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永寧福德宮、萬善堂

永寧福德宮、萬善堂
圖片來自xuite

永寧福德宮、萬善堂,是位於臺灣新北市土城區永寧里、大安圳旁的土地祠陰廟,其中陰廟主祀一位被尊稱為「楊大人」的人士。

目录

歷史沿革

福德爺廟

此土地祠一說原位在土城虎子山,後來搬到平地現址。另一說是原先開鑿大安圳時就已在工地奉祀。大安圳為康熙年間來到擺接社林本源家族林成祖所建。雍正四年(1726年),墾號「林成祖」的開墾集團於板橋到土城大安寮之間鑿水圳後,板橋逐漸繁華,形成板橋十三莊。後來嘉慶年間不斷崩潰,復修維護的費用極大。

楊大人廟

日治時期,大安寮保正江大崑商請林本源家族的林祖壽同意獻地,在大安寮小段一九四之二地號、福德爺廟旁建立楊大人廟。關於建廟由來,有數種神秘的不同傳言。永寧福德宮江金崙主委說,此廟祭祀開圳工人、與抗日人物。

文史工作者韓瑞宇表示,廟名是紀念當時開圳的楊姓大人。依江金崙之言,傳說開圳時在今永平路與海山煤礦間名為「苦埤頭」之處,有十八名工匠工作時因土質鬆軟遭活埋在地下,地上只剩下他們的斗笠,後集中奉祀。地方耆宿李火烈認為,楊大人在光緒年間一起與開闢大安圳的工人喪生了。草屯南岸七將軍廟則也傳說是開圳的工匠被活埋而建。

除說是收容大安圳的無主遺骸外,一說該廟地是抗日遺址,一名姓山本的軍官就死在該處。日本政府在此廟旁立了大安寮忠魂碑,紀念1895年在此戰死的日軍。在北埔鄉大湖口曾有同名廟宇,祭祀楊載雲,後合併至北埔慈天宮。後來,大安寮忠魂碑因建設大樓,已被毀。

兩廟合併

兩廟神祇是附近永寧、大安、沛陂等里民所信仰,每年農曆七月廿九普渡祭拜。

1995年2月15日下午,土城市公所為拓寬中央路,拆除這兩廟。因楊大人廟組織章程錯誤,原管理人登記為已故的林祖壽,所以無法辦理土地徵收補償費及其他補償費事宜,後經地方士紳謝建成、林德、市代表余有澄、及市長劉朝金協調,信徒始同意先拆遷配合中央路三段道路拓寬,再領取補償費。兩座廟因道路拓寬往右遷移。

次年8月23日,由謝建成會同信徒至法院提領所百餘萬元土地補償費。合併的兩廟共用屋頂,但以兩色區分彼此,金黃色是土地祠、藍色是楊大人廟。廟方設一座簡易汲水裝置,引大安圳水來供廟及週邊社區綠美化澆水之用。曾經營自助餐店、擔任主廚的江金崙在此廟設立銀髮俱樂部,提供當地永寧里老人共餐、活動。

土地祠

土地廟,又稱土地公廟福德廟伯公廟,為民間供奉土地神的地方(廟宇),多於民間自發建立的小型建築,屬於分佈最廣的祭祀的建築,鄉村各地均有分佈。在1949年以前,凡有漢人居住的地方就有供奉土地神地方——土地廟。

土地廟在中國大陸曾由於「文革」作為「四舊」大部分被搗毀。隨著「改革開放」和開始信仰自由[1] 以後,自1980年前後有蒸蒸日上的恢復民間信仰和社會的逐漸發展,便有一股建設土地廟的浪潮。這些土地廟多由農民自發組織建設的信仰中心,屬於微型建築,高度從不到2米至正常房屋高度;面積大小小則幾平方米,大則十幾平方米。1980年代和1990年代大陸官方和媒體一直密切關注這股建設土地廟的浪潮,就以當時農村小學基礎教育設施落後為藉口和理由,來呼籲鄉民多關注鄉村基礎教育,集中精力投資建學校,不要熱衷於「迷信」,但仍舊無法破壞民間信仰的力量。部分地區官方就以破除迷信為藉口而進行強行拆除,這股土地廟信仰复兴的熱潮最終還是被大陸官方鎮壓了。然而实际上至2000年以後,幾乎每鄉至少有一處或多處,其數量分佈因地而異。台灣因為擁有宗教信仰自由所以有相當多的土地廟;據官方的調查,其數量超過1300所以上。

与农村地区的土地庙相对的,是供奉城市守护神的城隍庙

土地神

土地神又稱「福德正神」、「土地公」、「土地公伯」、「土地伯公」、「土地爺」,在馬來西亞新加坡一般稱為「大伯公」。民間信仰最為普遍的眾之一,流行於漢族地區及部分受漢族文化影響的少數民族也有信仰。土地神屬於中國民間信仰中的地方保護神,在1949年及其以前,凡有漢族人群居住的地方就有供奉土地神的現象。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祭祀土地神即祭祀大地,現代多屬於祈福、保平安、保收成之意。土地神也是道教諸神中地位較低,也是與人民較親近的神祇

土地廟的造型

土地廟因神格不高,且為基層信仰,多半造型簡單,簡陋者於樹下或路旁,以兩塊石頭為壁,一塊為頂,即可成為土地廟,俗稱「磊」型土地廟。也有簡單以水泥或磚塊砌成,現今台灣甚至有工廠開模以水泥灌製大量生產,也有土地廟因香火鼎盛,逐漸中大型化者。

中國大陸土地廟

潮汕土地廟

土地神在潮汕俗稱為伯公。土地廟亦稱伯公廟或寫作福德老爺廟、福德古廟。每家每戶家中都會有伯公神位,商鋪也不例外。伯公廟規模通常不大,但分布最為普遍,田野、山嶺、村口、街衢,在在皆有。福德老爷身旁通常伴有福德老爷夫人,是和蔼可亲的形象。

參考文獻

  1. 信仰自由,relig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