.1毫米的连阴雨天气,则选取日雨量大于或等于1.0毫米的 终日。


正常梅雨和异常梅雨

正常梅雨的话,梅雨期一般长20~30天(6月中旬至7月上中旬),雨量一般为200~400毫米。


正常梅雨

长江中下游地区正常的梅雨约在6月中旬开始,7月中旬结束,也就是出现在“芒种”和“夏至”两个节气内。梅雨期长约20-30天,雨量在200-400毫米之间。“小暑”前后起,主要降雨带就北移到黄(河)、淮(河)流域,进而移到山东和华北一带。长江流域由阴雨绵绵、高温高湿的天气开始转为晴朗炎热的盛夏。据统计,这种正常梅雨,大约占总数的一半左右。


异常梅雨

早梅雨


有的年份,梅雨开始的很早,在5月底6月初就会突然到来。在气象上,通常把“芒种”以前开始的梅雨,统称为“早梅雨”。早梅雨会带来一些反常的现象。例如,由于在梅雨刚刚开始的一段时间内,靠近地面的大气层里,从北方南下的冷空气还是很频繁的,因此,阴雨开始之后,气温还比较低,甚至有冷飕飕的感觉,农谚说:“吃了端午棕,还要冻三冻”就是这个意思;同时也没有明显的潮湿现象。


长江中下游部分地区的农民,把这一段温度比较低的黄梅雨称为“冷水黄梅”。以后,随着阴雨维持时间的延长、暖湿空气加强,温度会逐渐上升,湿度不断增大,梅雨固有的特征也就越来越明显了。早梅雨的出现机会,大致上是十年一遇。这种早梅雨往往呈现两种情形。一种是开始早,结束迟,甚至拖到7月下旬才结束,雨期长达四、五十天,个别年份长达二个月。另一种是开始早,结束也早,到6月下旬,长江中下游地区就进入了盛夏,由于盛夏提前到来,常常造成长江中下游地区不同程度的伏旱。


迟梅雨


同早梅雨相反的是姗姗来迟的梅雨,在气象上通常把6月下旬以后开始的梅雨称为迟梅雨。迟梅雨的出现机会比早梅雨多。由于迟梅雨开始时节气已经比较晚,暖湿空气一旦北上,其势力很强,同时,太阳辐射也比较强,空气受热后,容易出现激烈的对流,因而迟梅雨常常多雷雨阵雨天气。人们也把这种黄梅雨称为“阵头黄梅”。迟梅雨的持续时间一般不长,平均只有半个月左右。不过,这种梅雨的降雨量有时却相当集中。


特长梅雨


1954年我国江淮流域出现了百年一遇的特大洪水,这次大水,就是由持续时间特别长的梅雨造成的。 这一年,长江中下游的梅雨开始之 前的5月下半月春雨已经很多,梅雨又来得很早,6月初就开始了。天气一直阴雨连绵,并且不时有大雨、暴雨出现,维持的时间特别长,直到八月初才“出梅”。当阴雨结束转入盛夏天气时、已经临近“立秋”了。这一年整个梅雨期长达两个月,连同五月份的春雨,则达到两个半月以上。进入“小暑”、“大暑”以后,长江中下游本来应该是晴朗炎热的“伏天”了,却一直是阴云密布难见太阳,瓢泼的大雨不时倾泄到地面上来,不少地区洪水滚滚、“寒气”袭人。这一年长江中下游地区5月-7月三个月的雨量,一般都达到800-1000毫米,接近该地区正常 年份全年的雨量;部分地区,雨量多达1500-2000毫米,相当于同一地区一年半的雨量,导致洪水泛滥成灾。


我们国家地域辽阔,局部洪涝经常发生。有的可能是由于台风雨引起的,有的可能是别的天气系统接连带来的几次暴雨造成的,但它们的持续时间不长,洪水退去比较快,影响范围也比较小。象1954年这样,阴雨时间达到二个多月之久,造成长江流域全流域性洪水的现象,是极为罕见的。这种罕见的大水、常常是与异常梅雨联系在一起的。像1998年的大水,也是特别长的梅雨所造成的。


“短梅”和“空梅”


同特别长的梅雨完全相反的是,有些年份梅雨非常不明显,它象来去匆匆的过客,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停留十来天以后,就急急忙忙地向北去了。而且这段时间里雨量也不大,难得有一、二次大雨。这种情况称为'“短梅”。更有甚者,有些年份从初夏开始,长江流域-直没有出现连续的阴雨天气。多数日子是白天晴朗暖和,早晚非常凉爽,出现了“黄梅时节燥松松”的天气。本来在梅雨时节经常要出现的衣服发霉现象,也几乎没有发生。这段凉爽的天气一过。接着就转入了盛夏。这样的年份称为“空梅”。“短悔”和“空梅”的出现机会,平均为十年中l-2次。“短梅”和“空梅”的年份,常常有伏旱发生,有些年份还可以造成大旱。


倒黄梅


有些年份,长江中下游地区黄梅天似乎已经过去,天气转晴,温度升高,出现盛夏的特征。可是,几天以后,又重新出现闷热潮湿的雷雨、阵雨天气,并且维持相当一段时期。这种情况就好象黄梅天在走回头路,重返长江中下游,所以称为“倒黄梅”。“小暑一声雷,黄梅倒 转来”。这是长江中下游地区广为流传的一句天气谚语。它的意思是说,在梅雨过去以后,如果“小暑”出现打雷,则梅雨又会倒转过来。 这是有一定道理的。因为梅雨结束之后,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天气,通常是越来越稳定的,而雷雨却是天气不稳定的象征。


况且时至“小暑”,通常冷空气已不再影响长江流域,而雷雨的出现常常和北方小股冷空气南下有关,这种冷空气的南下,有利于雨带在长江中下游重新建立。当然,“倒黄梅”并不一定在小暑日打雷以后出现。一般说来,“倒黄梅”维持的时间不长,短则一周左右,长则十天半月。但是在“倒黄梅”期间,由于多雷雨阵雨,雨量往往相当集中,这是需要注意的。由于“倒黄梅”属于梅雨的一种,它在结束之后,通常都转为晴热的天气。


防治措施

梅雨季,空气湿度较大,四处弥漫着水汽,一招就是要适时的关窗,而关窗的时间点又很重要,早晨和晚上特别需要注意关窗,因为这两个时间段一般是全天中空气湿度最高的时候,要比中午高出许多,这个时候,如果不及时关闭门窗,那么水汽将会轻松渗透到家中的每个角落,加速“霉变”的速度。如果需要开窗透气,可以选择在中午和下午三点前开窗透气。


梅雨期如何防霉


由于梅雨期空气湿度很大,粮食如没有晒干或贮存不当,就很容易霉变。衣服如果没有洗涤干净和彻底晒干,草率地收进衣箱,不管是纯棉的、羊毛的,或者是混纺的都会长霉。木材、家具等生霉司空见惯,而胶底鞋、轮胎、橡胶管、塑料制品也会生霉,造成木料霉烂、橡胶老化、塑料脆裂和失去光泽。霉菌还能在油漆涂层上生长,使油漆黯然失色;霉菌能使电线漏电,有可能引起火灾;霉菌连玻璃也不放过,照相机、摄像机和显微镜如果保存不当,霉菌就会在镜头上结成网状菌丝,使镜头的透光度大为降低,甚至报废。


防止生霉的措施有通风、日晒、干燥和涂撒防霉剂。晴天时,居室、仓库要通风,不让喜欢阴暗潮湿环境的霉菌滋生。衣服、被褥要在出太阳时及时晾晒;照相机、摄像机、显微镜等精密器械可在梅季到来之前擦 干净,密封保存,并在密封器内放干燥剂;皮鞋及家具可涂 防霉油与涂料;放橡胶、木材的仓库可喷洒福尔马林防霉。


历史文化相关

早在汉代,我国就有不少关于黄梅雨的谚语。


在晋代已有“夏至之雨,名曰黄梅雨”的记载。


自唐宋以来,对梅雨更有许多妙趣横生的描述。


宋代贺铸曾被称誉为“贺梅子”,据说他曾在《青玉案》一词中写下“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的名句。宋代陈岩肖在《庚溪诗话》中也有“江南五月梅熟时,霖雨连旬,谓之黄梅雨”的记述。


比如,黄梅时节“和风吹绿野,梅雨洒芳田”(唐李世民《咏雨》),意思是这梅雨滋润着广袤的江南沃野,给万物带来了勃勃生机,让人们喜悦不已。可明代医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明确指出:“梅雨或作霉雨,言其沾衣及物,皆出黑霉也。”唐代诗人林宽 就饱受梅雨之苦,如其《苦雨》云,“霪霖翳日月,穷巷变沟坑”,“败屐阴苔积,摧檐湿菌生”。这是由于黄梅时节空气湿度很大 ,物品极易受潮霉烂,于是,梅雨乃得别名“霉雨”。值得指出的是,我国劳动人民总结出不少预测梅雨的谚语,如“发尽桃花水,必是旱黄梅”;“小满不满,黄梅不管”等。有趣的是,这一广为人们知晓的梅雨,不仅是文人墨客诗性大发的题材之一,也成为他们酒后闲聊争执的话题之一。


一个关于梅雨诗辩有趣的传说


据说,在梅雨多发地安徽,桐城派两位元老因为梅雨诗词而发生了一场争执。那是在清朝乾隆年间,桐城人方苞、姚鼐声望很高,但他们两个人议论时常常互相抬杠子,有时会因一个字就辩驳几天,非别人调解不可。


有一天,两人同去一家酒店小饮,酒后闲谈,聊到时令,当时正值黄梅时节。方苞说黄梅时节多雨,姚鼐却说黄梅时节多晴。方苞说:“宋诗有言‘黄梅时节家家雨’,你难道不知道?”姚鼐说:“宋诗也有‘梅子黄时日日晴’句,你忘了吗?”方苞听了,无话可说,只是向姚鼐怒目而视,姚鼐也是忿忿不已,两人僵持住了。


在一旁的店主人听了两人争辩,笑道:“两位说得都不错,可惜的是你们忘了另外一句宋诗,不然的话,就吵不起来了。”


“哪一句?”两人急不可奈地同时问道。店主人脱口而出:“熟梅天气半阴晴。”


听了这一句,方、姚两人哈哈大笑,不禁握手言和了。


当然,方、姚两位文人就黄梅时节天气的争论所引的诗句各有出处。方苞所引的“黄梅时节家家雨”一句出自宋人赵师秀的《约客》,全诗是:“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姚鼐所引的“梅子黄时日日晴”一句出自宋人曾几的《三衢道中》,全诗是:“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绿荫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店主人所引的“熟梅天气半阴晴”一句出自宋人戴复古《夏日》:“乳鸭池塘水浅深,熟梅天气半阴晴。东园载酒西园醉,摘尽枇杷一树金。”这三首诗作,朗朗上口,诗情画意,被收录到历经百世而流传不衰的《千家诗》中。


方、姚两人以宋诗为据相争论,店主人也以宋诗来排解,这样既与争论双方保持一致,而且显得幽默风趣又富有哲理,言词虽不多,效果却是极佳。依据大气科学知识,他们引用的诗句是有一定道理的。不过,这三个诗句分别是梅雨天气的一个侧面反映。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