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雨期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梅雨期 |
中文名: 梅雨期 外文名: The meiyu Period 別 名: 黃梅雨,梅雨 類 別: 氣象 時 間: 初夏時節 特 征: 持續較長時間的陰沉多雨天氣 典型區域: 我國江淮地區 |
梅雨期,是指每年6月中旬到7月上、中旬,我國長江中下游區域內出現的一段連陰雨天氣。此時,器物易霉,故亦稱「霉雨」,又值江南梅子黃熟之時,故亦稱「梅雨」或「黃梅雨」。雨帶停留時間稱為「梅雨季節」,梅雨季節開始的一天稱為「入梅」,結束的一天稱為「出梅」。[1]
現象描述
從我國江淮流域一直到日本南部每年初夏(6-7月)常常出現的一段降水量較大,降水次數頻繁的連陰雨天氣。因時值梅子黃熟故名。又因這時溫高、濕重、雨多,器物容易受潮生霉,故名霉雨。一般為6月上旬到中旬入梅,7月上旬到中旬出梅,出梅後盛夏開始。
氣候成因
梅雨的形成是氣旋或鋒面在當地長期停滯的結果。每年五、六月間,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迅速加強,濕熱的熱帶海洋氣團和赤道氣團就乘勢擴張到我國南嶺一帶,與北來的、較冷的溫帶氣團接觸,形成鋒面,在鋒面上,不斷產生氣旋或低槽,這些氣旋或低槽向東移動時,常常被 我國沿海的高壓擋住去路,因而行動遲緩,先後在東南丘陵、長江中下游地區和淮河流域南部長期滯留,使各地形成陰雨連綿的梅雨。
天氣特徵
陰雨持續連綿、高溫高濕。
梅雨結束後,雨帶移至華北地區,江淮流域進入高溫少雨天氣。
梅雨標準的劃定
古代曆法規定,黃梅雨季從芒種後第一個丙日算起,稱「入梅」,在小暑後第一個未日結束,稱「出梅」(今年分別為公曆6月13日和7月12日)。
從氣象角度,「入梅」的判斷需考慮天氣(降水)實況和大氣環流配置。在目前各省、市的天氣預報業務中,出梅、入梅日期主要是通過當地的雨日、雨量、氣溫以及副高的位置來確定,若符合了各自所定的標準,就意味着入(出)梅了。下面用浙江省入梅出梅標準舉例:
入梅
1.五六月份,出現五天或五天以上日雨量≥1.0毫米的陰雨天氣,且整個梅雨降水是連續的
2.≥5天的陰雨,允許有二天雨量不足1.0毫米,或一天無雨,且以後沒有連續五天及以上的連晴天氣
3.北半球500hPa副熱帶高壓脊線由北躍至20°N並連續穩定二個候
4.日平均氣溫穩定通過23攝氏度,以後氣溫逐漸回升,期間允許1-2天日平均氣溫小於23攝氏度
出梅
六七月間,北半球500mb圖上,125-140°E的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北線位置:浙江南部北緯23-24度,浙江北部在北緯24-25度,且連續穩 定五天或以上
連陰雨後出現大於等於5天基本無雨
日平均氣溫穩定通過25攝氏度
單站日平均氣溫,氣壓時間曲線有同步上升現象
副熱帶高壓脊線由北躍至25°N並連續穩定,在這段時間內仍出現大於或等於0.1毫米的連陰雨天氣,則選取日雨量大於或等於1.0毫米的 終日。
正常梅雨和異常梅雨
正常梅雨的話,梅雨期一般長20~30天(6月中旬至7月上中旬),雨量一般為200~400毫米。
正常梅雨
長江中下游地區正常的梅雨約在6月中旬開始,7月中旬結束,也就是出現在「芒種」和「夏至」兩個節氣內。梅雨期長約20-30天,雨量在200-400毫米之間。「小暑」前後起,主要降雨帶就北移到黃(河)、淮(河)流域,進而移到山東和華北一帶。長江流域由陰雨綿綿、高溫高濕的天氣開始轉為晴朗炎熱的盛夏。據統計,這種正常梅雨,大約占總數的一半左右。
異常梅雨
早梅雨
有的年份,梅雨開始的很早,在5月底6月初就會突然到來。在氣象上,通常把「芒種」以前開始的梅雨,統稱為「早梅雨」。早梅雨會帶來一些反常的現象。例如,由於在梅雨剛剛開始的一段時間內,靠近地面的大氣層里,從北方南下的冷空氣還是很頻繁的,因此,陰雨開始之後,氣溫還比較低,甚至有冷颼颼的感覺,農諺說:「吃了端午棕,還要凍三凍」就是這個意思;同時也沒有明顯的潮濕現象。
長江中下游部分地區的農民,把這一段溫度比較低的黃梅雨稱為「冷水黃梅」。以後,隨着陰雨維持時間的延長、暖濕空氣加強,溫度會逐漸上升,濕度不斷增大,梅雨固有的特徵也就越來越明顯了。早梅雨的出現機會,大致上是十年一遇。這種早梅雨往往呈現兩種情形。一種是開始早,結束遲,甚至拖到7月下旬才結束,雨期長達四、五十天,個別年份長達二個月。另一種是開始早,結束也早,到6月下旬,長江中下游地區就進入了盛夏,由於盛夏提前到來,常常造成長江中下游地區不同程度的伏旱。
遲梅雨
同早梅雨相反的是姍姍來遲的梅雨,在氣象上通常把6月下旬以後開始的梅雨稱為遲梅雨。遲梅雨的出現機會比早梅雨多。由於遲梅雨開始時節氣已經比較晚,暖濕空氣一旦北上,其勢力很強,同時,太陽輻射也比較強,空氣受熱後,容易出現激烈的對流,因而遲梅雨常常多雷雨陣雨天氣。人們也把這種黃梅雨稱為「陣頭黃梅」。遲梅雨的持續時間一般不長,平均只有半個月左右。不過,這種梅雨的降雨量有時卻相當集中。
特長梅雨
1954年我國江淮流域出現了百年一遇的特大洪水,這次大水,就是由持續時間特別長的梅雨造成的。 這一年,長江中下游的梅雨開始之 前的5月下半月春雨已經很多,梅雨又來得很早,6月初就開始了。天氣一直陰雨連綿,並且不時有大雨、暴雨出現,維持的時間特別長,直到八月初才「出梅」。當陰雨結束轉入盛夏天氣時、已經臨近「立秋」了。這一年整個梅雨期長達兩個月,連同五月份的春雨,則達到兩個半月以上。進入「小暑」、「大暑」以後,長江中下游本來應該是晴朗炎熱的「伏天」了,卻一直是陰雲密布難見太陽,瓢潑的大雨不時傾泄到地面上來,不少地區洪水滾滾、「寒氣」襲人。這一年長江中下游地區5月-7月三個月的雨量,一般都達到800-1000毫米,接近該地區正常 年份全年的雨量;部分地區,雨量多達1500-2000毫米,相當於同一地區一年半的雨量,導致洪水泛濫成災。
我們國家地域遼闊,局部洪澇經常發生。有的可能是由於颱風雨引起的,有的可能是別的天氣系統接連帶來的幾次暴雨造成的,但它們的持續時間不長,洪水退去比較快,影響範圍也比較小。象1954年這樣,陰雨時間達到二個多月之久,造成長江流域全流域性洪水的現象,是極為罕見的。這種罕見的大水、常常是與異常梅雨聯繫在一起的。像1998年的大水,也是特別長的梅雨所造成的。
「短梅」和「空梅」
同特別長的梅雨完全相反的是,有些年份梅雨非常不明顯,它象來去匆匆的過客,在長江中下游地區停留十來天以後,就急急忙忙地向北去了。而且這段時間裡雨量也不大,難得有一、二次大雨。這種情況稱為'「短梅」。更有甚者,有些年份從初夏開始,長江流域-直沒有出現連續的陰雨天氣。多數日子是白天晴朗暖和,早晚非常涼爽,出現了「黃梅時節燥松松」的天氣。本來在梅雨時節經常要出現的衣服發霉現象,也幾乎沒有發生。這段涼爽的天氣一過。接着就轉入了盛夏。這樣的年份稱為「空梅」。「短悔」和「空梅」的出現機會,平均為十年中l-2次。「短梅」和「空梅」的年份,常常有伏旱發生,有些年份還可以造成大旱。
倒黃梅
有些年份,長江中下游地區黃梅天似乎已經過去,天氣轉晴,溫度升高,出現盛夏的特徵。可是,幾天以後,又重新出現悶熱潮濕的雷雨、陣雨天氣,並且維持相當一段時期。這種情況就好象黃梅天在走回頭路,重返長江中下游,所以稱為「倒黃梅」。「小暑一聲雷,黃梅倒 轉來」。這是長江中下游地區廣為流傳的一句天氣諺語。它的意思是說,在梅雨過去以後,如果「小暑」出現打雷,則梅雨又會倒轉過來。 這是有一定道理的。因為梅雨結束之後,長江中下游地區的天氣,通常是越來越穩定的,而雷雨卻是天氣不穩定的象徵。
況且時至「小暑」,通常冷空氣已不再影響長江流域,而雷雨的出現常常和北方小股冷空氣南下有關,這種冷空氣的南下,有利於雨帶在長江中下游重新建立。當然,「倒黃梅」並不一定在小暑日打雷以後出現。一般說來,「倒黃梅」維持的時間不長,短則一周左右,長則十天半月。但是在「倒黃梅」期間,由於多雷雨陣雨,雨量往往相當集中,這是需要注意的。由於「倒黃梅」屬於梅雨的一種,它在結束之後,通常都轉為晴熱的天氣。
防治措施
梅雨季,空氣濕度較大,四處瀰漫着水汽,一招就是要適時的關窗,而關窗的時間點又很重要,早晨和晚上特別需要注意關窗,因為這兩個時間段一般是全天中空氣濕度最高的時候,要比中午高出許多,這個時候,如果不及時關閉門窗,那麼水汽將會輕鬆滲透到家中的每個角落,加速「霉變」的速度。如果需要開窗透氣,可以選擇在中午和下午三點前開窗透氣。
梅雨期如何防霉
由於梅雨期空氣濕度很大,糧食如沒有曬乾或貯存不當,就很容易霉變。衣服如果沒有洗滌乾淨和徹底曬乾,草率地收進衣箱,不管是純棉的、羊毛的,或者是混紡的都會長霉。木材、家具等生霉司空見慣,而膠底鞋、輪胎、橡膠管、塑料製品也會生霉,造成木料霉爛、橡膠老化、塑料脆裂和失去光澤。黴菌還能在油漆塗層上生長,使油漆黯然失色;黴菌能使電線漏電,有可能引起火災;黴菌連玻璃也不放過,照相機、攝像機和顯微鏡如果保存不當,黴菌就會在鏡頭上結成網狀菌絲,使鏡頭的透光度大為降低,甚至報廢。
防止生霉的措施有通風、日曬、乾燥和塗撒防霉劑。晴天時,居室、倉庫要通風,不讓喜歡陰暗潮濕環境的黴菌滋生。衣服、被褥要在出太陽時及時晾曬;照相機、攝像機、顯微鏡等精密器械可在梅季到來之前擦 乾淨,密封保存,並在密封器內放乾燥劑;皮鞋及家具可塗 防霉油與塗料;放橡膠、木材的倉庫可噴灑福爾馬林防霉。
歷史文化相關
早在漢代,我國就有不少關於黃梅雨的諺語。
在晉代已有「夏至之雨,名曰黃梅雨」的記載。
自唐宋以來,對梅雨更有許多妙趣橫生的描述。
宋代賀鑄曾被稱譽為「賀梅子」,據說他曾在《青玉案》一詞中寫下「一川煙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的名句。宋代陳岩肖在《庚溪詩話》中也有「江南五月梅熟時,霖雨連旬,謂之黃梅雨」的記述。
比如,黃梅時節「和風吹綠野,梅雨灑芳田」(唐李世民《詠雨》),意思是這梅雨滋潤着廣袤的江南沃野,給萬物帶來了勃勃生機,讓人們喜悅不已。可明代醫學家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明確指出:「梅雨或作霉雨,言其沾衣及物,皆出黑霉也。」唐代詩人林寬 就飽受梅雨之苦,如其《苦雨》雲,「霪霖翳日月,窮巷變溝坑」,「敗屐陰苔積,摧檐濕菌生」。這是由於黃梅時節空氣濕度很大 ,物品極易受潮霉爛,於是,梅雨乃得別名「霉雨」。值得指出的是,我國勞動人民總結出不少預測梅雨的諺語,如「發盡桃花水,必是旱黃梅」;「小滿不滿,黃梅不管」等。有趣的是,這一廣為人們知曉的梅雨,不僅是文人墨客詩性大發的題材之一,也成為他們酒後閒聊爭執的話題之一。
一個關於梅雨詩辯有趣的傳說
據說,在梅雨多發地安徽,桐城派兩位元老因為梅雨詩詞而發生了一場爭執。那是在清朝乾隆年間,桐城人方苞、姚鼐聲望很高,但他們兩個人議論時常常互相抬槓子,有時會因一個字就辯駁幾天,非別人調解不可。
有一天,兩人同去一家酒店小飲,酒後閒談,聊到時令,當時正值黃梅時節。方苞說黃梅時節多雨,姚鼐卻說黃梅時節多晴。方苞說:「宋詩有言『黃梅時節家家雨』,你難道不知道?」姚鼐說:「宋詩也有『梅子黃時日日晴』句,你忘了嗎?」方苞聽了,無話可說,只是向姚鼐怒目而視,姚鼐也是忿忿不已,兩人僵持住了。
在一旁的店主人聽了兩人爭辯,笑道:「兩位說得都不錯,可惜的是你們忘了另外一句宋詩,不然的話,就吵不起來了。」
「哪一句?」兩人急不可奈地同時問道。店主人脫口而出:「熟梅天氣半陰晴。」
聽了這一句,方、姚兩人哈哈大笑,不禁握手言和了。
當然,方、姚兩位文人就黃梅時節天氣的爭論所引的詩句各有出處。方苞所引的「黃梅時節家家雨」一句出自宋人趙師秀的《約客》,全詩是:「黃梅時節家家雨,青草池塘處處蛙。有約不來過夜半,閒敲棋子落燈花。」姚鼐所引的「梅子黃時日日晴」一句出自宋人曾幾的《三衢道中》,全詩是:「梅子黃時日日晴,小溪泛盡卻山行。綠蔭不減來時路,添得黃鸝四五聲。」店主人所引的「熟梅天氣半陰晴」一句出自宋人戴復古《夏日》:「乳鴨池塘水淺深,熟梅天氣半陰晴。東園載酒西園醉,摘盡枇杷一樹金。」這三首詩作,朗朗上口,詩情畫意,被收錄到歷經百世而流傳不衰的《千家詩》中。
方、姚兩人以宋詩為據相爭論,店主人也以宋詩來排解,這樣既與爭論雙方保持一致,而且顯得幽默風趣又富有哲理,言詞雖不多,效果卻是極佳。依據大氣科學知識,他們引用的詩句是有一定道理的。不過,這三個詩句分別是梅雨天氣的一個側面反映。
參考來源
- ↑ 話說梅雨 江南地區進入梅雨期中國天氣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