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猎蝽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猎蝽(lie chun)Vinchuca,半翅目(Hemiptera),异翅亚目(Heteroptera)猎蝽科(Reduviidae)昆虫的统称,绝大多数为捕食性,捕食其他昆虫、马陆等,是农林害虫的天敌。 有些种类吸食人体或其他动物的血液,部分种类是锥虫病的传播媒介。常见种类有黑红赤猎蝽Haematoloecha nigrorufa (Stal)、环斑猛猎蝽Sphedanoletes impressicollis (Stal)、黄足直头猎蝽Sirthenea flavipes Stal 等 。

简介

猎蝽科Reduviidae是半翅目异翅亚目中的一个大科,包括中型至大型的种类,分布于世界各地区,以热带及亚热带为最多。其形态特征分化显著,亚科间的关系相当复杂,划分界线常常模糊不清。猎蝽科先后共出现32个亚科,为异翅亚目各科之冠。目前全世界已知约6800种,我国已记载400余种,在蝽类70多科中位居第二。本科种类多为捕食性,捕食各种昆虫及其他节肢动物,很多猎蝽可以捕食某些重要的害虫,对于某些农业、森林害虫的发生起一定的抑制作用。同时个别猎蝽的猎物中还包括姬蝽、瓢虫、蜘蛛等天敌,是农作物、园林景观植物以及林业的重要害虫。椎猎蝽亚科Triatominae完全吸食高等动物的血液,有些种类传染疾病,是重要的卫生害虫。

形态特征

体小至大型,多椭圆形。头部尖、长,在眼后细缩如颈状;触角4节,喙3节,粗短而弯曲,后端放在前胸腹板沟内;常有单眼2个,小盾片小三角形;前翅仅分为革爪,爪片与膜片,无缘片和楔片。前翅膜片常有2个翅室,室端伸出2条纵脉,跗节常为3节;腹部中段通常膨大,腹部侧接缘发达,明显宽于翅。

特殊习性

猎蝽长相丑陋,其貌不扬,但它也是半翅目家族的一员,是益虫。猎蝽往往没有其它的半翅目昆虫的艳丽的色彩,全身黑色,或者泥土色,再在身上涂些泥土,就真能以假乱真。身体呈长条形,有些种类属于大型的昆虫,以吃其他的小昆虫和一些小动物为生。

当人们为无法控制白蚁而烦恼的时候,猎蝽却可以给我们以很好的帮助,因为猎蝽是白蚁的克星。猎蝽是怎样捕捉白蚁的呢?原来,猎蝽会守在白蚁的巢穴前,并进行伪装,守株待兔,等着白蚁的出现。众所周知,白蚁是没有视力的,因此,在它们出洞的时候,靠得几乎都是嗅觉。而猎蝽所利用的正是这一点,当一只白蚁出洞的时候,猎蝽会猎杀掉它,其他的兵蚁闻到了自己同胞遇难的气息,便纷纷前往救援。结果可想而知,自动送上门的白蚁一只、两只……都成了猎蝽的美餐。当猎蝽鸣金收兵之际,自动上门的白蚁往往不可计数,因此,此时的结果往往是白蚁们遍体鳞伤,而猎蝽则不用吹灰之力就大饱口福。

这还不算是猎蝽最突出的本事,猎蝽最擅长的是装成垃圾的样子。大家知道,一个白蚁群的个体可以多达几十万,甚至几百万只,这么多的白蚁,多多少少会产生一些垃圾。而聪明的白蚁则把这些垃圾堆在一起,定时进行处理。而猎蝽正是仗着它的身体的颜色和形态,在白蚁的垃圾堆上潜伏着。一旦白蚁开始清理垃圾,猎蝽便开始行动,猎杀这些白蚁,将致命的酸性毒液注入它们的身体里,工蚁们于是便一只接着一只一命呜呼,当工蚁们还被这移动的垃圾弄得“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的时候,猎蝽却已经大腹便便地离开了。因此,猎蝽又被冠以了“移动的垃圾”的称号。[1]

猎蝽虽然貌相丑陋,但却对控制白蚁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和水黾一样,它们也是半翅目的一种益虫,在将来,它们对于控制白蚁的作用一定会被更多人所了解,它们的利用有着一片良好的前景。

生物学特性

猎蝽绝大部分为捕食性,以捕食鳞翅目、鞘翅目幼虫等体软而行动不甚活泼的昆虫为多,但亦有捕食体壁坚硬的昆虫(如象甲成虫、蚁类等)和攻击力强的蜂类等者。受惊扰时亦可刺人,引起激烈疼痛。

栖息场所多样,或栖息活动于植物上,或躲藏于树洞、石缝中,或潜伏于树皮、石块下,或在地表爬行,或生活在蛛网附近,取食蛛网上被蜘蛛吃剩的昆虫尸体(蚊猎蝽亚科(Emesinae)中的某些种类)。可昼间活动,这些种类常警觉而善飞翔;或夜间活动,或伺机捕食,常爬行较迟缓;或分泌粘液,用以粘捕猎物(粘猎蝽亚科ctinoderinae);或具巧妙的伪装,以猎物(常为蚂蚁)的尸体粘附背上而遮掩其原来面目(土猎蝽属(Coranus)的某些种类,中国古称蝂)。锥猎蝽亚科栖居于哺乳动物巢穴和人的居室附近,吸血为食。此亚科中的一些种类在热带美洲成为传播美洲锥虫病(Chagas’disease)的媒介昆虫。在中国,此亚科已记录2种。迄今尚无传播人畜疾病的报道。

常见种类

家居猎蝽

家居猎蝽(Reduvius personatus (Linnaeus)) 该猎蝽若虫的触角、足和身体上密布黏毛,黏住毛绒、灰尘,外形如一团灰尘,因此该蝽又叫“尘蝽”(dust bug);成虫黑褐色并略带闪光,15~20毫米长,常见于室内,由于该蝽能捕食房屋中的臭虫等害虫,又有“蒙面臭虫猎手”(masked bed bug hunter)之称。[2]猎蝽有哪些种类?

中黄猎蝽

中黄猎蝽(Sycanus croceovittatus Dohrn) 别名:黄带犀猎蝽。

成虫:雌虫体长23-26mm,雄虫体长19-21mm。体黑色,前翅革片端半部金黄瓦谈草黄色。头细长,约为前胸背极与小盾片之和。眼后区长于眼前区。触角细长,纯黑,4节,第一节与前腿节约等长。啄基节长于头的眼前部分,短于第二节,端部栗色。小盾片刺较长,端部二岔状,半竖立。前胸背板后叶长于前叶,小侧角有小突起,前叶基狭于后叶,后叶有桔皮状皱纹。侧接像甚扩张,第三、四节特别宽,第二、三节后稍尖,第二至第五节下面节缝隆起呈脊状。腹下气孔淡褐黄色,内侧有一圆白色绒毛块。足多细毛。

卵:长圆筒形。褐色,初产时淡红色,孵化前红褐色。

若虫:初孵时淡桔红色,渐变为粉红色,最后红褐色。腹部背面有3个黑色瘤状突起。足灰黑色。腹部冬节两侧及中央有黑斑。

该虫每年发生2代,以3-4龄若虫在向阳干燥的地被物、枯枝落叶层、树皮下及杂草丛中等处越冬。次年3月中、下旬开始活动,4-6月为 越冬代成虫期,8-9月为第1。代成虫期,10月以后若虫越冬。若虫喜在杂灌木或乔木的枝干 上爬动, 寻找猎物。成虫平均产卵200粒左右,卵产,出后排列成行,块状,外周附有胶状 物似蜂窝状。成虫稍有趋光性。广西各地均有分布。

茶褐盗猎蝽

茶褐盗猎蝽(Pirates fulvescens Lindberg)

雌虫:体长14.30-16.30毫米;宽3.50-4毫米;前翅长6.80-7.40毫米,黑色,具光亮白色及黄白色细毛。喙第三节端半部、前翅革片(除基部及端角外)黄褐色;膜片内室端半部及外室(除基部外)深黑色。触角第一节稍超过头的前端。前胸背板前叶中央具纵细线凹纹,两倒具斜印纹。

雄虫:前翅较雌虫长,长9.80毫米,略微超过腹部末端。抱器较大,长三角形。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