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馬帝國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羅馬帝國(英語:Roman Empire ),(前27~476年/1453年,西羅馬帝國於476年滅亡,東羅馬帝國於1453年滅亡),是以地中海為中心,跨越歐、亞、非三大洲的大帝國,存在長達一千多年 ,正式名稱為元老院與羅馬人民 (拉丁語:Senātus Populusque Rōmānus,縮寫SPQR),中國史書稱為大秦、拂菻。羅馬帝國是古羅馬文明的一個階段。
簡介
羅馬共和國的擴張使羅馬超出了一個城邦的概念,成為一個環地中海的多民族、多宗教、多語言、多文化大國。公元前27年,元老院授予蓋烏斯·屋大維"奧古斯都"稱號,羅馬共和國由此進入帝國時代。
皇帝圖拉真在位時(公元98年-公元117年),羅馬帝國達到極盛,經濟空前繁榮,疆域也達到最大:西起西班牙、高盧與不列顛,東到幼發拉底河上游,南至非洲北部,北達萊茵河與多瑙河一帶,地中海成為帝國的內海,全盛時期控制了大約50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是世界古代史上國土面積最大的君主制國家之一。[1]
一分為二
公元395年,狄奧多西一世將帝國分給兩個兒子,從此羅馬帝國一分為二,實行永久分治。410年,日耳曼的西哥特人在領袖阿拉里克率領下,進入意大利,圍攻羅馬城,在城內奴隸的配合下打開城門,掠奪而去,此後在西羅馬帝國境內建立西哥特王國。[2]
476年,羅馬僱傭兵領袖日耳曼人奧多亞克廢黜西羅馬最後一個皇帝,西羅馬遂告滅亡 ;公元1453年,奧斯曼帝國蘇丹穆罕默德二世率軍攻破君士坦丁堡,東羅馬帝國(拜占庭帝國)滅亡。西羅馬帝國滅亡後,歐洲進入了近一千年的中世紀(公元476年-公元1453年)。[3]
軍人掌權
羅馬曾經有數百年的共和制歷史(前509年-前27年),但自從斯巴達克斯起義以後,羅馬進入了軍人執掌政權的時代。羅馬帝國一般被分為前期帝國(前27年-192年)和後期帝國(193年-395年)兩個階段。[4]
羅馬帝國
前27年,元老院授予屋大維"奧古斯都"稱號,建立元首制,羅馬共和國事實上被羅馬帝國所取代。帝國前期經朱里亞·克勞狄王朝(前27年-68年)、弗拉維王朝(69年-96年),至安敦尼王朝(96年-192年)五賢帝時代(96年-180年)達到全盛,政治穩定、經濟繁榮,這段時期被稱為羅馬和平時期[5]。
三世紀危機(235年-284年)後帝國在內憂外患中逐漸衰落,後經戴克里先實行四帝共治政策,至君士坦丁大帝重新統一帝國。最終於395年,狄奧多西一世死後將帝國分給兩個兒子,羅馬帝國自此分裂為東西兩部分。410年8月,羅馬城被西哥特人攻陷,西羅馬帝國皇帝淪為高級將領的傀儡。476年,日耳曼人首領奧多亞克廢黜西羅馬帝國皇帝羅慕路斯·奧古斯都,西羅馬帝國滅亡。[6]
東羅馬帝國(拜占庭帝國)直到1453年5月29日才為奧斯曼帝國蘇丹穆罕默德二世所滅。[7]
羅馬帝國是古羅馬文明由共和時代進入帝國時代之後的一個階段,理論上仍維持元老院主持的共和制,實際上是將大權移交給皇帝獨攬的政體。[8]雖然早期的皇帝都並沒有正式稱帝,但是實際上已經具備帝制的特點,皇帝已然成為獨裁統治者,獨攬軍事、司法、行政、宗教等大權,實際上與專制君主無異,所以整個政府其實是由皇帝領導而運作。[9]
參考文獻
- ↑ 《西方哲學史》,張志偉主編,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62頁
- ↑ 郭蘇星 .羅馬帝國後期的宗教形勢[J]:職大學報,2006(01)
- ↑ 魯小兵. 奧古斯都財政改革與羅馬帝國早期的經濟繁榮. 《 世界歷史 》 , 1988
- ↑ 395年1月17日 羅馬帝國分裂為東、西羅馬帝國 .鳳凰網[引用日期2018-03-16]
- ↑ 愛德華吉本《羅馬帝國衰亡史》第十六章\第二十五章
- ↑ 《Late Ancient and Medieval Population》 作者:J. C. Russell
- ↑ 康凱. 「蠻族」與羅馬帝國關係研究述論. 《 歷史研究 》 , 2014
- ↑ 德尼茲·加亞爾,歐洲史,海南出版社,「羅馬帝國」章,「羅馬帝國的經濟」節
- ↑ 康凱. 制度性腐敗導致羅馬帝國的衰亡. 《 探索與爭鳴 》 , 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