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伯特·馮·卡拉揚
逸事
傳言卡拉揚曾經騎自行車250公里,為的是去偷偷察看指揮大師托斯卡尼尼的排練。
卡拉揚早年曾打算到維也納工業高校學習工科,但最後音樂成了他的終身職業。卡拉揚二戰前已嶄露頭角。後因其納粹身份,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飽受此困擾,很多猶太音樂家因此拒絕與他合作,並且他被禁止作國際演出。後因EMI製作人瓦爾特·李格的幫助,卡拉揚在倫敦指揮由前者組建的愛樂樂團,錄下很多單聲道錄音。其歌劇錄音尤為演錄俱佳。1951年,首次登台拜魯伊特。雖然日後他灌錄了華格納全套經典劇目,但1952年後他就再也沒有返回拜魯依特。
接掌柏林愛樂是其輝煌錄音生涯的開始。卡拉揚與柏林愛樂樂團的合作長達30年,期間灌錄的錄音,有聲影像多達800餘款,發行量過億。同時,柏林愛樂樂團亦被帶到藝術方面的高峰。卡拉揚第一次登台指揮的曲目是羅西尼的威廉·退爾序曲。他於1987年最後一次指揮維也納新年音樂會。於1989年錄下其最後錄音--布魯克納第七交響曲。
80年代,他與柏林愛樂的矛盾因一位女單簧管手薩賓娜·邁婭衝突爆發,兩者的合作減少。此次衝突非常,德國有關部門曾介入事件調停。卡拉揚認為,這是他本人有生以來最大的恥辱。
1989年7月16日,卡拉揚在薩爾斯堡排練威爾第的歌劇《假面舞會》時感到身體不適,不久後逝世。後來證實死因為心臟病發。其遺產多達5億馬克,擁有私人飛機、遊艇和跑車。並有私人飛機駕駛資格。
卡拉揚一身追求完美,不論是技術還是藝術。技術方面,他經常參與錄音和拍攝。藝術方面,他通常把慣演曲目錄上數遍,並親自參與導演。卡拉揚指揮過世界最頂尖的樂隊,如維也納愛樂樂團、米蘭斯卡拉歌劇院樂團等。他的指揮藝術很能代表60至80年代的音樂表現取向。
卡拉揚關心後進,積極發現有天分的音樂家,並鼓勵他們進一步學習。得到卡拉揚提攜的音樂家有,指揮家小澤征爾,女小提琴家安娜·蘇菲·穆特和鋼琴家基辛。他建立卡拉揚指揮大賽。並籌組資金進行音樂方面的研究,涉及音樂與精神病治療方面的關係等。
指揮風格
卡拉揚力圖將托斯卡尼尼的忠於原譜和富特文格勒的即興發揮融為一體。他有着和托斯卡尼尼相當的記憶力,演出的時候基本上都是背譜指揮的。他的指揮動作灑脫大方,時而充滿激情,時而又細膩精緻。在指揮台上他經常閉目深思,使得樂隊各聲部之間達到了演奏室內樂般的默契。在他的領導下,柏林愛樂樂團展現出了一種有如金屬般的亮色,被譽為卡拉揚「音響」。
卡拉揚的錄音譜極廣,空間上基本上涵蓋歐洲所有出名作曲家的作品,時間上則從巴洛克時期跨到20世紀。他最擅長的是浪漫主義時期的德奧作曲家的作品,如:貝多芬、勃拉姆斯、門德爾松、舒曼、瓦格納、布魯克納、馬勒、理查·施特勞斯。另外,對於近現代作曲家,如:德彪西、拉威爾、西貝柳斯、卡爾·尼爾森、肖斯塔科維奇,他都有着非常精彩的演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