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首鱼科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石首鱼科 |
石首鱼科本科物种体呈长椭圆形(侧面观),稍侧扁。头钝圆或较尖,有发达的黏液腔。吻褶发达,分叶或不分叶。口小或中等大,多下位。颌齿细小,呈绒毛状;或颌前端具犬齿。犁骨、腭骨均无齿。吻部有黏液孔,颏具小孔2~6个,有的种类有颏须。前鳃盖骨后缘具细齿,鳃盖骨有2枚扁棘。体被圆鳞或栉鳞。背鳍延长,鳍棘和软条部间有缺刻,臀鳍通常具2枚鳍棘。腹鳍胸位,I-5。侧线完全。鳔大,鳔支管发达。耳石大,块状(石首鱼因此而得名)。全球有70属270种,我国有14属31种。
简介
石首鱼科包括一般人所熟知的黄花鱼、白口、黑口、鳘鱼等上等鱼鲜,是中国大陆沿海陆棚区最重要的近海经济性鱼类。石首鱼体型多半侧扁延长,吻部圆钝,背鳍长,有一深的凹刻将硬棘和软条部分开,侧线明显且延伸到尾鳍后缘,吻、颊部常会有一些孔洞。由于本科鱼类头部的耳石特别大,因此称为"石首鱼",耳石的形状同时也是石首鱼属与种间的分类依据之一。石首鱼主要栖息在热带和亚热带沙泥底质的陆棚区,口小而下位的,多以沙泥中的无脊椎动物为食,它们的咽头处有大型臼状齿可以咬碎带壳的无脊椎动物;口大而斜裂者,则泳速快,多以追逐小型鱼类或其他游泳性甲壳类维生。多数石首鱼都能利用鱼鳔发声。下腹部金黄色的大黄鱼是台湾渔市场过去常见,但现已极珍罕的一种黄花鱼。
评价
多数石首鱼均能利用邻近鳔的"鼓肌"发出近似击鼓或"蛙-嘎"的声响,因此被称为"drum"或"crocker"。它们在春夏之交的繁殖季节,常会聚集并集体发出求偶的声音,在水面下用麦克风即可监听收到。也因此台湾西海岸一带的渔民就发明了"音响集鱼法",利用水下侦听装置把聚集产卵的石首鱼一网打尽。早期有数百艘渔船专门从事此一渔法,据说当时每天可捕获5~6万尾亲鱼(每尾重达20~30公斤),而过渔的结果导致资源面临绝灭,只剩数艘船每天仅能捕获数百尾而已,亟待政府将石首鱼的产卵区划设保护区,禁止不永续的音响集鱼法。[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