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湖灣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澎湖灣 | |
---|---|
澎湖灣位於台灣海峽中流,屬於澎湖縣,東與雲林、嘉義兩島相望,西與福建廈門相對。澎湖灣總面積為126.8641㎞²,全縣由澎湖本島及周圍64個島嶼組成,統稱澎湖列島,極東是查某嶼;極西是花嶼;極南是七美島;極北是目斗嶼;極西的花嶼亦是台灣版圖極西的島嶼。是台灣唯一全部以島嶼組成的縣。縣治設在馬公市。[1]
目錄
建制沿革
澎湖自元代設治,迄今超過700年歷史,自古即為東南亞與東北亞貿易交流的轉運站,也是福建省通往亞太地區的「中繼站」。
1945年10月台灣正式從日本手中歸還。中華民國政府接管台灣,考慮到地方自治的需要,乃將日本統治時期的五州三廳,改為八縣,並將日本統治時期的11市改為9省轄市、2縣轄市。其中,澎湖縣管轄區域:東為馬公區湖西鄉良文港,位於東經119°42′54″;西為望安區望安鄉花嶼(查母嶼)西端,位於東經119°18′3″;南為望安區大嶼鄉大嶼,位於北緯23°9′40″;北為馬公區白沙鄉吉貝,位於北緯23°45′41″。共轄澎湖本島、牛母件嶼、大央嶼、海墘岩、測天嶼、虎井嶼、桶盤嶼、雞籠嶼、四角嶼、查坡嶼、查母嶼、香爐嶼、雁情嶼、錠鈎嶼、雞善嶼、白沙島、金嶼、鐵砧嶼、姑婆嶼、屈爪嶼、毛司嶼、北礁、小貓嶼、白沙嶼(系三小島組成)、毛常嶼、南面掛嶼、鳥嶼、中墩嶼、小嶼、尖嶼、坪岐嶼、草嶼、土地公嶼、白沙嶼、雞籠嶼、大倉嶼、白沙礁、員貝嶼、草嶼(由三小島組成)、吉貝嶼、險礁嶼、過嶼、目斗嶼、漁翁島、小門嶼、八罩島、馬鞍山嶼、金瓜仔、狗沙嶼、將軍澳嶼、船帆嶼、後帝仔、大嶼、頭巾、西嶼坪、利間、東嶼坪、鍾仔嶼、西吉嶼、東吉嶼、鋤頭嶼、花嶼、大貓嶼、草嶼(外包括二岩礁)等64個島嶼。面積滿潮時為126.8642平方千米,退潮時為164.1165平方千米,人口65529人。管轄馬公、望安二區,共6鄉鎮(1鎮、5鄉)。縣政府於1946年1月20日正式成立,縣政府設於馬公區馬公鎮光復里。[2]
1946年初,撤銷馬公區。1946年6月,撤銷望安區。1949年7月20日,大嶼鄉更名為七美鄉。
1950年台灣省調整各縣市行政區域,澎湖縣行政區域照舊。縣政府設於馬公鎮。管轄馬公鎮及湖西、白沙、西嶼、望安、七美等5鄉,合計6鄉鎮。人口74126人,面積126.8641平方千米。管轄區域:東為湖西鄉查母嶼東端,位於東經119°42′54″;西為望安鄉花嶼西端,位於東經119°18′3″;南為七美鄉七美嶼南端,於北緯23°9′40″;北為白沙鄉目斗嶼北端,位於北緯23°45′41″。
1981年12月25日,馬公鎮改制為縣轄市馬公市。
地理環境
地理位置
澎湖群島位於台灣海峽偏西南位置,(東經119°37.8'、北緯23°34.2')。古稱「平湖」,現時約9萬人口。由64個島嶼組成,其中44個為無人島,島嶼中以馬公面積最大。其它依次是西嶼、白沙、望安和七美。極東是查母嶼,極西是花嶼,極南是七美嶼,極北為目斗嶼;本島與白沙島、西嶼島呈環狀連接,三島中間就是著名的澎湖。
澎湖縣位於台灣海峽中流,東與雲林、嘉義兩倒相望,西與福建廈門相對。是台灣唯一全部以島嶼組成的縣。縣治設在馬公市。
地形地貌
澎湖火山活動與地殼運動,造就了澎湖精彩的地質景觀,海底火山噴發出玄武岩流,經過多次海水面升降變化侵蝕作用,玄武柱狀岩、海蝕台等。根據地質學家的研究,澎湖群島的岩石是由玄武岩流組成的熔岩台地,經過千百萬年海水的侵蝕與岩盤的升降,才形成今日的地貌景觀。除有海崖、碎石崖錐構成的海岸之外,也有沙灘或礫石灘構成。 其中,玄武岩顯出柱狀的節理,排列整齊,形成相當奇特的地形景觀,綿延于海崖。 岩石柱狀節理,是火山岩區所特有的地質景觀。成因是岩漿噴出地表或貫入岩層後,溫度逐漸降低,岩體因冷卻收縮而形成柱狀節理。在澎湖,柱狀節理又分成直立、彎曲、輻射狀節理。 澎湖最知名的礦物石種,當屬文石。文石生成於玄武岩形的孔穴中,因為結晶、礦物沉澱等作用,由鈣、鎂、鐵、錳的碳酸鹽及蛋白石、褐鐵礦等所組成,各色交間之美麗紋彩,經琢磨加工可製成各種裝飾品。
氣候特徵
澎湖列島與台灣本島一衣帶水,但氣候差異很大。由於澎湖群島地勢平坦,無高山遮蔽,每到冬天,島上總是吹着強勁的東北季候風,狂風挾帶着海水中的高度鹽份,澎湖人又稱之為「鹹水煙」。到了夏天,則轉為西南風。由於澎湖平坦的地形,很難產生地形雨,因此年降雨量只有1,000毫米。稀少的雨量卻也造就了豐富多變的植物物種,在陽光下展現迷人風采。
全年平均氣溫為27.7攝氏度。最熱的7、8月份,平均氣溫比台北市還低;最冷的1、2月份,平均氣溫比台北市還高1攝氏度。澎湖夏涼冬暖,惟雨量稀少,風力強大,全年平均風速超過6級的大風日多達144天,其中,每年11月至翌年1月,大風日每月超過20天。每年除6-8月為南風外,其他月份多為東北季風,最大風速可達每秒20米以上,相當於中度颱風。全縣年降水量為1000毫米,是台灣省雨量最少的地方,且分布不均勻,夏季降水量占全年的80%,乾旱期長達180天左右。
自然資源
照、風能、熱能資源
台灣的澎湖灣及其周邊地區日照充足,平地地區年日照時數為2619小時。光熱、風能等氣候資源及水資源相對豐富,為各類生物的繁衍和生長提供了必要的條件,也為經濟發展,特別是農業生產提供了有利條件。
有效風能密度都在500W/㎡左右,年平均風速為6. 5m/s。受到中小地形的影響,蔽風地形風速減小,狹管地形風速增大,與盛行風方向一致時,風速較大。當有效風能密度都在500W/rr12以上時,風速≥3m/s的風累積為8000h。平均每天有21h以上時間的風速≥3m/s。[3]
水資源、植物資源、動物資源
風大、雨少為澎湖氣候的兩大特色。澎湖年降雨量只有約一千公厘左右,降雨季也分布不均,強勁的東北季風是最主要的氣候特徵,當通過台灣與大陸之間的管狀地形風力便會加速,讓澎湖籠罩在冷冽的季風下,每年約有三分之一處於暴風下,尤其是十月到三月之間,平均風速約八米;但最大風速每秒可達二十米以上。
季風不止影響農林植物的生長,也對土壤有很大的影響。澎湖地表平坦,缺少地形的高低變化,植被只有矮草和灌木,主因是氣候的關係。因此,本地的樹木高不過附近的建築物,是因為風切壓住它的高度。而由海面往陸上吹的強風挾帶大量的鹽分,使得土壤鹽份偏高,不利於植物的生長。
澎湖的生物資源相當豐富,除了每年12月至翌年3月成群海豚隨海流游巡至此外,澎湖還劃有錠釣嶼、雞善嶼、小白沙嶼等自然保留區,以及望安島綠蠵龜保護區、貓嶼鳥類保護區,都是稀有動物的淨土。
其他資源
澎湖島原為火山噴出之熔岩台地,既無高山,但漁產豐富,且品類繁多。桃色珊瑚和澎湖文石為其特產,用以加工製成的戒指、項鍊、耳環、領帶夾等飾物暢銷海內外。 澎湖只有一些旱田,甘薯、落花生、高梁曾列名為三大作物。農產品以瓜果類居多,其中哈密瓜、嘉寶瓜、澎湖絲瓜都頗負盛名,後兩者尤為澎湖特產。
人口民族
根據2006年人口普查數據統計,人口為91785人,人口密度為723人/km。
早期居民為廣東省、福建省、台灣島遷徙居民。本地語言為漢語閩南方言,官方語言為國語(普通話)。
澎湖群島有早期移民的傳統聚落,為順應環境而發展出的特殊空間地景,有異國統治時期殖民與軍事防禦的空間地景。
政治
澎湖群島位於中國大陸與台灣之間,由於具有先天地理與港灣的優越特殊條件,自古即為軍事要衝及重要的移民中繼站,是台灣開發最早的地區,有「台灣海峽之鍵」的稱號。
經濟
當地經濟主要依託旅遊業、漁業發展,一首歌曲《外婆的澎湖灣》,讓大陸人民知道了這個地區,隨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大陸遊客逐步走出來了解各地美的不同。台灣就是比較理想的旅遊目的地之一。澎湖灣至此開始發展旅遊行業經濟。
自20世紀80年代開始鼓勵漁民將漁船改為休閒海釣娛樂船,以減少沿海、近海的「過漁」現象,鼓勵發展海洋休閒漁業之後,休閒漁業蓬勃發展。
社會事業
近期,澎湖灣與大陸城市建立友好城市關係,地區已基本建立社會保障體系,旅遊基礎設施基本完善,民間團體和組織與大陸組織進行了良好的交流合作關係。
文化事業
澎湖的原味已展現國際化的魅力,春夏國際海上花火節火樹銀花,綻放着熱情與浪漫;菊島海鮮節的美饌邀請各方賓朋前來,一起品嘗澎湖海洋的頂級美味;夏季泳渡澎湖灣、秋季馬拉松、冬季風帆船比賽等精彩紛呈的活動讓澎湖常年沉浸在熱鬧非凡的節日氣氛中。
澎湖除具有海洋島嶼環境所培育出的堅毅,淳樸的民情風俗以外,海洋文明與中華文明交匯而成的澎湖聚落,更獲美國運通基金2004年世界文物守護計劃評選為「全球百大守護標的」之一,堪稱為人類文明的精品。
地方特產
質色均美,可製成印章、裝飾品的文石,在世界上除了意大利出產外,只有澎湖一地開採。澎湖文石色澤優美,花紋繁複,且質地堅實,為舉世公認最佳文石。
珊瑚形似海樹,色澤分深紅、粉紅、純白等三種,澎湖所產主要為粉紅色,可供加工製成裝飾品,其光潤如珠,堅實如玉,深受喜愛,而澎湖乃全世界四大珊瑚產地之一。
風景名勝
「澎湖灣」不但有得天獨厚的自然美景,還有豐富的人文景觀,海鮮美食更是別具風味,令人如置身世外桃源。為招攬遊客,澎湖常年舉辦各種精彩節慶活動,令遊客有天天過節的感覺。澎湖的管治亦堪稱楷模,多項調查顯示,澎湖居民的光榮感居全台之冠。
境內的天后宮,是台灣最古老的媽祖廟,還有文石書院、觀音亭、七美人冢、西台古堡等,均有歷史可考。著名的澎湖跨海大橋、桶盤嶼、通梁榕樹等景觀,亦各有特色。受自然條件影響,澎湖觀光季集中在4~9月間,皆以觀海賞濤、從事水上活動及吃海鮮為主。[4]
白天,澎湖風景如畫,動感澎湃;晚上,觀音濱海園區的澎湖最新地標「西瀛虹橋」別樣丰姿,亮起的彩燈如彩虹飛架。為期70天的澎湖花火節火秀,輝映着橋上的霓虹,為夜幕灑上繽紛色彩。
夏天由沙港出發,乘船出海,往員貝嶼駛去,天上繁星點點,海風徐徐吹來,約十多分鐘航程,一座大型的海上釣魚台赫然出現,平台上的旅客正在釣小管(魷魚一種),實地體驗漁家生活。剛釣上來的小管晶瑩剔透,做成魚生,令人食慾大動。旅客一到澎湖,從白天到夜晚,都有精彩活動。
相關文學作品
澎湖灣有關藝術作品:著名台灣校園歌曲《外婆的澎湖灣》。
參考文獻
- ↑ 台灣離島游 赴台旅遊更便利. [2019-10-05].
- ↑ 1945年中國從日本手中收復台灣始末. [2019-10-05].
- ↑ 影響中國風能資源的因素及分布. [2019-10-05].
- ↑ 台灣媽祖廟. [2019-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