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背蛇生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背蛇生

背蛇生,别名:毒蛇药、避蛇生、牛血莲、躲蛇生,拉丁文名:Aristolochia tuberosa C. F. Liang et S. M. Hwang ,是马兜铃目、马兜铃科、马兜铃属草质藤本,全株无毛;块根呈不规则纺锤形,长达15厘米或更长,表皮有不规则皱纹,内面浅黄色或橙黄色;茎干后有纵槽纹。叶膜质,三角状心形,生于茎下部的叶常较大,上部长渐尖,顶端钝,基部心形,两侧裂片圆形,扩展或稍内弯,蒴果倒卵形,基部常下延;果梗长4-5厘米,下垂;种子卵形,背面平凸状,密被小疣点,腹面凹入。花期11月至翌年4月,果期6-10月。

基本信息

  • 中文名称:背蛇生
  • 拉丁学名:Aristolochia tuberosa C. F. Liang et S. M. Hwang
  • 别称:躲蛇草,朱砂灵,避蛇灵,石朱砂莲,一点血,古里,辟蛇生
  • 其他中文名:躲蛇草
  • 二名法:Aristolochia tuberosa
  • 门:被子植物门
  • 纲:双子叶植物纲
  • 亚纲:原始花被亚纲
  • 目:马兜铃目
  • 科:马兜铃科
  • 亚科:马兜铃亚科
  • 族:马兜铃族
  • 属:马兜铃属
  • 亚属:马兜铃亚属

形态特征

草质藤本,全株无毛;块根呈不规则纺锤形,长达15厘米或更长,直径达8厘米,常2-3个相连,表皮有不规则皱纹,内面浅黄色或橙黄色;茎干后有纵槽纹。叶膜质,三角状心形,生于茎下部的叶常较大,长8-14厘米,宽5-11厘米,上部长渐尖,顶端钝,基部心形,两侧裂片圆形,扩展或稍内弯,长2-2.5厘米,宽3-4厘米,上面绿色,有时有白斑,下面粉绿色;基出脉5-7条,最末一级网脉呈树枝状分枝,稀疏而明显,互相不连接;叶柄长7-14厘米,具槽纹。花单生或2-3朵聚生或排成短的总状花序,腋生或生于小枝基部已落叶腋部;花梗纤细,长约1.5厘米。

近基部有小苞片;小苞片卵形,长宽均约5毫米,稍具柄;花被全长约3.5厘米,基部膨大呈球形,直径约5毫米,向上急遽收狭成一长管,管口扩大呈漏斗状,檐部一侧极短,向下翻或有时稍二裂,另一侧延伸成舌片;舌片长圆形,长约2厘米,宽约4毫米,顶端钝或具小凸尖,黄绿色或暗紫色,具5条脉;花药卵形,贴生于合蕊柱近基部,并单个与其裂片对生,子房圆柱形,长1-1.2厘米,6棱;合蕊柱顶端6裂,裂片基部向下延伸成波状圆环。蒴果倒卵形,长约3厘米,直径约2.5厘米,6棱,基部常下延;果梗长4-5厘米,下垂;种子卵形,长约4毫米,宽约3毫米,背面平凸状,密被小疣点,腹面凹入。花期11月至翌年4月,果期6-10月。

生长环境

生长于海拔150-1 600米石灰岩山坡或山沟两旁灌丛中。

分布范围

主要分布于中国大陆的广西(南丹、田林、百色),云南(文山、耿马),贵州(安龙),四川(雷波、马边、峨眉、屏山)、湖北(宣恩);国外主要分布于泰国。中国大陆的广西,云南,贵州,四川湖北(宣恩);泰国。

药用价值

根入药,民间治疗胃疼、胃溃疡,效果明显。即古本草中之"辟虺雪",现讹为"避蛇灵"、"华石牛"等。本人经过实践,对肾结石,发烧,肠炎腹泻效果显著。性味归经:味甘、苦,性微寒。归肺、肝经。主治功能:清热解毒,平肝熄风,止咳,止血,明目去翳。小春花主治小儿高热惊搐,肺热咳嗽,咳血,百日咳,癫狂,痫疾,疮疡肿毒,瘰疬,毒蛇咬伤,目赤火眼,目生翳障。

应用与配伍:用于小儿高热惊搐,肝风头晕头痛。阴地蕨有清热平肝,熄风止痉之效,可单味使用;或配伍鸭跖草同用,以加强清热之功。 用于目赤火眼、目生翳障。阴地蕨能清肝明目散翳,可单用或配伍石决明、青葙子等清肝去翳之品同用。用于肺热咳嗽,百日咳,咳血。阴地藤功能清肺止咳止血,可单用或配伍清肺止咳之桑白皮、鱼腥草等同用。用于疮疡肿毒,瘰疬,毒蛇咬伤。服地蕨能清热解毒,临床多单味煎服或捣敷患处。用法用量:内服:煎汤,6-12g,鲜品15-30g。外用:适量,捣烂敷。注意事项:虚寒、体弱及腹泻者禁服。农村屋前房后的这种野草,俗称“背蛇生”,是治胃痛的良药”,阳飞三农自媒体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