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桫椤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刺桫椤[1]
(学名:Cyathea spinulosa),又名:台湾桫椤桫,椤树树蕨' 蕨树 ,水桫椤 ,刺桫椤 ,'大贯众 ,龙骨风 ,七叶树 ,蛇木 ,
形态特征
桫椤茎干高达6米或更高,直径10-20厘米,上部有残存的叶柄,向下密被交织的不定根。
叶螺旋状排列于茎顶端;茎段端和拳卷叶以及叶柄的基部密被鳞片和糠秕状鳞毛,
鳞片暗棕色,有光泽,狭披针形,先端呈褐棕色刚毛状,两侧有窄而色淡的啮齿状薄边;
叶柄长30-50厘米,通常棕色或上面较淡,连同叶轴和羽轴有刺状突起,[2] 背面两侧各有一条不连续的皮孔线,向上延至叶轴。
叶片大,长矩圆形,长1-2米,宽0.4-1.5米,三回羽状深裂;羽片17-20对
,互生,基部一对缩短,长约30厘米,中部羽片长40-50厘米,宽14-18厘米,
长矩圆形,二回羽状深裂;小羽片18-20对,基部小羽片稍缩短,中部的长9-12厘米,
宽1.2-1.6厘米,披针形,先端渐尖而有长尾,基部宽楔形,无柄或有短柄,
羽状深裂;裂片18-20对,斜展,基部裂片稍缩短,中部的长约7毫米,宽约4毫米,
镰状披针形,短尖头,边缘有锯齿;叶脉在裂片上羽状分裂,基部下侧小脉出自中脉的基部;叶纸质,
干后绿色;羽轴、小羽轴和中脉上面被糙硬毛,下面被灰白色小鳞片。
孢子囊群孢生于侧脉分叉处,靠近中脉,有隔丝,囊托突起,
囊群盖球形,膜质;囊群盖球形,薄膜质,外侧开裂,易破,
成熟时反折覆盖于主脉上面[3]。
型態
桫欏莖干高達6米或更高,直徑10-20厘米,上部有殘存的葉柄,向下密被交織的不定根。
葉螺旋狀排列於莖頂端;莖段端和拳捲葉以及葉柄的基部密被鱗片和糠秕狀鱗毛,
鱗片暗棕色,有光澤,狹披針形,先端呈褐棕色剛毛狀,兩側有窄而色淡的囓齒狀薄邊;
葉柄長30-50厘米,通常棕色或上面較淡,連同葉軸和羽軸有刺狀突起,背面兩側各有一條不連續的皮孔線,向上延至葉軸。
葉片大,長矩圓形,長1-2米,寬0.4-1.5米,三回羽狀深裂;羽片17-20對,互生,[4]。 二回羽狀深裂;小羽片18-20對,基部小羽片稍縮短,中部的長9-12厘米,寬1.2-1.6厘米,
披針形,先端漸尖而有長尾,基部寬楔形,無柄或有短柄,羽狀深裂;裂片18-20對,
斜展,基部裂片稍縮短,中部的長約7毫米,寬約4毫米,鐮狀披針形,短尖頭,
邊緣有鋸齒;葉脈在裂片上羽狀分裂,基部下側小脈出自中脈的基部;葉紙質,
乾後綠色;羽軸、小羽軸和中脈上面被糙硬毛,下面被灰白色小鱗片。
孢子囊群孢生於側脈分叉處,靠近中脈,有隔絲,囊托突起,囊群蓋球形,
膜質;囊群蓋球形,薄膜質,外側開裂,易破,成熟時反折覆蓋於主脈上面
生长环境
生于山地溪傍或疏林中,海拔260-1600米。
桫椤为半荫性树种,喜温暖潮湿气候,喜生长在冲积土中或山谷溪边林下。
气温在5-35℃的山区、坝区和庭院均可栽培。可地栽,也可盆栽或桶栽,但相对湿度要大。
该种喜生长在山沟的潮湿坡地和溪边的阳光充足的地方,常数十株或成百株构成优势群落,
亦有散生在林缘灌丛之中。桫椤在中国分布很广,从北纬18.5°-30.5°。
最北的记录为四川邻水县,该地处四川盆地东部,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
受地形影响,气候较同纬度的长江中下游地区偏高约2-4℃,
具有冬暖、春旱、夏热、秋雨、湿度大、云雾多、日照少、干湿季节明显等特点。土壤多为酸性。
主要价值
它与恐龙化石并存,在重现恐龙生活时期的古生态环境,研究恐龙兴衰,地质变迁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观赏:桫椤树形美观,树冠犹如巨伞,虽历经沧桑却万劫余生,依然茎苍叶秀,高大挺拔,称得上是一件艺术品,园艺观赏价值极高。
医用:《骨伤中药草使用图册》中记载,
桫椤可用来治疗胸部外伤咯血、风湿痹痛、陈年腰疼、风火牙痛、肺热咳嗽等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