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背蛇生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背蛇生

背蛇生,別名:毒蛇藥、避蛇生、牛血蓮、躲蛇生,拉丁文名:Aristolochia tuberosa C. F. Liang et S. M. Hwang ,是馬兜鈴目、馬兜鈴科、馬兜鈴屬草質藤本,全株無毛;塊根呈不規則紡錘形,長達15厘米或更長,表皮有不規則皺紋,內面淺黃色或橙黃色;莖幹後有縱槽紋。葉膜質,三角狀心形,生於莖下部的葉常較大,上部長漸尖,頂端鈍,基部心形,兩側裂片圓形,擴展或稍內彎,蒴果倒卵形,基部常下延;果梗長4-5厘米,下垂;種子卵形,背面平凸狀,密被小疣點,腹面凹入。花期11月至翌年4月,果期6-10月。

基本信息

  • 中文名稱:背蛇生
  • 拉丁學名:Aristolochia tuberosa C. F. Liang et S. M. Hwang
  • 別稱:躲蛇草,硃砂靈,避蛇靈,石硃砂蓮,一點血,古里,辟蛇生
  • 其他中文名:躲蛇草
  • 二名法:Aristolochia tuberosa
  • 門:被子植物門
  • 綱:雙子葉植物綱
  • 亞綱:原始花被亞綱
  • 目:馬兜鈴目
  • 科:馬兜鈴科
  • 亞科:馬兜鈴亞科
  • 族:馬兜鈴族
  • 屬:馬兜鈴屬
  • 亞屬:馬兜鈴亞屬

形態特徵

草質藤本,全株無毛;塊根呈不規則紡錘形,長達15厘米或更長,直徑達8厘米,常2-3個相連,表皮有不規則皺紋,內面淺黃色或橙黃色;莖幹後有縱槽紋。葉膜質,三角狀心形,生於莖下部的葉常較大,長8-14厘米,寬5-11厘米,上部長漸尖,頂端鈍,基部心形,兩側裂片圓形,擴展或稍內彎,長2-2.5厘米,寬3-4厘米,上面綠色,有時有白斑,下麵粉綠色;基出脈5-7條,最末一級網脈呈樹枝狀分枝,稀疏而明顯,互相不連接;葉柄長7-14厘米,具槽紋。花單生或2-3朵聚生或排成短的總狀花序,腋生或生於小枝基部已落葉腋部;花梗纖細,長約1.5厘米。

近基部有小苞片;小苞片卵形,長寬均約5毫米,稍具柄;花被全長約3.5厘米,基部膨大呈球形,直徑約5毫米,向上急遽收狹成一長管,管口擴大呈漏斗狀,檐部一側極短,向下翻或有時稍二裂,另一側延伸成舌片;舌片長圓形,長約2厘米,寬約4毫米,頂端鈍或具小凸尖,黃綠色或暗紫色,具5條脈;花葯卵形,貼生於合蕊柱近基部,並單個與其裂片對生,子房圓柱形,長1-1.2厘米,6棱;合蕊柱頂端6裂,裂片基部向下延伸成波狀圓環。蒴果倒卵形,長約3厘米,直徑約2.5厘米,6棱,基部常下延;果梗長4-5厘米,下垂;種子卵形,長約4毫米,寬約3毫米,背面平凸狀,密被小疣點,腹面凹入。花期11月至翌年4月,果期6-10月。

生長環境

生長於海拔150-1 600米石灰岩山坡或山溝兩旁灌叢中。

分布範圍

主要分布於中國大陸的廣西(南丹、田林、百色),雲南(文山、耿馬),貴州(安龍),四川(雷波、馬邊、峨眉、屏山)、湖北(宣恩);國外主要分布於泰國。中國大陸的廣西,雲南,貴州,四川湖北(宣恩);泰國。

藥用價值

根入藥,民間治療胃疼、胃潰瘍,效果明顯。即古本草中之"辟虺雪",現訛為"避蛇靈"、"華石牛"等。本人經過實踐,對腎結石,發燒,腸炎腹瀉效果顯著。性味歸經:味甘、苦,性微寒。歸肺、肝經。主治功能:清熱解毒,平肝熄風,止咳,止血,明目去翳。小春花主治小兒高熱驚搐,肺熱咳嗽,咳血,百日咳,癲狂,癇疾,瘡瘍腫毒,瘰癧,毒蛇咬傷,目赤火眼,目生翳障。

應用與配伍:用於小兒高熱驚搐,肝風頭暈頭痛。陰地蕨有清熱平肝,熄風止痙之效,可單味使用;或配伍鴨跖草同用,以加強清熱之功。 用於目赤火眼、目生翳障。陰地蕨能清肝明目散翳,可單用或配伍石決明、青葙子等清肝去翳之品同用。用於肺熱咳嗽,百日咳,咳血。陰地藤功能清肺止咳止血,可單用或配伍清肺止咳之桑白皮、魚腥草等同用。用於瘡瘍腫毒,瘰癧,毒蛇咬傷。服地蕨能清熱解毒,臨床多單味煎服或搗敷患處。用法用量:內服:煎湯,6-12g,鮮品15-30g。外用:適量,搗爛敷。注意事項:虛寒、體弱及腹瀉者禁服。農村屋前房後的這種野草,俗稱「背蛇生」,是治胃痛的良藥」,陽飛三農自媒體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