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云寺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碧云寺座落于山灵水秀的台南县关仔岭半山腰中,坐东向西,背倚秀丽的枕头山,面迎广阔的嘉南平原,附近林木茂盛;四周碧绿青翠,云烟缥缈,“水火同源”与本寺同属一脉源,地下蕴涵丰富之天然气,故名“火山碧云寺”。本寺在宗教的庄严气氛中,并兼具赏心悦目的诗情画意,是全台一处得天独厚的灵山胜境,更是修行者参禅悟道的好地方。[1]
火山碧云寺原名“火山庙”,俗称新岩,与水火同源承属一脉,位于枕头山南腰相传为“半壁吊灯火”的麒麟穴,自大仙寺迎回观音圣像坐镇,涵盖了佛、道教与台湾民间传统信仰,建筑构造大部分以台闽及日式混合为风格,蒋介石先生曾亲临赐匾额“凌宵宝殿”,民国86年由内政部评定为三级古迹。[2]
目录
碧云寺基本资料
資料來源: 田野調查 地址: 臺南市白河區仙草里火山1號 電話: 06-6852811 主祀神明: 觀世音菩薩 創立起始年: 1701 創立年代 (台灣寺廟概覽): 康熙40年(1701) 創立年代參考文獻: 嘉慶元年 (1796) (《白河鎮志》) 康熙40年( 1701 )(文史工作者田野調查,2011年4月) 康熙40年(林衡道,《台灣寺廟概覽》,台灣省文獻會,1978)
历史沿革
碧云寺位于著名关仔岭风景区枕头山半山腰,和知名景点“水火同源”同一山脉,地下蕴涵丰富天然气,而有火山碧云寺之称,地方则称为“新岩”,和山下称为“旧岩”的大仙寺做区分。
清康熙四十年(西元1701年),第一代开山祖师释应祥,由福建省泉州府名刹开元寺奉请一尊观音佛祖圣像,渡海来台,从竹仔港( 今高雄县永安乡)登陆上岸,随后寄居于阿公店(今高雄县冈山镇),数月后为了寻找更适合参禅悟道的环境,再奉迎观音佛祖遍游南部各大丛林,最后于枕头山下(今台南县白河镇仙草埔)暂且落脚。时光荏冉,岁月如梭,如此过了数年,由于应祥师通彻孔孟之学及勘舆之术,发现于枕头山南麓半山腰有一处“半壁吊灯火”之灵穴更适合灵修参禅;应祥师遂独自带著观音佛祖上山,披荆斩棘,草建茅堂,即为为本寺之前身。
嘉庆三年(西元1803年),有安溪、土库、番社(今东山乡)儒生林启邦等八位,因仰慕应祥师学养品德,而与一书僮前往拜师苦读。嘉庆十一年(西元1806年)前往福州赶考,连书僮九人皆应试登科,九人感佩观音灵佑,于是合资大银千两,购买当时师徒所开垦的田地(俗称九股仔,今碧云公园),捐作寺产,并于嘉庆十三年(西元1808年)正式兴建寺庙,称为碧云寺。
碧云寺范围内有两处灵穴,现今正殿是处“凤穴”,后山南北两侧山脉是为凤翅;“半壁吊灯火”灵穴即今三宝殿前香炉位置,两穴互为文集;相互共构营造成三百馀年之灵山古刹。由于碧云寺财力拮据历经嘉庆、咸丰及光绪等年间次第兴建完成,本寺右侧竖立一块
嘉庆十六年(西元1811年 ) 的“玉枕火山碧云寺募为缘业碑记”,以资佐证,碑记内容大意如下:碧云寺为嘉邑名胜,观音大士英灵远庇早已脍炙人口,然而寺无缘业,僧家难为无米之炊。嘉庆十六年,张士辉等二十善信,计鸠银三百二十六圆,买粪箕湖山脚垦田,大武龙派社番目荒埔园,永为寺中香烟,以迓神庥。
由于早期台湾社会环境的关系,碧云寺是座佛、道、台湾民间传统信仰兼祀的佛刹,这在早期佛刹颇为常见,也因此碧云寺的信众涵盖了佛教与道教,在亲和力与善化人心方面有更大的作用。目前整个碧云寺可分成四大部份,即“正殿”供奉观音佛祖、“三宝殿”(大雄宝殿 )、“清虚宫”(天公庙”、“地藏王宝殿”。正殿佛道兼祀、三宝殿纯佛教、清虚宫纯道教、地藏王宝殿奉民间神主牌。
碧云寺清道光12年(西元1832年)、甲午战争后两次被烧焚,又历经日治时期两次大地震,现在的庙宇为昭和9年(公元1934年)所重建。民国40到60年代台湾歌谣“关仔岭之恋”,在台湾红透半天边,让歌词内的关仔岭火山碧云寺成为家喻户晓景点。
本寺大部份建物构造仍保存闽南及日式混合风格,其洗石子的大量使用是一大特色,正殿及山门之剪粘、泥塑极具地方色彩,最引人注目的是山门外的一对笑狮。民国三十八年,住持霖净法师、明净法师率众扩建清虚宫(天公庙 ),至四十三年完工;先总统 蒋公曾亲临献香,并蒙赐匾额“凌霄宝殿”,为本寺带来无限殊荣。众信为维护本寺权益,且按照政府法律规定,于民国四十三年成立火山碧云寺管理委员会,由陈澄沂先生膺选为首屈主任委员于民国五十五年兴建地藏王宝殿,由各方檀信布施捐献大力支持,于民国五十六年竣工,民国五十九年间,又接著兴建古宫殿式三宝殿,民国五十九年八月间宣布撤销原有组织,重新改组为财团法人火山碧云寺董事会,并报请台南县政府核备。
碧云寺于民国86年,由内政部评定为三级古迹。民国89年 ( 西元2000年 ) 县政府研拟修护碧云寺计画。碧云寺之观音殿、山门、寺埕列为古迹范围于民国90年5月动工整修,于民国94年1月整修完竣。[3]
景点介绍
“岭顶春风吹微微,满山花开正当时,蝴蝶多情飞相随,阿娘呀对阮有情意,啊~正好春游碧云寺”
由吴晋淮先生谱曲的关子岭之恋歌词中,就有提到碧云寺的名字,也是整首歌中被提到的唯一景点,可见碧云寺在关子岭景点中的重要性,关子岭碧云寺可是60年代许多男女的约会圣地,建于1798年的碧云寺外观至今没有甚么太大改变,古寺结合闽南及日式风格,后方又有枕头山脉作为背景,让整个景观看来非常古朴雅致。碧云寺前方还有个充满传奇故事的出米洞,传说这里每天都会流出恰好够寺内食用的白米,后来有位贪心僧人想将白米占为己有,挖掘之后就再也没有米了,是当地盛传的乡野奇谈。
寺庙内庄严清静,观音大士慈悲的脸庞让许多游客到此可获得心灵的平静,寺庙前的广场视野极佳,可俯瞰整片的嘉南平原,傍晚时分夕阳霞光万丈,搭配前方依山而建的步道凉亭,非常美丽,是许多摄影人必来捕捉的场景,进入夜晚城市灯火亮起,更是欣赏台南璀璨夜景的最佳去处。[4]
碧云寺简介
火山碧云寺原名“火山庙”,俗称新岩,与水火同源承属一脉,位于枕头山南腰相传为“半壁吊灯火”的麒麟穴,自大仙寺迎回观音圣像坐镇,涵盖了佛、道教与台湾民间传统信仰,建筑构造大部分以台闽及日式混合为风格,蒋介石先生曾亲临赐匾额“凌宵宝殿”,民国86年由内政部评定为三级古迹。[5]
碧云寺特色
碧云寺位于关子岭风景区内较高的海拔,因此视野极佳,山景风光赏心悦目,距大仙寺约5公里、水火同源约一公里,皆可由关子岭环山公路抵达,沿途虽峰回路转但景色秀丽,四周碧绿青翠,云烟缥缈,大有南宋诗人陆游的游山西村中‘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意境。碧云寺寺门古朴雅致,传说的“出米洞”即在门口的左侧,据传日据时代民间动乱,寺方将米藏于洞中,用时取出,因被瞧见而传出洞会生出米。主殿后山壁设有龙泉水供游客取用,在寺后山亦有风动石传说。火山碧云寺正前下方,为碧云公园,竖立一尊观音佛像,其材质来自湖北汉白玉,并特聘名师雕刻而成,碧云公园木栈道接连碧云寺前广场,设计别致在加上视野辽阔,非常适合闲情休憩。[6]
景观价值
火山碧云寺庙宇建物大部分的构造,保存了闽南及日式混合的风格,特别是正殿和山门的剪黏、泥塑、洗石子装饰艺术,极具地方特色,包括整座山门、龙柱、笑狮、神桌台座皆为名家作品,尤其匠师当年尝试以洗石子建造传统建筑方式的用心,处处表现出细腻手法,极具艺术价值。
碧云寺山门
以钢筋水泥和洗石子工法,设计成一“ㄇ”字型四堵墙,泥塑的四大天王分别安置在每堵墙的上半堵,下半堵则泥塑博古(古代大户人家以陶瓷器皿放在茶几、桌上为摆饰,后来被应用在彩绘、泥塑、雕刻题材之称)和花鸟。山门正脊上的泥塑,也和一般寺庙的双龙抢珠、七宝塔、福禄寿三仙等不同,而是一大人和二小孩站在塑有狮头多角形平台上。虽然山门为洗石子,但匠师为表现木结构特色,檐下也用洗石子做斗栱,但钢筋水泥无法如木材容易表现,而显得朴拙。山门的中门内额写著“小西天”三字,源自于佛教弟子以往生西方净土为目标之意,让香客感受来到极乐世界的喜悦。制造人安平周老全(生卒年不详)的姓名,则清楚浮雕在碧云寺寺名与门楣间,这也是剪黏、泥塑匠师周老全留存最完整的代表作之一。
洗石子龙柱
洗石子龙柱碧云寺共有两对龙柱,位在山门前和正殿,跳脱传统寺庙石雕做法,改以洗石子方式呈现,山门前龙柱轮廓以土黄色表现,有别于石雕单一颜色,上面并泥塑中国传统神故事中的“八仙”,龙边有钟离权、吕洞宾、何仙姑、蓝采和,虎边有李铁拐、曹国舅、张果老、韩湘子,样貌古朴,龙柱的柱珠(木造柱子的基座以防水气之用)做成南瓜形,柱顶以洗石子方式做栱,可见匠师当年尝试以洗石子建造传统建筑方式的用心,也表现匠师细腻手工。而正殿的洗石子龙柱造型更为立体,不仅线条优美栩栩如生,如不仔细观察会误以为是石雕,且龙身表面加入细玻璃,透过光线反射更为闪耀。
笑狮泥塑
山门外一对蓝色的泥塑“笑狮”分立两旁,不但色彩少见,龙边公狮咧嘴笑;虎边母狮抿嘴笑,坐在洗石子的圆球上,带著憨厚傻劲的笑脸欢迎香客,有碧云寺亲善大使之称。让香客来此未进山门前就已有好心情,是台湾难得见到的迷人模样。公狮的台座表面浮雕麒麟(是中国民间传说能镇邪辟灾的瑞兽),母狮的台座表面浮雕凤凰(是中国民间传说的祥鸟),两种吉祥动物也是以洗石子方式表现,十分古味。
飞天力士夯大杉
碧云寺正殿洗石子横梁下,有一力士半蹲式吃力地扛著横梁的动作,一般庙宇多称“憨番扛庙角”,但碧云寺的憨番位在梁柱下,因此名为“飞天力士夯大杉”,这对木雕采“飞天力士”状,当年雕刻时加了一对翅膀,是特有的造型。“憨番”一说为道教金刚力士,另一说法为民间不满明末时期荷兰人殖民台湾期间的掠夺,于是将力士雕塑成外国人样式,安置在屋角或大梁下承重以表现厌恶之意。
龙凤雀替
位于正殿龙柱与梁枋交界处的龙形与凤凰雀替(雀替为中国古建筑的构件之一,放置于梁与柱之间交接处,以增加梁枋承载力),是碧云寺精彩木雕作品之一,龙、凤皆为中国人创造出来的神圣灵兽,中国历代帝王多自托龙转世,中国人则自称龙的传人,并通常以龙象征男性、凤象征女性。
出米洞
寺前石灰岩块中间有一个“出米洞”碧云寺位处石灰岩地层上,寺前石灰岩块中间有一个“出米洞”,相传早期洞口会流出米来,足够僧人食用,后来有一僧人贪心而挖洞取米,从此,出米洞不再出米。
永不熄灭的火炉
碧云寺地处火山地形上,上香前点火用的火炉,火源来自关子岭地底下瓦斯,百年来不曾中断,全台仅碧云寺有此特殊景象。[7]
正殿泥塑、两侧洗石子台座
碧云寺正殿两侧奉祀十八罗汉的洗石子台座表面泥塑非常古朴自然,龙边为“太白醉酒 ”,是李白醉卧月下树旁,虎边则是“南柯一梦”,道人卧眠石上,枕书托头怡然自得。副祀的伽蓝菩萨、注生娘娘洗石子台座表面则分别泥塑“岳母刺字”和“仙女送麒麟”。而洗石子台座也分别雕塑花朵、枝叶、长尾鸟、卷草、博古等,最值得欣赏的是十八罗汉台座角落的狮子塑型幽默可爱,小狮咧嘴笑,更添台座幽默与艺术气息。
提供友善指引及设备
交通资讯
(交通资讯常有变动,出发前请先向各交通场站确认。)
*自行開車: 國道3號-白河交流道下-172縣道(往大仙寺方向)。 國道1號-新營(北上)/水上(南下)交流道下-台1線-172縣道(往大仙寺方向)。
*大眾運輸: 搭臺鐵至新營站下-轉搭新營客運黃幹線公車至白河站下-轉搭黃13公車至關子嶺站下。
*無障礙交通資訊 無障礙計程車:臺南市公共運輸處 復康巴士:臺南市政府社會局[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