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流域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長江流域,是指長江幹流和支流流經的廣大區域,橫跨中國東部、中部和西部三大經濟區,共計19個省、市、自治區,是世界第三大流域,流域總面積180萬平方公里,占中國國土面積的18.8%,流域內有豐富的自然資源。[1]
2021年12月,水利部正式印發文件,建立長江流域省級河湖長聯席會議機制。
地理環境
流域面積
長江全長約6300千米,長江幹流宜昌以上為上游,長4504千米,流域面積100萬平方千米,其中直門達至宜賓稱金沙江流域,長3464千米。宜賓至宜昌河段均稱川江,長1040千米。宜昌至湖口為中游,長955千米,流域面積68萬平方千米。湖口至長江入海口為下游,長938千米,流域面積12萬平方千米。
長江是亞洲和中國的第一大河,世界第三大河。發源於青海省唐古拉山,最終在上海市崇明島附近匯入東海。一路上氣勢磅礴,大小湖泊與干支流眾多,可謂「遠似銀藤掛果瓜,近如烈馬嘯天發。雄渾壯闊七千里,通絡潤滋億萬家。」
長江的幹流,自西而東橫貫中國中部,經青海、西藏、四川、雲南、重慶、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蘇、上海1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數百條支流延伸至貴州、甘肅、陝西、河南、廣西、廣東、浙江、福建8個省、自治區的部分地區,總計19個省級行政區。流域面積達180萬平方千米,約占中國陸地總面積的1/5。 淮河大部分水量也通過京杭大運河匯入長江。
長江流域北以巴顏喀拉山、西傾山、岷山、秦嶺、伏牛山、桐柏山、大別山、淮陽丘陵等與黃河和淮河流域為界,南以橫斷山脈的雲嶺、大理雞足山、滇中東兩向山嶺、烏蒙山、苗嶺、南嶺等與瀾滄江、元江(紅河)和珠江流域為界,東南以武夷山、石耳山、黃山、天目山等與閩浙水係為界。
長江源頭地區的北部以崑崙山與柴達木盆地內陸水係為界,西部以可可西里山、烏蘭烏拉山、祖爾肯烏拉山、尕恰迪如崗雪山群與藏北羌塘內陸水係為界。
長江三角洲北部,地形平坦,水網密布,與淮河流域難以分界,通常以通揚運河附近的江都至栟茶公路為界;長江三角洲南部以杭嘉湖平原南側丘陵與錢塘江流域為界。[2]
地形地貌
長江流域呈多級階梯性地形。流經山地、高原、盆地(支流)、丘陵和平原等,青藏高原、橫斷山脈、雲貴高原、四川盆地、江南丘陵、長江中下游平原。
水文特徵
鄱陽湖
鄱陽湖為中國第一大淡水湖,位於江西省北部,南北長173千米,東西最寬處達74千米,平均寬16.9千米,湖岸線長1200千米,湖體面積4125平方千米(湖口水位20.5米時),平均水深8.4米,最深處25.1米左右,容積約276億立方米。它承納贛江、撫河、信江、饒河、修河江西省五大河流,經調蓄後,由九江市湖口縣石鐘山附近注入長江,每年流入長江的水量超過黃河、淮河、海河三河水量的總和,是一個季節性、吞吐型的湖泊。鄱陽湖水系流域面積16.22萬平方千米,約占江西省流域面積的97%,占長江流域面積的9%:其水系年均徑流量為1525億立方米,約占長江流域年均徑流量的16.3%。 洞庭湖
洞庭湖位於湖南省北部,長江荊江河段以南,是中國第四大湖,僅次於青海湖、興凱湖和鄱陽湖,也是中國第二大淡水湖,面積2820平方千米(1998年),原為古代大湖雲夢澤的一部分,洞庭湖南納湘、資、沅、澧四水匯入,北與長江相連,通過松滋、太平、藕池,調弦(1958年已封堵)「四口」吞納長江洪水,湖水由東面的城陵磯附近注入長江,為長江最重要的調蓄湖泊,由於泥沙淤塞、圍墾造田,洞庭湖現已分割為東洞庭湖、南洞庭湖、目平湖和七里湖等幾部分,並退居第二。
太湖
太湖,位於江蘇、浙江兩省交界處,長江三角洲的南部。是中國東部近海區域最大的湖泊,也是中國的第三大淡水湖,是中國著名的風景名勝區。
巢湖
巢湖位於安徽省中部。地處長江與淮河兩大河流之間,屬長江下游左岸水系,為中國五大淡水湖之一。其基本形狀如鳥巢狀,故得名巢湖。其東西長54.5千米,南北寬21千米,水域面積約769.5平方千米,為安徽境內最大的湖泊,沿岸為合肥市、巢湖市、廬江縣所包圍。
氣候特點
氣溫
長江流域氣溫是在太陽輻射能量、東亞大氣環流、青藏高原和北太平洋大地形以及各地區不同的地形條件影響下形成的。
長江流域的年平均氣溫呈東高西低、南高北低的分布趨勢,中下游地區高於上游地區,江南高於江北,江源地區是全流域氣溫最低的地區。由於地形的差別,在以上總分布趨勢下,形成四川盆地、雲貴高原和金沙江谷地等封閉式的高低溫中心區。
中下游大部分地區年平均氣溫在16~18℃之間。湘、贛南部至南嶺以北地區達18℃以上,為全流域年平均氣溫最高的地區;長江三角洲和漢江中下游在16℃附近;漢江上游地區為14℃左右;四川盆地為閉合高溫中心區,大部分地區在16~18℃之間;重慶至萬縣地區達18℃以上;雲貴高原地區西部高溫中心達20℃左右,東部低溫中心在12℃以下,冷暖差別極大;金沙江地區高溫中心在巴塘附近,年平均氣溫達12℃,低溫中心在埋塘至稻城之間,平均氣溫僅4℃左右;江源地區氣溫極低,年平均氣溫在-4℃上下,呈北低南高分布。
【逐月平均氣溫分布特點】長江流域最熱月為7月,最冷月為1月,4月和10月是冷暖變化的中間月份。
【1月】中下游地區大部分為 4~6℃,湘、贛南部為 6~7℃,江北地區在4℃以下。四川盆地在6℃以上。雲貴高原西部暖中心普遍在6℃以上,中心最高達15℃左右,東部在4℃以下。金沙江地區西部為0℃左右,東部地區為-4℃左右。江源地區氣溫極低,北部氣溫平均在-16℃以下。
【4月】中下游大部地區在16~18℃:之間,江北及長江三角洲為14~15℃,南嶺北部達18℃以上。四川盆地在18℃以上。雲貴高原西部暖中心高達25℃左右,而其東部低溫中心為12℃。金沙江西部地區在10℃以上,東部則在4℃以下。江源地區平均氣溫仍在0℃以下,北部達-4℃左右。
【7月】中下游地區普遍在28℃以上。四川盆地在26~28℃之間。雲貴高原西部氣溫中心在24~26℃之間,而東部地區在20℃以下。金沙江地區西部為18℃,東部為12℃左右。江源地區平均氣溫為8℃上下。 【10月】中下游的江南地區平均氣溫在18~20℃之間,江北和長江三角洲為17℃左右。上游四川盆地在18℃上下。雲貴高原西部暖區為16~18℃,中心地區高達21℃,東部冷區在12℃以下。金沙江地區西部為12℃,東部在6℃以下。江源地區北部達-4℃以下,南部為-2℃左右。
【年平均最高、最低氣溫分布特點】年平均最高氣溫:中下游地區普遍在20~24℃之間,比其年平均氣溫高4~5℃。四川盆地為20℃左右,僅比其年平均氣溫高2~3℃,是全流域氣溫年際變化最小的地區。雲貴高原、金沙江和江源地區的年平均最高氣溫變化較大,一般比年平均氣溫高6~8℃。年平均最低氣溫:中下游大部地區為12~14℃,四川盆地與中下游地區相當,雲貴高原的冷暖中心區分別為8℃和12~16℃,金沙江地區東西部的冷暖區分別為-2℃和8℃左右,江源地區在-10℃上下。
【極端最高、最低氣溫分布特點】極端最高氣溫:中下游地區普遍在40℃以上,最大值出現在江西修水站,達44.9℃。長江三角洲和洞庭湖區、江漢平原一般在40℃以下。四川盆地大部地區在40~42℃之間。雲貴高原和金沙江地區的極端最高氣溫仍然存在東西並列的高低值中心區,其差值達10℃以上。江源地區的極端最高氣溫在22~24℃之間。極端最低氣溫:四川盆地一般在-2~-6℃之間,中下游大部地區為-10~-16℃之間。川西和金沙江地區極端最低氣溫的地區分布梯度最大,等溫線密集。江源地區普遍在-30℃以下。
降水
長江流域平均年降水量1067毫米,由於地域遼闊,地形複雜,季風氣候十分典型,年降水量和暴雨的時空分布很不均勻。
江源地區年降水量小於400毫米,屬於乾旱帶;流域內大部分地區在800~1600毫米,屬濕潤帶。年降水量大於1600毫米的特別濕潤帶,主要位於四川盆地西部和東部邊緣、江西和湖南、湖北部分地區。年降水量在400~800毫米的半濕潤帶,主要位於川西高原、青海、甘肅部分地區及漢江中游北部。年降水量達2000毫米以上的多雨區都分布在山區,範圍較小,其中四川榮經的金山站年降水量達2590毫米,為全流域之冠。
年均降水
長江流域降水量的年內分配很不均勻。冬季(12~1月)降水量為全年最少。春季(3~5月)降水量逐月增加。6~7月,長江中下游月降水量達200餘毫米。8月,主要雨區已推移至長江上游,四川盆地西部月雨量超過200毫米,長江下游受副熱帶高壓控制,8月的雨量比4月還少。秋季(9~11月),各地降水量逐月減少,大部分地區10月雨量比7月減少100毫米左右。連續最大4個月降水量占年總量的百分率,在下游地區為50%~ 60%,出現時間鄱陽湖區為3~6月,幹流區間上段為4~7月,下段為6~9月;在中游地區,為60%左右,出現時間湘江流域為3~6月,幹流區間為 4~7月,漢江下游為 5~8月;上游地區為60%~80%,出現時間大多在6~9月。月最大降水量上游多出現在七八月份,七八兩月降水量占全年40%左右;中下游南岸大多為五六月份,兩月降水量占全年35%左右;中、下游北岸大多出現在六七月,兩月降水量占全年30%左右。在雅礱江下游、渠江、烏江東部及漢江上游,9月雨量大於8月。降水量年內分配不均勻性以上游較大,中下游南岸較小。
年降水量的年際變化,通常以各站最大最小年降水量極值比和變差係數Cv值來反映年降水量的年際變化。極值比和Cv值大,表示年際變化大,反之則小。長江流域降水年際變化極值比為1.5~5,大多在3.5以下。年降水量變差係數圖,長江流域只有0.15、0.20和0.25三種等值線。Cv值小於0.15的地區有5處,大於0.25的地區有2處。
年降水日數,是全年日降水量≥0.1毫米天數的多年平均值。長江流域大部分地區年降水日數在140天以上。俗稱「天漏」的四川雅安、峨眉山一帶年降水日數最多,分別為218天和264天。年降水日數次多的地區是貴州,年降水日數大多超過180天。年降水日數最少地區是江源地區,金沙江得榮、攀枝花地區年降水日數不足100天。
暴雨的地區分布
長江流域的暴雨以日降水量≥50毫米為標準,日降水量100~200毫米為大暴雨,≥200毫米為特大暴雨。通常以一年中出現暴雨的天數來反映一個地區暴雨的頻繁程度。
年暴雨日數分布的總趨勢是:在中、下游地區,年暴雨日數自東南向西北遞減;在上游,年暴雨日數自四川盆地西北部邊緣向盆地腹部及西部高原遞減;山區暴雨多於河谷及平原。全流域有5個地區多暴雨,其多年平均年暴雨日數均在5天以上,按範圍大小依次是:(1)江西暴雨區,主要分布在江西北部和安徽一小部分,有兩個暴雨中心,一個位於江西甘坊,一個位於安徽黃山,黃山氣象站平均年暴雨日數為8.9天,是全流域暴雨最多之地;(2)川西暴雨區,有兩個暴雨中心,一個位於峨眉山,另一個位於岷江漢王場,兩地年暴雨日數均為6.9天;(3)湘西北、鄂西南暴雨區,有兩個暴雨中心,一個位於清江流域建始,另一個位於澧水流域大坪,大坪站年暴雨日數為8.7天;(4)大巴山暴雨區,暴雨中心分別位於四川萬源和巫溪縣內,年暴雨日數分別為5.8天和7.7天;(5)大別山暴雨區,暴雨中心為湖北英山田橋站,暴雨日數為6.6天。
上述5處多暴雨區也是年降水量多的地區,其中有兩處在長江上游北岸,是長江三峽地區雨洪的主要來源,而且上游的暴雨大多自西向東或自西北向東南移動,恰與川江洪水傳播方向一致,易形成三峽地區峰高量大的洪水。大暴雨和特大暴雨的地區分布與暴雨的分布趨勢相似,但頻次明顯減少。
暴雨的時間分布
【暴雨開始月及結束月】流域東南部2~3月就開始有暴雨發生。漢江、嘉陵江、岷江、沱江及烏江流域4月才開始出現暴雨。金沙江5月才有暴雨。長江上游和中游北岸暴雨大多在9~10月結束,而中下游南岸暴雨大多在11月結束,個別地區在12月結束。流域大部分地區暴雨發生在4~10月。
【暴雨的年內分配和年際變化】暴雨出現最多月,在長江中下游南岸、金沙江巧家至永興一帶和烏江流域為6月,6月暴雨日約占全年暴雨日的30%。長江中下游北岸、漢江石泉、澧水大坪、嘉陵江昭化、峨眉山等地以7月暴雨最多,占全年的30%~50%。沱江李家灣、岷江漢王場及雲南昆明一帶8月暴雨最多,其次是7月,七八兩月暴雨占全年的80%左右。長江上游雅礱江的冕寧、渠江的鐵溪、三峽地區的巫溪及長江三角洲一帶以9月暴雨最多,占全年的25%~30%。
暴雨的年際變化比年降水量的年際變化大得多,如大別山多暴雨區的田橋平均年暴雨日數為6.6天,1969年暴雨日多達17天,而1965年卻只有1天;年暴雨日較少的雅礱江冕寧平均年暴雨日為2.5天,1975年暴雨日多達10天,而1969、1973、1974三年卻沒有暴雨。
暴雨的落區和強度直接影響到長江干支流懸移質輸沙量的多寡。長江上游烈度產沙區(輸沙模數≥2000 t/km'2·年)的平均年暴雨日數為1天左右,年降水量600~1000毫米,當強產沙區暴雨日數及強度比正常偏多偏強時,長江上游幹流的年輸沙量就偏多,成為大沙年份,相反則為小沙年份。
【最大24小時點雨量地區分布】最大24小時點雨量自江源地區的30餘毫米向南遞增至金沙江中下游的200餘mm。流域其他廣大地區最大24小時點雨量,大多在250~400毫米。
【最大24小時點雨量時間分布】經對所選467個站最大24小時點雨量出現時間的統計,最大24小時點雨量出現在4~10月,更集中在6~8月,出現在6~8月的有381站,占總數的81.6%,其中以7月最多,占38.1%。量級以8月的最大,600毫米以上的24小時點雨量均出現在8月。出現在9~10月的最大24小時點降水站點數占總數的11.6%,主要分布在華西秋雨區和長江三角洲,量級在200~400毫米間。
降水補給
長江徑流主要由降水補給,降水超過一半被蒸發,因此,蒸發量是長江流域水量平衡的重要要素之一。流域平均年水面蒸發量為922毫米,流域平均年陸面蒸發量為541毫米,占平均年降水量1067毫米的51%,平均乾旱指數為0.86。
長江流域水面蒸發量無較明顯的地區分布規律。總的來說,流域西部的金沙江及流域東部的漢江唐白河、贛江流域、長江三角洲大於其他地區,水面蒸發量在1000毫米以上;在雲南元謀地區有一個小範圍大於2000毫米的高值區,是長江流域水面蒸發最大的地區。全流域小於700毫米的地區不多,主要分布在四川盆地西部邊緣,湘西、鄂西南地區、烏江中部及資水上游,如烏江金佛山為465毫米,峨眉山為564毫米。長江流域其他地區水面蒸發量在700~1000毫米。
長江流域水面蒸發的年際變化較小。年內分配由於各地高程、地理位置及所受氣象因素的影響不完全相同,一般以夏季最大,冬季最小。上游地區春季大於秋季,中游地區秋季大於春季,下游地區春、秋季相差不大。
陸面蒸發
是地表水體蒸發、土壤蒸發、植物散發等的總和。長江流域多年平均陸面蒸發量為541毫米,其地區分布趨勢是中下游大於上游,平原和盆地大于山區,南岸大於北岸。按水系,鄱陽湖、太湖、洞庭湖流域及中、下游幹流區陸面蒸發量較大;烏江、嘉陵江、岷江和漢江上游陸面蒸發量較小;金沙江陸面蒸發量最小。從年陸面蒸發量等值線分布趨勢看,以500毫米等值線貫穿地區最廣,此線的西部和北部,多處在300~400毫米之間,在長江江源北部不足200毫米,為全流域最低值區;此線以東、以南,大多為600~700毫米,個別地區達800餘毫米;四川盆地、金沙江下游、烏江及長江中游部分地區,大都在500~600毫米之間;在洞庭湖區至江漢平原,達700~800毫米,並有一個800毫米的閉合圈;在鄱陽湖區,也有一個大於800毫米的高值區,其中贛江流域的吉安,陸面蒸發量超過1000毫米,是長江流域最大值;長江中下游幹流區間陸面蒸發量也達700~800毫米。長江流域各地陸面蒸發有隨高程增加而遞減的趨勢,即高程越高,陸面蒸發量越小;高程越低,陸面蒸發量越大。
乾旱指數
為蒸發能力與降水量之比值,蒸發能力用E~601水面蒸發量表示。乾旱指數數值大小主要取決於當地氣溫、地溫、飽和差和風速、氣壓、輻射等因素的綜合影響。乾旱指數劃分地帶性標準,長江流域採用全國標準值,如下表所示。長江流域平均於旱指數為0.86,屬於濕潤地帶。就地區而言,除金沙江和大渡河、岷江、嘉陵江上游及漢江中游局部屬於半濕潤帶以外,其餘各地區均為濕潤帶,僅程度有所不同。南岸濕潤程度一般比北岸高。金沙江上游得列楚卡站乾旱指數接近於5,為長江流域最高值,峨眉山站乾旱指數只有0.3,為長江流域最低值。
氣候分帶
相對濕度
為大氣中實際水汽壓和該溫度下飽和水汽壓之比值,以百分數表示,它表示空氣的乾燥和潮濕程度。相對濕度的高低主要受氣溫高低和下墊面潮濕程度的影響。長江流域雖然雨、旱季節明顯,但因河渠縱橫,蒸發水源充足,因此除金沙江流域外,年平均相對濕度都較大。
相對濕度分布趨勢與年降水量的分布趨勢基本一致,由東南向西北遞減。相對濕度較大的地區為洞庭湖水系大部、江西中部、湘西、鄂西山地、四川盆地至雲貴高原部分地區,其年平均相對濕度略大於80%。 下游幹流南北兩岸相對濕度接近80%。長江中游北岸、嘉陵江、岷江中上游大多在80%以下,並繼續向北遞減至嘉陵江上游的65%左右。金沙江橫斷山脈地區相對濕度等值線與山脈走向大體一致,在巴塘至得榮地區,相對濕度不到50%,是長江流域相對濕度最小的地區。
年最大相對濕度及最小相對濕度出現的季節各地不一,四川盆地大部、三峽地區最大相對濕度出現在秋冬二季,最小相對濕度發生在春季。川西及橫斷山脈地區最大相對濕度出現在夏季。雲貴高原區、長江中下游及兩湖地區夏季相對濕度最大,冬季及早春相對濕度最小。
年大風日數
長江流域有3個大風日數多的地區:一是金沙江渡口以上地區,多年平均年大風日數達100餘天,其中沱沱河站多年平均年大風日數為125天,該大風區延伸到雅礱江的下游,大風日數從100餘天下減到40餘天。二是湘江大風區,多年平均年大風日數達10~25天。三是長江下游南京以上至鄱陽湖區的長江通道地區,多年平均年大風日數為10~25天。長江流域大風較少的地區:一是四川盆地至雲貴高原東部,多年平均大風日數只有1~5天;恩施地區多年平均大風日數不足1天;贛江、修水一帶多年平均大風日數為2~3天。在長江中下游地區大風主要出現在春夏兩季,其他地區則多出現在春季。
年霜日數
長江流域年霜日數最多的地區位於雅礱江中上游、大渡河上游的川西高原上,達150天以上,其中四川色達站多年平均年霜日數達228.3大,是全流域霜日最多的地區。通天河地區為100~200天,金沙江巴塘至德榮地區,昆明、會理、鹽源一帶為70~100天。漢江的安康至襄樊段、丹江及唐白河流域、長江下游蘇皖地區為50~70天。多年平均年霜日數較少的地區是四川盆地。雲貴高原、洞庭四水、贛江中上游,多年平均年霜日數在25天以下,其中位於雲南的元謀站年霜日數僅2天,四川的滬州為2.5天,這兩個地區是全流域霜日最少的地區。流域西部高原地區一年四季均可出現霜,其他地區只在10月至次年4月才出現霜。
年雷暴日數
雷暴的單位是天,不管是打一聲雷或打一天雷,都記一個雷暴日。長江流域多年平均年雷暴日數的分布特點是南方比北方多,山區比平原多。雷暴最多的地區在流域西部、金沙江麗江至元謀區間及雅礱江流域,多年平均年雷暴日數為70~90天,其中,四川的鹽源站達90.6天,是全流域雷暴最多的地區,贛江上游、南嶺山地為70~80天。多年平均年雷暴日數最少的地區是秦嶺南部陝西漢中地區及南陽盆地,雷暴日數不足30天。
雲南、貴州及長江中下游地區全年各月均可出現雷暴,其他地區有8~10個月可出現雷暴,但流域各地雷暴主要發生在七八兩個月,七八月雷暴日數可占全年的50%~60%。
年霧日數
長江流域是中國多霧的地區之一。黃山年霧日數為256.4天,峨眉山年霧日數多達320餘天。多年平均年霧日數達50天以上的多霧地區有6處:①四川盆地,其中遂寧站為99.9天,重慶為69.3天。②湘西、鄂西南地區,其中,湖北恩施站為53天,湖南桑植站為56.6天。③南嶺西部的湘、黔交界處,貴州的銅仁站為54天。④湖南平江至江西修水上游一帶,平江站為63元。⑤金沙江下游屏山至雷波一帶,雷波站為107天。③烏江上游咸寧地區,咸寧站為76天。此外,長江三角洲年霧日數可達30~40天,上海站多年平均年霧日數為43.1天。長江幹流航道多年平均年霧日數,除重慶外,並不算多。長江流域年霧日數少的地區位於流域西部西昌至攀枝花地區及位於川西高原的平武、小金、甘孜一帶,多年平均年霧日數不足五天。長江流域的霧主要出現在秋冬季節。
源頭確定歷史
江源之爭對長江之長度計算發生實質性變化。對江河源頭、山峰高度的測量,必須是國務院授權發布的,才是法定數據。而之所以這麼多年對長江之源有諸多爭議,是因為國務院從來沒有授權任何部門發布一個法定的數據,無論是長江、黃河還是瀾滄江,都沒有一個法定的源頭,所以各個部門都以自己的數據為準,爭議頗多。
1978年1月13日,長江流域規劃辦公室宣布長江的源頭為格拉丹東西南側的沱沱河,1985年,香港探險家黃效文又將源頭確定到了當曲上游多朝能加色格拉山峰附近。
2001年,中國科學院遙感應用研究所在專家劉少創主持下,利用衛星遙感影像測量計算,測量結果精確到了小數點後。測出長江長度6211.31公里。其課題小組利用近40幅覆蓋長江幹流的衛星影像,衛星影像是由美國地球資源衛星拍攝,分辨率達到30米。計算方式以沿河道的中心線,對長江正向量測了三遍,又反向量測了三遍,經計算機多次運算和幾何糾正後得出結果。這次研究,以當曲作為長江源頭測算的,具體為當曲源頭位置東經94度35分54秒,北緯32度43分54秒,海拔5042米算起。
2008年中國科學院遙感應用研究所劉少創等參加的三江源考察隊發現,長江的源頭被確定為青海省當曲上游的當曲,從這裡算起,長江的長度為6236千米,居世界第三,僅次於尼羅河與亞馬遜河。
自然資源
水利資源
長江是中國水量最豐富的河流,水資源總量9755億立方米,約占全國河流徑流總量的36%,為黃河的20倍。在世界僅次於赤道雨林地帶的亞馬孫河和剛果河(扎伊爾河),居第三位。與長江流域所處緯度帶相似的南美洲巴拉那——拉普拉塔河和北美洲的密西西比河;流域面積雖然都超過長江,水量卻遠比長江少,前者約為長江的70%,後者約為長江的60%。長江因其資源豐富,支流和湖泊眾多,它橫貫哺育着華夏的南國大地,形成了我國承東啟西的現代重要經濟紐帶。
生物資源
林木蓄積量占全國的1/4。主要林區在川西、滇北、鄂西、湘西和江西等地。用材林僅次於東北林區;經濟林則居全國首位,以油桐、油菜、漆樹、柑桔、竹林等最為著稱。國家重點保護的野生動植物群落、物種和數量在中國七大流域中多占首位。流域內已建立了約100處多保護目標的自然保護區,最著名的保護區位於湖北神農架。古老珍稀的孑遺植物如水杉、銀杉、珙桐;碩果僅存的珍禽異獸-如大熊貓、金絲猴、白鰭豚、揚子鍔、朱繯等馳名中外,多屬長江流域特有。
礦產資源
在全國已探明的130種礦產中,長江流域有110餘種,占全國的80%。各類礦產中儲量80%以上的有釩、鈦、汞、磷、螢石、芒硝、石棉等;占50%以上的有銅、鎢、銻、鉍、錳、高嶺土、天然氣等。全國11個大型錳礦、8大銅礦,長江流域分別占有5處、3處;湖南、江西的鎢礦,湖南的銻礦,湖北的磷礦,均居全國之首。流域內煤礦儲量少,僅占全國的7.7%,主要集中於黔、川、滇三省,其中黔北六盤水煤礦居全國第三位。
交通運輸
長江水運總通航程7萬公里,占全國70%以上。長江干支流航道與京杭運河共同組成中國最大的內河水運網。其中幹流通航里程2713公里,上起四川宜賓,下至長江口(雲南維西至宜賓825公里河段尚可分段通航)。支流航道700餘條,主要支航50餘條,以下游之太湖水系最為發達。干支流水運中心為重慶、武漢、長沙、南昌、蕪湖和上海等6大港口。與世界各國比,長江水系通航里程居世界之首。
經濟狀況
長江經濟帶
長江經濟帶覆蓋上海、江蘇、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重慶、四川、雲南、貴州等11省市,面積約205萬平方公里,占全國的21%,人口和經濟總量均超過全國的40%。
長江經濟帶戰略作為中國新一輪改革開放轉型實施新區域開放開發戰略,是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內河經濟帶、東中西互動合作的協調發展帶、沿海沿江沿邊全面推進的對內對外開放帶,也是生態文明建設的先行示範帶。
2016年9月,《長江經濟帶發展規劃綱要》正式印發,確立了長江經濟帶「一軸、兩翼、三極、多點」的發展新格局: 「一軸」是以長江黃金水道為依託,發揮上海、武漢、重慶的核心作用,推動經濟由沿海溯江而上梯度發展;「兩翼」分別指滬瑞和滬蓉南北兩大運輸通道,這是長江經濟帶的發展基礎;「三極」指的是長江三角洲城市群、長江中游城市群和成渝城市群,充分發揮中心城市的輻射作用,打造長江經濟帶的三大增長極;「多點」是指發揮三大城市群以外地級城市的支撐作用。
2018年11月,中共中央、國務院明確要求充分發揮長江經濟帶橫跨東中西三大板塊的區位優勢,以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為導向,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引領,依託長江黃金水道,推動長江上中下游地區協調發展和沿江地區高質量發展。
農業
長江流域大部分地處亞熱帶季風區,氣候溫暖濕潤,四季分明,年積溫高,農作物生長期長,許多地區雨熱同季,農業生產的光、熱、水、土條件優越。流域有耕地2460多萬公頃,占全國耕地總面積的1/4,而農業生產值占全國農業總產值的40%,糧食產量也占全國的40%,其中水稻產量占全國的70%,棉花產量占全國的1/3以上,油菜籽、芝麻、蠶絲、麻類、茶葉、煙草、水果等經濟作物,在全國也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成都平原、江漢平原、洞庭湖區、鄱陽湖區、巢湖地區和太湖地區都是中國主要的商品糧基地。所以,長江流域不愧為中國最主要的農業生產基地。
長江流域西部雖為氣候高寒的青藏高原,但草場遼闊,日照充足,溫差較大,有利於牧草生長,牧草營養豐富,適口性好,是中國重要的牧區。主要牲畜有藏氂牛、藏綿羊、藏山羊、藏馬。而長江中下游則農業發達,養殖業興旺,四川、湖南、江蘇是全國生豬擁有量最多的省份,四川、上海、湖南每公頃耕地載有生豬量為全國最高的地區,四川的黃牛、水牛等大型家畜擁有量居全國之冠。所以說,長江流域又是畜牧業生產的重要基地。
漁業
長江流域湖泊眾多,河川如網,魚類的品種、產量均居全國首位,占全國產量的60%以上。現有水面約1.3億畝,接近全國淡水總面積的1/2,其中可供養殖的約5000萬畝。我國有有魚類3446種,其中淡水魚類1452種;長江水系有魚類400餘種,其中純淡水魚350種左右,占全國淡水魚種類總數的24%,其中鯉形目和鱸形目占半數以上,主要經濟魚類60多種。產區主要在中下游水域,漁業以淡水人工養殖為主,天然捕撈量不高。
2019年1月,農業農村部、財政部、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聯合印發《長江流域重點水域禁捕和建立補償制度實施方案》,在長江幹流和重要支流等重點水域逐步實行合理期限內禁捕的禁漁期制度,2020年底以前實現長江流域重點水域常年禁捕。
旅遊資源
長江流域幅員廣大,歷史悠久,景觀紛呈,旅遊資源富甲全國。荊州、岳陽、昆明、貴陽、成都、重慶、南京、南陽、揚州、鎮江、蘇州、宜昌、武漢、上海、杭州、安慶、南昌、九江、長沙、無錫等歷史文化名城,以及風景名勝峨眉山、九寨溝、三峽、張家界、武當山、九華山、黃山、廬山、寶天曼、太湖、巢湖、洞庭湖、鄱陽湖等都是全國著名的遊覽勝地。
沿線城市
江蘇:南京、鎮江、揚州、蘇州、無錫、常州、南通、泰州(8個)
上海:上海(1個)
浙江:杭州、嘉興、湖州、寧波、紹興、舟山(6個)
安徽:合肥、馬鞍山、安慶、銅陵、池州、蕪湖、黃山(7個)
江西:九江、南昌(2個)
湖北:襄陽、黃石、鄂州、武漢、荊州、宜昌、黃岡、咸寧、恩施(9個)
湖南:岳陽(1個)
參考文獻
- ↑ 長江流經哪幾個省 口訣是什麼高三網
- ↑ 長江有多長出國留學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