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頭鵐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白頭鵐 |
---|
原圖鏈結 圖片來自flickr |
基本資料 |
學名 Emberiza leucocephalos 目/科/屬 雀形/鵐/鵐 遷徏狀態 迷鳥/台灣 普遍性 不常見 體長/體重 16-18cm/18-37g |
白頭鵐,雌雄略異。虹膜暗褐色。上嘴灰褐、下嘴淡褐。腳粉褐色。
雄鳥:
- 繁殖期
- 頭頂白、頭側線黑色。臉及喉栗紅,嘴基至耳羽白、外緣黑色,形成臉部獨特圖紋。
- 體背紅褐色具黑褐色軸斑及黃褐色羽緣。
- 胸及脇紅褐、上胸有明顯白胸環,腹至尾下覆羽白色。尾羽黑褐、外側尾羽有白色楔形斑。
- 非繁殖期羽色轉黯淡,臉部圖紋較模糊。臉及喉栗紅色轉淡夾雜暗色細紋,頭頂轉灰褐具黑褐色細縱紋。
雌鳥似雄鳥非繁殖期羽色黯淡,臉部圖紋較模糊。喉白具黑色細縱紋。腹面紅褐色較淡。
棲地&習性
於伐木跡地、林緣、果園、荒地、休耕地等開闊環境。
性機警,受到干擾時即迅速遠飛或藏匿。遷徙期及度冬通常成群活動,臺灣迷鳥多單獨出現,曾有5隻小群記錄。主要在地面覓食,會與其他鵐或雀類混群。
繁殖季節的飲食主要是穀類及草籽,無脊椎動物,例如蚱hopper(直翅目),蟲子(半翅目),甲蟲(鞘翅目),毛毛蟲。[1]
繁殖期
季節從4月下旬到7月底,通常大多數配對始於5月;通常兩個育雛。由雌鳥建成,緊密編織的窩巢。
保育
不受全球威脅
鳴聲
起飛或隱藏草叢時,發出“嘖"或輕柔「啾-」聲。繁殖期雄鳥出悅耳「ze-ze-ze-ze-、iii」的歌聲。
外觀相似性
草鵐栗紅色或黑色三角形耳斑。喉白,頸側有灰色半領環。胸腹及脇紅褐色。
分佈
亞種和分佈
- E. l. leucocephalos S. G. Gmelin, 1771 –東歐洲俄羅斯,從烏拉爾河(C&S)烏拉爾地區(Sverdlovsk區和車里雅賓斯克州)穿越西伯利亞(北至西約62°,東至67°)到俄羅斯遠東地區(R科利馬山和北N山)鄂霍次克海),S至N哈薩克斯坦,C&E天山,NW和NE中國,N蒙古,以及較低的R Amur,薩哈林島和S Kuril Is;從伊朗,阿富汗和北巴基斯坦東部到尼泊爾,北中國和日本的大部分人口冬季(在黎凡特和歐洲也很少)。
- E. l. fronto Stresemann, 1930 – 青海東北(從Zaidam窪地的E邊界開始)E到中國NC的甘肅。[2]
參考書目
臺灣野鳥手繪圖鑑
視頻
參考文獻
- ↑ Pine Bunting,hbw.com
- ↑ Pine Bunting,hb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