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草鵐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草鵐
Meadow Bunting

原圖鏈結 圖片來自flickr
Hiyashi Haka 拍攝

基本資料

學名     Emberiza cioides

目/科/屬  雀形/鵐/鵐

遷徏狀態   迷鳥/台灣

普遍性    不常見

體長/體重  約17cm/17-26g

別名:三道眉草鵐,雌雄相似。[1]虹膜暗褐色。上嘴灰黑、下嘴藍灰、先端黑色。腳粉褐色。臉有明顯三道圖紋。

雄鳥: 繁殖期

  1. 華東亞種castaneiceps有白色粗眉線,眼先及黑顎線,栗紅色三角形耳斑(日本亞種ciopsis黑色耳斑)。有白頰紋。
  2. 頭頂至體背大致栗紅色,背有黑褐色縱紋。翼黑褐具紅褐色羽緣。
  3. 喉白,頸側有灰色半領環。胸腹及脇紅褐色,往下色漸淡,至尾下覆羽近白色。
  4. 尾羽黑褐,外側有白色楔形斑。

雌鳥似雄鳥,但整體羽色較淡,臉部圖紋較不明顯,眼先及黑顎線較淺呈污黃色。眉線及頰紋沾淡褐色,頭頂有暗色細縱紋。下體砂黃,除腹和尾下覆羽外,通體滿布黑褐色條紋或斑點。

棲地&習性

丘陵地帶稀疏闊葉林人工林山麓林緣,冬季抵達山腳或山谷及平原等地。常棲息在草叢中,矮灌木間、岩石上,或空曠而無掩蔽的地面、玉米稈上、電線或電桿上等。

喜成小群活動。臺灣迷鳥多單獨出現。性機警,受到干擾時即迅速遠飛或藏匿。

食物大部分為鞘翅目和鱗翅目昆蟲及其幼蟲和雜草種,如狗尾草鵝觀草荸薺蘿蔔等種子。冬季以各種野生草子為主,也有少量的樹木種子、各種穀粒和冬菜等[2]

繁殖期

巢一般築于山坡草叢地面,極少數在灌叢小樹上,但在南方也築在小松樹上或茶樹上,或築於溪邊,田邊小而密的荊棘叢中,極少在高樹上。巢多營造在茶園、菜地、道旁及住宅旁的灌叢和荊棘叢中。

季節4-8月;兩個,通常三個育雛。一夫一妻制。雌鳥獨自築巢,一杯小根和草,內襯更細的花。

每年一窩。巢築完後,當天或隔一天開始產卵。內置4至5枚卵,卵殼色澤變化很大,但同一窩卻基本相似。卵橢圓形,白色或乳白色,鈍端有蝌蚪狀黑斑聯成環狀,其他部位少有斑點。

保育

不受全球威脅

鳴聲

3-4音節的「唧唧唧"聲。繁殖期雄鳥有美妙動聽的歌聲。

外觀相似性

白頭鵐耳斑白、外緣黑色。雄鳥喉栗紅色,上胸有明顯白胸環斑。

白眉鵐頭側線黑色,白央頭線,耳羽後緣有白斑,腹面有暗褐色縱斑。

分佈

亞種和分佈

  • E. c. tarbagataica Sushkin, 1925 – 在哈薩克斯坦東部和中國西北(新疆北部)的西南阿爾泰天山東。
  • E. c. cioides J. F. Brandt, 1843 – Siberian Meadow Bunting – 西伯利亞中南,從東阿爾泰到蒙古,與相鄰的Transbaikalia(布里亞特共和國),在俄羅斯東,以及南到中國的北(東青海)。
  • E. c. weigoldi Jacobi, 1923 –在俄羅斯東南部(阿穆爾蘭和Ussuriland),南至中國東北(南至河北)和南朝鮮的Transbaikalia東部。
  • E. c. castaneiceps F. Moore, 1856 –中國東部(河北南部)和韓國
  • E. c. ciopsis Bonaparte, 1850 – Japanese Meadow Bunting – 薩哈林島千島群島穿過日本諸島到達屋久島(九州南部);冬天到中南日本[3]

參考書目

臺灣野鳥手繪圖鑑

視頻

ホオジロ - Emberiza cioides
Meadow Bunting (Emberiza cioides)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