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聖母無染原罪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聖母無染原罪(拉丁語:Immaculata Conceptio),又稱聖母無原罪始胎、聖母始胎無染原罪、始孕無玷,是天主教有關聖母瑪利亞的教義之一,正式確立於1854年12月8日。東正教和大多新教教派都不接受這個教義。

在羅馬帝國[1]的動盪時期,許多人在各種新宗教中尋求慰藉,其中最重要的是基督教。在君士坦丁統治時期,它享有特殊地位,這位歸信基督的信徒在君士坦丁堡[2]建立了羅馬帝國的新都。

定義

天主教相信耶穌的母親瑪利亞,在靈魂注入肉身的時候,即蒙受天主的特恩,使其免於原罪的玷染。

在宣告「聖母無染原罪」成為「當信的道理」的《莫可名言之天主》(Bulla Ineffabilis Deus)通諭中,教宗庇護九世宣告:

「 為了尊敬聖而不分的聖三,為了光榮、點綴天主之母(聖)童貞(瑪利亞),為了廣揚公教會信理、以及促進基督徒的虔敬起見,我們用我們的主耶穌基督的權威,用真福伯多祿與保祿二位宗徒的、以及我們的權威,宣佈、公告、並定斷那教會所堅信的:榮福童貞瑪利亞,曾因全能天主的聖寵和特恩,看在人類的救主耶穌基督的功績分上,在其受孕之始就被保護,未受原罪的任何污染。 」 天主教神學家董思高宣稱:「聖母無染原罪」並不意味着聖母瑪利亞無需獲得基督的救贖,而是在天主的特殊干預下,聖母瑪利亞預先獲得了基督的救贖。在《天主教教理》第491條,也有類似的表述。天主教也據此認定聖母瑪利亞是首位被救贖者。

歷史

聖母瑪利亞是否玷染原罪,《聖經》上沒有直接的、明確的論述。但是,「聖母無染原罪」的支持者和反對者,都宣稱具有聖經依據。

在教父時期,拉丁教父奧斯定認為:聖母雖無本罪,但仍受原罪玷染。奧斯定的這個觀點,被包括聖伯爾納鐸、聖多瑪斯在內的許多神學家採信。雖然當時也有人認為聖母無染原罪,但影響不大。

十五世紀,方濟會會士開始提倡「聖母無染原罪」學說。1439年,方濟會會士成功使巴西里地方會議接納這個神學思想

1472年,曾擔任方濟會總會長的教宗西斯多四世出版神學著作《論聖母始胎,反對倫亞那一位聖衣會士的謬說》,公開支持「聖母無染原罪」學說。四年後,他又頒布《事既傑出》(Cum Prae-excelsa)典章,批准敬禮無原罪聖母的日課,並且向參與該項敬禮的信徒頒發大赦。

1483年,教宗西斯多四世頒布《太嚴重》(Gravi Nimis)典章,宣布將宣稱「聖母無染原罪是異端」的人逐出教會,但是同時也對宣稱「聖母有染原罪是異端」的人予以批評。

1567年,教宗庇護五世頒發《從一切困苦中》(Bulla Ex Omnibus Afflictionibus)詔書,譴責杜伯依(Michael du Bay)等人。杜伯依的罪狀之一,就是他宣稱「除了耶穌,誰都玷染原罪,瑪利亞也不例外」。此後的教宗,包括保祿五世、額我略十五世、亞歷山大七世、亞歷山大八世都傾向於聖母無染原罪。

1621年,方濟會總會議決定奉無原罪聖母為方濟會主保。當時,「聖母無染原罪」尚未成為正式的教義。

1841年4月,香港監牧區成立。同年6月,主教座堂奠基,定名聖母無原罪主教座堂。當時,「聖母無染原罪」仍未成為正式的教義。

1854年12月8日,教宗庇護九世發布《莫可名言之天主》(Bulla Ineffabilis Deus)通諭,正式宣告「聖母無染原罪」為「當信的道理」。自此,「聖母無染原罪」正式成為天主教教義的一部分。

1858年,法國露德的一位鄉村女孩伯爾納德·蘇比魯聲稱看到聖母顯現,並且聽到聖母自稱「始胎無玷者」。天主教會承認這個私人顯現的真實性。

爭議

時至今日,「聖母無染原罪」依然是天主教和其他基督宗教的重要分歧之一。

「聖母無染原罪」的反對者認為這個神學理論與「原罪的普遍性」存在矛盾。反對者認為,聖經多處經文反映了原罪的普遍性,卻沒有明確地指出瑪利亞例外,因此,「聖母無染原罪」的反對者認為聖母作為人類,同樣受到原罪的玷染。

「聖母無染原罪」的支持者則宣稱這個神學理論同樣具有聖經依據。支持者認為,《路加福音》裡面,天使向瑪利亞問安所說的「萬福!充滿恩寵者,上主與你同在!」已經暗示了「聖母無染原罪」。「聖母無染原罪」的支持者認為如果聖母也受到原罪的玷染,那麼這個恩寵就顯得不夠完備。因此,「聖母無染原罪」的支持者認定聖母受到天主的特殊安排,使其免遭原罪的玷染。

視頻

聖母無染原罪 相關視頻

致聖母無染原罪
意大利加埃塔-聖母無染原罪教堂(金頂教堂)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