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名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學名按字面意思即為科學名稱,生物學名使用拉丁文或拉丁化文字(參見名稱拉丁化),學名以外的名字均為俗名,因此並沒有所謂的中文學名,頂多有通用或常用的中文俗名。理論上一種生物僅有一個有效的學名以便科學界研究時進行溝通所指的是哪種生物。通常最早發表的學名具有優先權,後發表的學名(同物異名的情形)會變成無效的學名。
目前動物、植物、細菌有各自的命名法規,
目錄
生物學中的學名
學名的第一個字需大寫。而習慣上,在科學文獻的印刷出版時,學名之引用常以斜體表示,或是於正排體學名下加底線表示學名內所指的有可能是一種生物、一屬的生物或一科的生物[1]。這可因為不同的國際命名法規,有不同的變化。原則上,一種生物的學名只有一個,目前動物、植物與微生物命名法規各自獨立,因此有可能出現某一個學名既是某種動物的學名,也是另一種植物的學名。學名以外的名字均為俗名。學名使用拉丁文或拉丁化文字,而俗名沒有限制。除學名以外的其他任何名稱都是俗名。學名的後面可以附上發現人或命名人的名字以及日期,有時使用括號註記。
目前已知最長的學名為雙翅目水虻科的Parastratiosphecomyia stratiosphecomyioides,由42個字母組成,意思是「擁有近似黃蜂飛行姿態而接近水虻的」。最短的學名則分別為南蝠的 Ia io 和奇翼龍的 Yi qi,都僅有4個字母。
最初,為了避免交流障礙,所以採用歐洲中古時期通用的拉丁語作為學名。但是後來,學者開始使用其他語言來為生物命名學名(但學名詞尾、語法仍符合命名法),使得生物的學名中包含了來自世界各種語言的詞彙。如奇翼龍的 Yi qi、神獸屬的Shenshou、仙獸屬的Xianshou、寐龍屬的Mei及其下物種寐龍的Mei long等詞語來自中文。
俗名
學名使用拉丁化文字,學名以外的其他名字都是俗名(別名),各地不同語言(例如中文、日文、韓文)的名字均為俗名,同一種生物有可能有許多俗名,有的俗名使用較為廣泛,例如 學名:Gambusia affinis (Baird & Girard, 1853) 俗名:食蚊魚、大肚仔、胎鱂、大肚魚,其中較常聽到的俗名應該是「大肚魚」
台灣
以台灣蝶圖鑑為例,本書作者徐堉峰提出若干新的台灣蝶類中文俗名[2],作者的想法是新的中文俗名若大家覺得好用,久而久之新的俗名便會流傳下來,反之該俗名便會漸漸消失。
中國
由於西文學名與中文差異極大,使用中文的學者會依照不同的標準為西文學名起一個對應的中文名用於文章中,以方便科普和日常使用,同國際上使用的拉丁語學名類似,原則上,中文名稱也要求一致性,不允許異物同名和同物異名,由當地的有關組織(如中國大陸的名詞委)負責審定漢譯學名並處理異物同名和同物異名問題,對於同物異名會選取一名作為標準名稱,其餘名稱作為別名。
日本
日語中,一些學名有本地化的譯名,一些學名採用片假名轉寫的音譯名。
參見和名
動物學名
參見國際動物命名規約
植物學名
參見國際植物命名法規
命名形式
單名法(nomen)
動物、植物屬以上的分類單元的學名用單名法,用一個拉丁化的詞表示,首字母大寫,屬名用斜體,其他則用正體。在某些階級有特定使用的字尾,例如植物科的學名字尾為aceae。在後面還可以接或不接命名人的名字。新命名的分類則在名稱後加「nov.」。
二名法(binomen)
動物、植物種的學名目前使用二名法,由屬名、種加詞,後綴命名人姓氏、命名時間(可省略)組合而成。如智人的學名 Homo sapiens Linnaeus, 1758。
三名法(trinomen)
對於亞種(sub.)、變型(f.)等則採用三名法:屬名、種加詞、亞種/變種的加詞,後綴命名人姓氏、命名時間(可省略)。如東北虎的學名Panthera tigris altaica。
視頻
學名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林奈與植物的雙名命名體系,植物控,2016-09-12
- ↑ 身形短胖、愛玩耍、會做巢 《台灣蝶類志》全紀錄來了,國際環保在線,2019-0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