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水稻白叶枯病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水稻白叶枯病

水稻白叶枯病
原图链接

水稻白叶枯病浴称着凤、过火风、白叶瘟等,是由水稻白叶枯病原细菌引起的、发生在水稻的一种病害。该病为害叶片,也可侵染叶鞘。是中国植物检疫对象。

水稻白叶枯病主要在华东、华中、华南稻区发生;一般在沿海、沿湖、丘陵和低洼易涝地区发生较为频繁,籼稻发病重于粳、糯稻, 双季晚稻重于双季早稻,单季中稻重于单季晚稻。多发生在孕穗抽穗阶段,如提前发病,可使抽穗延迟,穗形变小,粒数减少。孕穗后发病,粒重减轻,不实率增加。病株结实差,青粒多,米质松脆,出米率低,发芽率也低。如在分蘖期出现雕萎型白叶枯,造成稻株大量枯死,损失更大。

水稻白叶枯病的防治必须因地制宜,综合实行各种有效的防治措施。综合防治策略是:以抗病品种为基础,秧田期预防为重点,在控制菌源前提下,加强农业措施(着重肥水管理),辅以药剂防治。

基本信息

中文名:水稻白叶枯病

别 名:着风、过火风、白叶瘟、茅草瘟、地火烧等

水稻白叶枯病1
原图链接

发病类型:叶缘型、青枯型

病 原:水稻白叶枯病原细菌

为害作物:水稻

为害部位:叶片、叶鞘

病原特征

水稻白叶枯病原细菌(学名:Xanthomonas oryzae (Uyeda et Ishiyama)Dowson)属假单胞细菌目、假单胞菌科、黄单胞杆菌属 。

形态特征

菌细胞单生, 短杆状,两端钝圆, 大小为0.5-0.8微米×1-2微米。在菌体一端生有1根线状的鞭毛,长约6-9微米,宽约30毫微米。格兰氏染色反应阴性。不形成芽孢和荚膜,但在菌体表面有1层胶状分泌物,使其互相粘聚成块,置水内不易散开。病菌生长比较缓慢,单胞培养时,一般要2-3天甚至5-7天后才逐渐形成菌落。在肉汁胨琼脂培养基上的菌苔为蜜黄色,在马铃薯蔗糖琼脂培养基上色较浅为淡黄色。菌落圆形,周边整齐,质地均匀,表面隆起,光滑发亮,无萤光 。

生理特性

不能液化或极少液化明胶,不还原硝酸盐,不产生氨;能使石蕊牛乳变红而不凝固;能释放硫化氢,不产生吲哚,能利用蔗糖、葡萄糖、果糖、木糖和水解乳糖发酵而产生酸,但不产生气体。不能利用甘油、水杨甙、淀粉和其它糖类。本菌为好气性细菌。生长温度范围17-33℃,最适生长温度25-30℃,最低最高生长温度分别为5℃及40℃,致死温度在无胶质保护下(潮湿状态)为53℃/10分钟;有胶质保护时(干燥状态),抗热力强,需57℃/10分钟。病菌生长最适宜的氢离子浓度为中性偏酸(pH6.5-7.0), 最合适的碳源为蔗糖, 氮源为谷氨酸。 葡萄糖虽能利用,但浓度达2℃时,即妨碍生长。

发病症状

水稻白叶枯病又称白叶瘟、茅草瘟、地火烧等。我国各稻区均有发生。水稻主要病害。对产量影响较大,秕谷和碎米多,减产达20%-30%,重的可达50%-60%,甚至颗粒无收。一般籼稻重于粳糯稻,晚稻重于早稻。

秧苗在低温下不显症状,高温下秧苗病斑短条状,小而狭,扩展后叶片很快枯黄凋萎:

(l)叶缘型:病斑多自叶尖、叶缘始,初为暗绿色水渍状,后扩展为短条斑,再沿叶缘或中脉向上下延伸扩展为长条斑,有的可直达叶基部或叶鞘,病健部分界明晰,呈波纹状,条斑从黄褐色最终转呈灰白色,故名白叶枯。

(2)急性型:叶片呈灰绿色,如沸水烫状,因迅速失水而向内卷曲呈青枯状,以上部叶片为多见。急性型主要发生于多肥栽培、感病品种和温湿度极有利于病害发展时。急性型症状的出现预示着病害正急剧发展。

(3)凋萎型:又称枯心型,多见于一些高感品种。常在移栽后l5一25天稻株分蘖期显症。病株心叶或心叶下第-片叶先表现失水、青卷,极似螟害枯心,最后凋萎,随后其他叶片相继青萎。稻苗主茎及分蘖均可发病,终致枯死,稻田出现大量死丛。病部常溢出大量菌脓,剖检叶鞘或茎基部,用手挤压,有黄色菌脓涌出。切片镜检,更可见维管束内充满细菌。 [1]

发病条件

带菌种子、带病稻草和残留田间的病株稻桩是主要初侵染源。李氏禾等田边杂草也能传病。细菌在种子内越冬,播后由叶片水孔、伤口侵入,形成中心病株,病株上分泌带菌的黄色小球,借风雨、露水、灌水、昆虫、人为等因素传播。病菌借灌溉水、风雨传播距离较远,低洼积水、雨涝以及 灌漫灌可引起连片发病。晨露未干病田操作造成带菌扩散。高温高湿、多露、台风、暴雨是病害流行条件,稻区长期积水、氮肥过多、生长过旺、土壤酸性都有利于病害发生。一般中稻发病重晚稻,籼稻重于粳稻。矮秆阔叶品种重于高秆窄叶品种,不耐肥品种重于耐肥品种。水稻在幼穗分化期和孕期易感病。[2]

分布范围

水稻白叶枯病主要在华东、华中、华南稻区发生,西北、西南、华北和东北部分稻区也有分布,西藏也有发现。

流行规律

水稻白叶枯病发生的先决条件是有足够的菌源,至于病害流行与否和流行程度,则受品种抗病性、气候条件和栽培因素等的影响。

菌源

水稻白叶枯病菌,主要来自带病稻草和种子。新病区的扩大与种子传人关系密切。放松检疫,由病区大量引种是主导因素,但不是与稻草截然无关。吉林有些无病区,从未向外地引种也突然发病,分析与从南方病区货运去的稻草包装物有关。老病区主要是稻草管理不善,稻叶上大量菌源扩散传病,但是种子也不可忽视。有些地方因南繁制种而带入雕萎型菌系,加重为害 。

品种

在中国栽培的许多品种中,还未发现免疫品种,只是品种间的抗病性有强弱不同。当菌源充足,环境条件又有利于发病时,病害是否流行,品种本身起重要作用。在江苏过去以栽培中稻为主的白叶枯病流行区,后来压缩了中稻,扩大了双季稻和单季晚稻,并缩小或淘汰了感病品种,大面积推广了抗病品种农垦58,病害就明显减轻或基本控制。中国各地都已鉴定和选育出一些具有高度抗性的丰产良种,在病区推广种植成效显著。可是在应用抗病品种中尚存在以下几个问题:①品种抗病性随品种种植时间的增长而减退,如江、浙、沪推广农垦58时,开始抗病力很强,不到10年,有的已感病较重; ②品种抗病力对地区间的菌系有不同反应,如广东育成的窄叶青,在广东中部表现抗病,而在南部和海南岛却变为感病。因此,育种工作必须注意广谱抗病性亲本的选择;③在改种双季稻而减轻发病的地区,由于品种不断更换,引起病势回升,不论早、晚季都有严重发病的新情况,主要是双季稻还缺乏配套的抗病品种;④高产而抗病的品种不多,兼抗稻瘟病的更少,解决这些问题,对抗病品种的利用前途是极关重要的。

气候

水稻白叶枯病一般在气温25-30℃,相对湿度85%以上,多雨、白照不足,风速大的气候条件下发生流行。20℃以下,30℃以上,发病就会受到抑制。天气干燥,湿度低于80%,也不利于病菌的繁殖,但是在温度稍偏低的情况下,高湿条件对病菌的繁殖却很重要。早稻前、中期,晚稻中、后期,如遇长期阴雨,稻叶上菌脓多,叶面保持潮湿时间长,气温虽偏低到20一22℃,病害仍可流行。台风暴雨的袭击,往往加速病害的扩散,加重病势。

据华东地区的调查结果分析,气候对病害流行的影响规律是:6月下旬雨日达到8天左右,早稻发病可能严重,7-8月中旬阴雨达20天以上,气温在30℃以下,中稻有大发病危险。单季晚稻除与7、8月雨日有关外,其间台风、暴雨如配合出现6次以上,发病往往严重。在广东,温度只影响病害潜育期的长短,而决定流行的因素是大风和雨量,特别是台风、暴雨、洪涝,损伤稻叶,助长发病。从早稻4、5、6月份,晚稻7、8、9月份来看,病害暴发流行的月雨量指标为250-300毫米左右,以5天为一候计算,凡每候平均温度在22-26℃,相对湿度在87%以上,总雨量30-40毫米,日照每天少于5小时,风速大于2.5米/秒,适于病害发展。在连续出现2-3候的这种指标天气时,病害就会在短期内暴发流行。因此,从气候上预测病害发生,早稻主要看5、6月,晚稻看7、8、9月的总雨量,同时还要结合看降雨频率,雨日多少和风速大小而定。从湖南安仁县晚稻生育期间的气象资料和病害流行情况,同样看出:8、9月份雨量、雨日较多,相对湿度高和日照偏少是大流行年的气候特征。8月份多雨高湿,有利于病菌的繁殖积累;9月份多雨高湿,有利于病菌的传播和再侵染 。

栽培

稻株在不同生育期对病菌反映出不同的抵抗力。幼穗分化期和孕穗期是两个比较容易感病的生育期。在此期间,如绿肥压青量大,偏施速效氮肥特别是化肥过多,稻株生育过茂,浓绿披叶,则易严重发病。其原因,与植株本身的新陈代谢受干扰有关。表现于细胞内部生理生化的改变,蛋白质氮化合物大量降解,游离氨基酸,尤其是酰胺类化合物和胱氨酸含量的增加,助长和加速病菌的繁殖。同时也由于这两个生育期分蘖的增生,茎叶的成长,株间通风透光度明显减弱,湿度显著增加,有利于病害的发生。绿肥压青量多,还容易引起根部窒息中毒。削弱稻株的抗病力。

水的关系同样重要。水是水稻白叶枯病菌进入稻株和扩大蔓延的重要媒介。淹水和窜灌、漫灌不但直接有利传病,而且同时促成土壤还原性强,有毒物质不断积累,以致生理上受影响而发生根衰、黑根多,活力相对下降,减弱稻栋抗病性,易于感病。

防治方法

肥水对白叶枯病的影响较大,氮肥施用过多、过迟,造成适宜发病的小气候,并有利于病菌的生长增殖。在氮素适量时,增施磷钾肥可减轻发病原体。要合理施肥用水,在施肥上应掌握施足基肥,早施追肥及巧施穗肥,要氮磷钾综合施用,以增强植株抗病力。要做好渠系配套、排灌分家、浅水勤灌。

1、种子处理:选用抗病品种为基础,播前用50倍液的福尔马林浸种3小时,再闷种12小时,洗净后再催芽。也可选用浸种灵乳油2毫升,加水10-12升,搅匀后浸稻种6-8千克,浸种36小时后催芽播种。

2、农业防治:选用抗病品种,是防治白叶枯病最经济有效的途径,如华安2号、中9A/838、皖稻44金两优36特优813、优优128等。清理病田稻草残渣,病稻草不直接还田,尽可能防止病稻草上的病原菌传入秧田和本田。搞好秧田管理,培育无病状秧。选好秧田位置,严防淹苗。秧田应选择地势高,无病,排灌方便,远离稻草堆、打谷场和晒场地,连作晚稻秧田还应远离早稻病田。防止串灌、谩灌和长期深水灌溉。防止过多偏施氮肥,还要配施磷、钾肥。

3、药剂防治:老病区在台风暴雨来临前或过境后,对病田或感病品种立即全面喷药1次,特别是洪涝淹水的田块。用药次数根据病情发展情况和气候条件决定,一般间隔7-10天喷1次,发病早的喷2次,发病迟的喷1次。每667平方米86.2%氧化亚铜水分颗粒剂、70%叶枯净(又称杀枯净)胶悬剂100-150克,或25%叶枯宁可湿性粉剂100克,或高科20%氟硅唑咪鲜胺30-50mL,或10%氯霉素可湿性粉剂100克,或50%代森铵100克(抽穗后不能用),或25%消菌灵可湿性粉剂40克,或32%核苷溴吗啉胍(兼防病毒病)600倍液,或15%消菌灵200克,或天威3号(50%氯溴异氰尿酸,登记的是水稻白叶库病)以上药剂加水50升喷雾。

4、治虫控病:这是防治持久性虫传病毒病的通用措施,也是当前条纹叶枯病防治上的急救措施,经初步试验表明有较好效果,但如防治不当仍会造成严重危害。治虫时要注意同时连片用药,以确保防治效果。由于灰飞虱传毒过程非常迅速和病毒病本身的特殊性,单一依靠药剂治虫并不能达到的效果,最好与抗耐品种结合使用方能达到更好效果。


相关视频

1.2水稻白叶枯病

我国克隆水稻白叶枯病“克星”基因,未来将具有更大育种价值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