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舍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精舍 |
---|
簡介 |
中文名 精舍 外文名 teaching room; study 拼 音 jīngshè 釋 義 指出家人修煉的場所 |
精舍,原義是學舍、書齋;後被用作梵語「vihāra」的漢譯,指佛教僧團的房舍、寺院。
詞義
精舍字面意思爲「精美的房舍」,如:
也可指書齋、書房,引申為儒家講學的學社
- 宋吳曾 《能改齋漫錄·辨誤二》:王觀國《學林新編》曰:「《晉書》:『孝武帝初奉佛法,立精舍於殿內,引沙門居之,因此世俗謂佛寺為精舍。』觀國按,古之儒者,教授生徒,其所居皆謂之精舍。故《後漢·包咸傳》曰:『咸往東海,立精舍講授。』又《劉淑傳》曰:『隱居立精舍講授。』又《檀敷傳》曰:『立精舍教授。』又《薑肱傳》曰:『盜就精廬求見。』注曰:『精廬,即精舍也。』以此觀之,精舍本為儒士設。至晉孝武立精舍以居沙門,亦謂之精舍,非有儒釋之別也。」以上皆王說。予按,《三國誌·注》引《江表傳》曰:「於吉來吳,立精舍,燒香讀道書,製作符水以療病。」然則晉武以前,道士亦立精舍矣。
有時也可理解爲「精神之房舍」,在先秦文獻中代指心地:
佛教精舍
精舍(梵語:vihāra),音譯毗訶羅(毘訶羅)。一開始僧團居住在叢林山野的樹下、山洞中,後來有了佛教史上第一所寺院竹林精舍、第二所寺院祇園精舍 ,它們安立於叢林僻靜處,供佛陀、僧徒休息、學習。故最開始佛寺是以精舍(vihāra)的名稱出現的,且強調位於廣闊之處,或有較大的庭院。
現今佛教南傳的地區,通常仍以vihāra作為寺院的代名,泰國叫วิหาร(Wihan)或วัด(wat)、高棉語叫Vihear、緬甸叫ဝိဟာရ(wihara)或奘(緬甸語:ကျောင်း,轉寫:kyuang)、旁遮普語裡的「庭院」叫做vehra;印度北部比哈爾邦的名字「比哈爾」(印地語:Bihar)即「毗訶羅」的印地語現代音,因該地有豐富的佛寺建築;馬來西亞吉隆坡十五碑錫蘭佛寺(Buddhist Maha Vihara, Brickfields[12])也以「Vihara」為名;現代上座部佛教的前身部派佛教大寺派(Mahā-vihāra-nikāya),名中的「寺」字就是「vihāra」的對譯;著名的那爛陀寺也以「Vihara」為名而譯為「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