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母无原罪主教座堂 (香港)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圣母无原罪主教座堂 |
---|
|
圣母无原罪主教座堂(全称:香港天主教圣母无原罪主教座堂;The Hong Kong Catholic Cathedral of The Immaculate Conception[1])是19世纪后期建成的哥德式圣堂及天主教香港教区的主教座堂,位于坚道16号。
目录
历史
第一代圣堂(1843年至1859年)
清政府跟英国在第一次鸦片战争过后签订《南京条约》,香港岛成为英方的殖民地。香港成为了传教士前往中国之前作中途停留的地方。天主教会于1841年成立香港宗座监牧区,若瑟 (天主教香港教区)神父成为首任宗座监牧。不久,若瑟神父开始计划在香港建造一座新的永久圣堂。
香港行政官于1842年同意将一些土地用作兴建圣堂。这座新的圣堂位于砵典乍街和威灵顿街交界,1842年6月7日由副监牧陆怀仁神父奠基。若瑟神父于同年8月5日去世。圣堂于1843年落成[2],同年6月11日祝圣。这座内部长112呎、宽48呎的圣堂是以砖头建造,屋顶以木材制造。大门上有一个代表教宗身份的标志。圣堂可以容纳1000人。
内部的墙壁呈白色,天花为浅蓝色,地板则以花岗岩和木板铺盖。圣堂亦有20条科林斯柱式的石柱。它有两个钟楼,每个钟楼各有一个钟。若瑟神父之墓位于信徒进入圣堂的地方。整座圣堂需9000元兴建。堂区的教友在随后的几年开始增加,其中一个原因是因为邻近的澳门开始有居民移居香港。作为葡萄牙殖民地的澳门当时正逐渐衰落,住在澳门的人为了寻求在事业上更上一层楼而选择来到香港这个繁荣的殖民地。
香港政府于1851年同意让教会扩建圣堂而勾出一块位于圣堂后面的土地供教会开展扩建工程,这项工程有助香港天主教会服务更多人。圣堂于1858年至1859年期间进行扩建,工程将圣堂前后方加大面积、重建一个祭台及加建小圣堂。然而,于1859年发生的火灾将整座即将完成重建的圣堂烧毁。这种情况并不罕见,因为这个正在发展的殖民地经常发生火灾。
第二代圣堂(1860年至1886年)
神父到达马尼拉筹集重建圣堂的经费,结果来自菲律宾的善款有6000元。教宗庇护九世和罗马教廷传信部也捐出约1400元。欧洲和美洲的士兵、公司和绅士也有捐款。圣堂于1860年3月在原地重建,正面有两个一样的尖塔。圣堂内同时有5个祭台,其中3个祭台以大理石制造。这3个祭台中有两个分别是由J·J·布拉加和未来的意大利国王维托里奥·埃马努埃莱二世捐给香港。这座圣堂于1872年圣诞节当天焚毁。
圣堂差点于6年后要重新兴建。圣堂邻近的楼宇发生火灾,火势蔓延到圣堂,但它在法国外交人员协助下得以保留。当时香港的蓬勃发展令圣堂所在的维多利亚港海滨区域变得挤拥,因此神职人员认为圣堂是有必要进行扩充。
另外神职人员不认为圣堂周边范围内应该有性交易场所。新圣堂计划在香港动植物公园附近的坚道兴建。圣堂后来于1885年11月易手,但香港宗座监牧区失去其业权后还可以在搬迁到新圣堂前继续在那举行不同活动。圣堂于翌年拆卸。
第三代圣堂(1888年至今)
新圣堂于1881年12月8日进行奠基礼。两年后的同一天,圣堂奠基石在香港宗座代牧高雷门主教在场下放到适合的位置上。圣堂坐落于己连拿利谷的坚道。位于伦敦的柯利和汉森公司获聘请负责设计圣堂,相关建造工程于1888年完工。[3]外界于同年12月7日(圣母无染原罪瞻礼前夕)可以进入圣堂,翌日由布主教主持启用礼。当这座圣堂启用的时候,圣堂内外部还没有完工。
这次建造工程使用了12万港元。3个原本位于第二代圣堂的祭台和若瑟神父的尸骨亦搬到新圣堂。圣堂前面有一座钟楼,高雷门主教于1889年将其祝圣。圣堂在启用后50年当天(1938年12月8日)进行祝圣礼。[4]祝圣礼由3名主教主持,分别是祝福主教、香港宗座代牧恩理觉主教和澳门教区主教高若瑟主教。他们同时亦将圣堂内3个祭台祝圣。
圣堂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受损。当时正值香港保卫战,一颗日本的炮弹在1941年的圣堂启用周年纪念日当天击断了圣堂的一条石柱。然而一份100年前的法令让这座圣堂在这次战争中相对安然无恙地保存下来。天主教会1841年在香港成立宗座监牧区。时任教宗庇护九世指出香港虽然是英国的殖民地,但是香港宗座监牧区仍由意大利的主教管理。因此日本方面将圣堂视作意大利王国主权的一部分,而意大利王国一方并没有参战。亦因如此,日军掠夺这座圣堂的时候并没有好像其他教堂一样那么厉害。圣堂的档案室亦保存得比其他香港的教堂为好,特里·威尔特舍形容圣堂的档案室是“相对上毫发无损”。
香港宗座代牧区于1946年升格为教区。圣堂因而升格为主教座堂。翌年,钟楼拆除。该位置变成高主教书院。
主教座堂之后进行了一系列的翻新工程。原先以木造的屋顶因为受到白蚁侵蚀而于1952年变为混凝土造。梵蒂冈第二届大公会议完结后,圣所于1969年重新布局。主祭台于移动到主教座堂的交界处。空气调节系统于1988年安装,屋顶亦于同年进行修复工程。
座堂屋顶后来出现渗漏,天主教香港教区于是在1997年起为座堂进行保育计划。这个计划包括将屋顶修复、将墙壁和装有无原罪圣母像的壁龛重刷。除此之外,教区亦更换主教座堂的地砖、增强照明及音响系统和在用作奉献中华殉道圣人的苦难小堂(现称中华殉道圣人小堂)安装新的彩绘玻璃窗。整个耗资110万美元的保育计划于2002年12月8日完成。由于这个计划成功将主教座堂内的文化遗产保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该座堂获得2003年度亚太区文物古迹保护奖荣誉奖。相关奖项于同年的主教座堂落成日颁发。
圣母无原罪主教座堂每两年会在巡回法庭开启典礼(现称法律年度开启典礼[5])开始前为香港司法机构举行天主圣神任选祭礼。如果主教座堂在某一年举行该礼仪后,香港圣公会的圣约翰座堂会于下一年成为举行地。然而天主教香港教区在花园道圣若瑟堂举行2012年、2014年、2016年和2018年的礼仪。
建筑
外部
这座以哥德式形状。然而因为地势因素,圣堂所呈现的十字架形状并不对称主教座堂的墙身以砖和石头建造,而底座和柱则由花岗岩制成。座堂长82米、宽40米、高23.7米。如果将位于圣堂中央的塔纳入计算,圣堂会变成33.7米高。
座堂前面有一个广场,用作举办不同活动。如果当天是主日,广场会供驾车的信徒停泊车辆。
信徒进入座堂之前会经过一个门廊。门廊上方有3个尖拱,正中的那个拱上有一尊手握十字架的耶稣像。3个尖拱之下另有3个拱,其中左右两边的均为尖拱,中间的一个形状几乎圆形。耶稣像的后方是门楼。门楼上有一个意为“万福玛利亚”的“AM”字母,字母上方为一个皇冠装置。皇冠装置的上方便是门楼的顶部,顶部有一个十字架。座堂右边以前有一条可以步行前往坚道的门廊,该门廊于1970年代拆除后演变为亡者小堂后的一道门。
主教座堂外有一座露德山洞,内有一尊露德圣母像。山洞于1981年12月6日揭幕,而圣母像亦于同一天祝圣。[6]
内部
主教座堂内有不同设施,包括有主祭台和4个小堂等;另外,座堂内有39个塑像或图像。此外,主教座堂内亦有14处苦路,描述耶稣由被判处死刑到被埋葬的情形。教宗若望·保禄二世之圣髑亦在此存放。
座堂内有一座来自威灵顿街圣堂、于1969年放置的圣洗池。祭衣房外的地面有一块石碑,碑下为若瑟 (天主教香港教区)神父的遗骨。石碑上的文字记述若瑟神父的事迹,文字均以拉丁文所写。祭衣房内展示了1858年后各香港天主教教会的宗座代牧、宗座监牧和主教遗照。
主祭台及尖塔
主祭台于1969年迁移到主教座堂中央处,台上设有主教座位。祭台下方的大理石板有10位圣人的圣髑。上方有一个悬空十字架。十字架正面有耶稣、圣母玛利亚和圣若望的图案,背面则有耶稣、十二宗徒、圣赵荣和圣袁在德的图案。
主祭台上方有一个以4条10米高的石柱顶着的尖塔。塔顶有8扇窗,塔底有一些星形图案。该尖塔于1950年代建成,它原本是一个圆顶。这个尖塔被指令圣堂变得不美观。
圣体小堂
圣体小堂(原称圣心小堂)内由大理石制成的祭台原先是第一代圣堂的主祭台,祭台上有一个耶稣圣心像。这个小堂是主教座堂内一个放置圣体柜的地方,用作存放圣体和敬拜圣体。
小堂侧有4扇于1923年设计及安装的彩绘玻璃窗。这些玻璃窗分别绘有圣加大利纳、巴斯卦、耶稣与圣若望在最后的晚餐的情形和耶稣在玛利亚玛达肋纳面前显现的情况。
福传小堂
福传小堂奉献给方济各会会士圣安多尼,这个小堂以前称为圣安多尼小堂。小堂的侧墙跟祭衣房一样,展示了这些宗座代牧、宗座监牧和主教的遗照。此外,小堂内有一个地下墓穴及存有教宗若望·保禄二世之圣髑。
小堂内有两扇彩绘玻璃窗。其中一扇绘有恩理觉主教、徐诚斌主教、胡振中枢机和力理得神父,另外一扇则有若瑟神父、高雷门主教、梁子馨神父和谭加辣修女。这些玻璃窗于2007年新增。
祭台上有一尊由全体香港天主教学校的女学生于1954年赠予主教座堂的木刻无原罪圣母像。圣母像上有一顶金色的皇冠,由时任香港教区主教白英奇于同年为其加冕。此尊圣母像于2008年才搬到福传小堂,圣母像原先位于圣堂后方一个现时已不复存在的壁龛内。小堂内有一尊用手捧着小耶稣的圣安多尼像。
2009年,香港教区在福传小堂兴建了一个地下墓穴。墓穴放有高雷门主教、和 (主教)主教及师多敏主教3位宗座代牧以及4位教区主教(恩理觉、白英奇、徐诚斌和李宏基)的骨头。由于白英奇主教及和主教于意大利下葬,所以他们的遗骨并没有跟其他主教一起于同年在地下墓穴安葬。香港教区为了希望将白主教一些遗骨领回而向一个意大利的教区申请相关事宜,申请最后获批。两人的骨灰送到香港后于2015年在墓穴安葬。
这个墓穴的设计灵感来自传统中式家庭住宅的布局。陈日君枢机表示墓穴之建成“可以令后世了解前人教导”。由于主教座堂是一级历史建筑,这项建造工程需要向屋宇署申请。
香港教区于2011年向罗马教廷申请获取已故教宗若望·保禄二世的圣髑。申请后来于同年获批,主教座堂获准永久安放圣髑。同年11月,罗马教廷将若望·保禄二世的12根头发送到香港。教区先前要求获得若望·保禄二世的圣髑是因为教区方面认为这样可以象征式地实现他到访中国的梦想。若望·保禄二世多次表示希望踏足中国,但并没有机会到访。香港成为了中国第一个,亦是亚洲第一个安放若望·保禄二世圣髑的城市。时任香港教区主教汤汉希望中国大陆的信徒可以来到香港瞻仰他的圣髑。[7][8]
中华殉道圣人小堂
中华殉道圣人小堂先前称为苦难小堂。小堂内的祭台由来自葡萄牙的教友J·J·布拉加捐赠。这个小堂用作奉献给中华殉道圣人,这些圣人为了仿效耶稣拯救世人而牺牲自己。由于这个小堂的主题跟各前述圣人的行为最相似,它在4个小堂用作奉献上述圣人。小堂内有两扇于2001年新增的彩绘玻璃窗,一共绘有13名人士。
祭台右边的玻璃窗绘有圣赵荣神父、圣徐德新主教、圣张大鹏、圣吴国盛、圣郭西德神父、圣嘉纳(Clelia Nanetti M. Chiara[9])修女和圣王安纳7位中华殉道圣人,而左边的则绘有利玛窦神父、徐光启、雷永明神父、雅松大修女、田耕莘枢机和圣福若瑟神父6人。此小堂的祭台上有一尊背着十字架的耶稣像和一尊拥抱耶稣尸体的圣母像。
除此之外,15位圣人和一位真福的圣髑亦放在这个小堂面。
亡者小堂
亡者小堂(前称圣若瑟小堂有一个祭台,未来的意大利国王维托里奥·埃马努埃莱二世在一名居于香港的意大利贵族中间人约瑟夫·玛利亚·萨拉协助下将这个祭台送给此圣堂。祭台上有萨伏依王朝王室盾徽。圣堂因这个具意大利背景的祭台而被视作意大利而非英国的资产,故它在整个香港日占时期期间免受日方的破坏。
小堂侧有4扇意大利造的彩绘玻璃窗,各窗子于1985年安装,分别绘有圣玛窦、圣马尔谷、圣路加和圣若望4人。另外,祭台上有一尊正抱着小耶稣的圣若瑟像。
影片
参考文献
- ↑ 主页. 香港圣母无原罪主教座堂. [2018-08-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8-22).
- ↑ Maher, Virginia. Charity begins at the Church. South China Morning Post. 2003-11-06 [2020-02-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6-18) (英语).
- ↑ UNESCO Asia-Pacific Heritage Awards for Culture Heritage Conservation – Cathedral of the Immaculate Conception, HKSAR (PDF). Roman Catholic Diocese of Hong Kong. 2003-03-29 [2018-08-21].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20-02-06) (英语).
- ↑ 坚道大堂举行金庆及祝圣大典志盛. 公教报. 1938-12-16: 20 [2020-02-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2-06).
- ↑ 律政司司长二○一七年法律年度开启典礼致辞全文. 香港特别行政区新闻公报. 2017-01-09 [2018-06-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9-07).
- ↑ 总堂热烈庆主保 圣母假山受祝福 山前灯烛辉煌歌声嘹亮. 公教报. 1981-12-11 [2018-08-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8-22).
- ↑ Late pope's relic finds home in HK. South China Morning Post. 2011-11-24 [2018-07-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7-06) (英语).
- ↑ Hong Kong receives relics of Blessed John Paul II. Hong Kong: Sunday Examiner. [2018-07-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7-06) (英语).
- ↑ 120位中华殉道圣人-120 Chinese Martyrs. 天主教香港教区. [2018-10-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