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威爾第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威爾第
[http://p2.so.qhmsg.com/bdr/_240_/t01ede938e1e4545b77.jpg 原图链接
出生 1813年10月10日
英國薩福克郡的羅斯托夫特
逝世 1901年1月27日
國籍 意大利
職業 作曲家
知名於 捷克民族樂派的創始人
知名作品 《納布科》
《弄臣》
《游吟詩人》
《茶花女》
《假面舞會》
《阿伊達》等

朱塞佩·威爾第(Giuseppe Verdi)意大利作曲家,出生於意大利北部布塞託附近的一個小酒館經營者家庭。13歲開始學音樂,1832年投考米蘭音樂學院,未被錄取,後留在米蘭向斯卡拉歌劇院的音樂家(拉維尼亞)學習音樂。1842年,創作了他的第二部歌劇《那布科王》,演出異常成功,一躍而成意大利第一流作曲家。當時意大利正處於擺脫奧地利統治的革命浪潮之中,他以自己的歌劇作品《倫巴底人》(1848)、《厄爾南尼》(1844)、《阿爾濟拉》(1846)、《列尼亞諾戰役》(1849)以及革命歌曲等鼓舞人民起來鬥爭,因之獲得"意大利革命的音樂大師"之稱。共寫了28部歌劇,7首合唱作品。

主要代表作品有歌劇:《納布科》、《弄臣》、《茶花女》、《游吟詩人》、《奧賽羅》、《阿伊達》、《西西里晚禱》、《法爾斯塔夫》、《假面舞會》、《唐·卡洛斯》;聲樂曲:《安魂曲》、《四首宗教歌曲》。[1]

人物簡介

居塞比·威爾第(Giuseppe Fortunino F.Verdi,1813-1901)意大利偉大的歌劇作曲家。威爾第使意大利歌劇放射了新的光芒,他是一個個性顯著的人物,是應該被提供給新的一代視為模範的人物之一。

曾投考米蘭音樂院未被錄取,後隨拉維尼亞學習音樂。1842年因歌劇《那布科》的成功,一躍而成意大利第一流作曲家。當時意大利正處於擺脫奧地利統治的革命浪潮之中,他以自己的歌劇作品《倫巴底人》《厄爾南尼》《阿爾濟拉》《列尼亞諾戰役》等以及革命歌曲等鼓舞人民起來鬥爭,有"意大利革命的音樂大師"之稱。

他的初期作品是以民族的色彩寫成的。在意大利風味的熱情的旋律之外,他後來又加上了從巴黎學來的國際口音,他的成功也隨着擴大起來。五十年代是他創作的高峰時期,寫了《弄臣》《游吟詩人》《茶花女》《假面舞會》等七部歌劇,奠定了歌劇大師的地位。《弄臣》(Rigoletto,1851)《游吟詩人》(Trovatore,1853)和《茶花女》(La Traviata,1853)至今仍是世界各地歌劇院經常上演的作品。他的歌劇里包含着極其美麗的東西,如《茶花女》中的薇奧列塔這個人物和她的死,又如《弄臣》中的四重唱等。

威爾第的偉大,在於他晚年接受了瓦格納的影響,雖然不是模仿他,但卻提高了他自己的歌劇理想。結果他寫出了《阿依達》(Aida)(應埃及總督之請,為蘇伊士運河通航典禮於1870年創作的四幕七場歌劇《阿依達》),這是一部純粹的意大利式的作品。後來他又根據莎士比亞的劇本創作了《奧瑟羅》(Othello),不太豐富,不太漂亮,但仍充滿了詩意的筆法。而《法爾斯塔夫》則是現代喜歌劇中的一部模範作品。

創作生涯

第一時期

第一時期40年代前後。這一時期是威爾第的成名期。威爾第在米蘭開始了歌劇創作活動,參與了意大利人威爾第雕塑民反抗法、奧占領的愛國運動,創作了包括愛國英雄歌劇及愛國歌曲在內的一生中一半以上的歌劇。1839年初,威爾第夫婦移居米蘭。同年11月,他的第一部歌劇《奧貝托》在斯卡拉歌劇院上演,觀眾和輿論給予了很高的評價。《奧貝托》雖然算不上是一部傑作,但在威爾第的創作生涯中有着重要的影響。《奧貝托》打開了威爾第闖進意大利歌劇界的大門。此後他與斯卡拉歌劇院經理莫雷利簽訂了創作合同。斯卡拉歌劇院領導梅雷利邀請他寫的三部歌劇1840年,其中第一部《王國的一天》一敗塗地,又值他妻子和兩個孩子相繼病亡,曾經一度情緒低落。梅雷利又勸說他,給他看《納布科》的台本,劇中的愛國主義熱忱打動了威爾第的心。1842年3月9日,威爾第創作的以反映意大利民族主義情緒為主題的歌劇《納布科》,在首演後大獲成功,其中希伯來人合唱《飛吧思想,插上金色翅膀》令人熱血沸騰,是威爾第藝術生涯中的第一塊里程碑。並在威爾第逝世後的葬禮上被成千上萬的人們吟唱。《納布科》的成功,把威爾第引上了意大利歌劇之王的寶座。

第二時期

第二時期50年代。五十年代是他創作的高峰時期,寫了《弄臣》(1851)《游吟詩人》(1853)《茶花女》(1853)《假面舞會》(1859)等七部歌劇,奠定了歌劇大師的地位。1871~1872年應埃及總督之請,為蘇伊士運河通航典禮創作了《阿伊達》。晚年又根據莎士比亞的劇本創作了《奧賽羅》(1887)及《法爾斯塔夫》(1893)。1901年逝世於米蘭。一生創作了二十六部歌劇,善用意大利民間音調,管弦樂的效果也很豐富,尤其能繪聲繪色地刻劃劇中人的欲望、性格、內心世界,因之具有強烈的感人力量,使他成為世界上最受歡迎的歌劇作曲家之一。這一時期,威爾第的創作活動進入了高峰期。他的《弄臣》、《游吟武士》、《茶花女》成為歌劇史上的偉大里程碑。1851年初,威爾第以40天的速度完成了《弄臣》的全部音樂。1852年3月31日,《弄臣》在威尼斯首演。為了在首演中給觀眾一個驚喜,威爾第直到演出的前一天,才把那首著名的歌曲《女人善變》的樂譜交給演員。果然,首演一再被觀眾的歡呼聲和掌聲打斷。《弄臣》和《女人善變》不脛而走,傳遍了意大利各地。1853年2月19日,威爾第又一部浪漫主義傑作《游吟武士》在羅馬首演。它所取得的成果和《弄臣》相似。在結束了《游吟武土》的創作後,威爾第立即着手《茶花女》的創作。這部作品僅花費了威爾第一個月的時間。但當《茶花女》於1853年3月6日在威尼斯首演時,由於演員選擇不當,觀眾並未認可。直到一年以後重新演出時,才大獲成功,並很快風靡全歐。這三部優秀作品的問世,使威爾第在歌劇界的成就和聲望迅速超過唐尼采蒂和貝里尼,甚至連羅西尼都屈居其後。威爾第從此成為意大利最偉大的歌劇作曲家。1853年10月,他來到巴黎,與巴黎大歌劇院簽訂了合同,開始構思《西西里的晚禱》。這部歌劇在1855年6月巴黎國際博覽會開幕時首演,儘管一連演了50多場,但對它的評價褒貶不一。以後,威爾第又創作了《阿洛爾德》(1857)、《西蒙·波卡涅拉》(1857)。1859年2月18日,威爾第的又一部傑作《假面舞會》在羅馬上演,再次獲得巨大成功。

第三時期

第三時期60年代至威爾第去世。這一時期,威爾第老驥伏櫪,創作了精品之作《阿依達》,並以驚人的精力創作了他最偉大的抒情悲劇《奧賽羅》和最偉大的喜歌劇《福斯塔夫》。威爾第在1867年為巴黎大歌劇院創作的《唐·卡洛斯》上演後反映平平。1868年6月,威爾第拜訪了他心儀已久的83歲的老作家曼佐尼。1870年,聲望卓著的威爾第當選為意大利眾議院議員,但他寧願呆在自己的莊園裡享清福,很少去羅馬參加他不感興趣的政治活動。在這前後的一段時間裡,他過着離群索居的生活。此間,威爾第還創作了《梅菲斯特費勒斯》,修改了他以前創作的《命運之力》。1871年12月,威爾第創作的以古埃及傳說為背景的歌劇《阿依達》在開羅首演。兩個月後,《阿依達》在威尼斯上演,由施托爾茨擔綱。這部卓越的歌劇,再一次掀起了對威爾第的狂熱。觀眾的情緒極其亢奮,年愈60歲的威爾第出台謝幕竟達40次。1873年5月,曼佐尼病逝。威爾第在家中專心致志地為死者創作了一部《安魂曲》。在曼佐尼逝世一周年之際,《安魂曲》在聖馬爾科大教堂演奏,威爾第親自指揮。這部傑作是威爾第除歌劇之外惟一一部享有盛譽的作品。此後的13年中,垂暮之年的威爾第除了對《西蒙·波卡涅拉》和《唐·卡洛斯》作了修改外,沒有創作新的作品。然而,威爾第的音樂生命並沒有就此結束。古稀之年的威爾第用了幾年時間,構思創作了《奧賽羅》,為此他傾注了全部的精力。1887年2月5日,《奧賽羅》在斯卡拉歌劇院首演。正如人們所預期的那樣,首演的場面激動人心,一些國家的政要、文化名流和觀眾一起,如痴如醉地沉浸在劇情中,歡呼聲、掌聲震耳欲聾。74歲的威爾第和主要演員的謝幕花費了15分鐘。散場後,歡騰的人群抬着大師回到住所。威爾第幾次到陽台上與人們揮手告別,直到扮演奧賽羅的演員塔馬尼奧高聲清唱了一曲《歡騰吧》之後,熱情的觀眾才陸續散去。在以後的幾年,這位高齡的老人又完成了一部傑作——《福斯塔夫》。這既是威爾第最後一部喜歌劇,也是他漫長而輝煌的創作生涯中的最後一部作品。1893年2月9日,《福斯塔夫》的首演獲得了與《奧賽羅》相同的成功。

著名作品

歌劇:《納布科》《弄臣》《茶花女》《游吟詩人》《奧賽羅》《阿伊達》《西西里晚禱》《法爾斯塔夫》《假面舞會》《唐·卡洛斯》

聲樂曲:《安魂曲》《四首宗教歌曲》

威爾第作為舉世不過二三位最偉大的歌劇作曲家之一的地位是無可非議的。他與瓦格納一樣一生投入歌劇創作和改革的事業,作出了與瓦格納不相上下的、但又各具特色的巨大貢獻。在19世紀50年代,他成功地創作了《弄臣》、《游吟詩人》、《茶花女》等歌劇,把意大利歌劇從神話傳說轉向了現實世界。他創作的歌劇,音樂技巧嫻熟,刻畫內在人物性格細緻入微,豐富並保持了意大利歌劇在音樂表演上的優勢,以及歌劇音樂中傳統的分曲體結構,還注重發揮樂隊的作用、聲樂的寫作和器樂的平衡。

19世紀20年代,威爾第再次對歌劇進行改革,創作了《阿伊達》、《法爾斯塔夫》、《奧賽羅》等歌劇,加強了音樂與戲劇發展的緊密聯繫,有意識改變傳統的將宣敘調與詠嘆調完全割裂的寫法,突出和增強重唱、合唱與樂隊在刻畫形象上的作用。他沒有完全按照瓦格納那樣走向「無終止旋律」和「不間斷結構」,因此他的音樂在世界各國歌劇舞台上經久不衰,令人神往,至今仍然保持其不朽的藝術魅力。

茶花女

《茶花女》劇照[http://p0.so.qhimgs1.com/bdr/_240_/t0183bf2795f4509a10.jpg原图链接

威爾第:《茶花女》(全曲)

科特魯芭斯、多明戈等演唱

卡洛斯·克萊伯指揮巴伐利亞國家歌劇院樂團

作品簡介:三幕歌劇《茶花女》作於1853年。由皮亞韋根據小仲馬的戲劇《茶花女》撰腳本。其劇情描述巴黎名妓薇奧萊塔被青年阿芒的愛情所感動,甘願離開巴黎社交生活,與阿芒去鄉間同居,靠變賣首飾過純潔的生活。但阿芒父親堅決反對兒子與微奧萊塔的結合,在他的請求下,薇奧萊塔為顧全阿芒的家庭聲譽,決定犧牲自己的幸福,返回巴黎。阿芒誤以為薇奧萊塔變了心,在巴黎狂賭后,將贏得的金錢擲向薇奧萊塔,當眾辱罵她。薇奧萊塔受精神打擊,一病不起,卻為信守諾言,不向阿芒澄清真相。阿芒父親終於被薇奧萊塔所感動,向阿芒說明真情。阿芒趕到薇奧萊塔身邊,她已奄奄一息,終於在阿芒懷中安靜地停止了呼吸。這是克萊伯指揮的著名唱片之一,其間強烈的感情表達,令人心曠神怡的演唱與演奏,使人如醉如痴。這套CD,被日本《唱片藝術》評為最佳名片。另外,日本《唱片藝術》還評卡拉斯唱薇奧萊塔,Ghione指揮SanCarlos米蘭斯卡拉歌劇院樂團的演錄片為最佳名片。

阿伊達

《阿伊達》海[http://www.dahe.cn/xwzx/zt/hnzt/09xnyyh/jqjs/W020081228612465006713.jpg 原图链接

威爾第《阿伊達》(全曲)

弗蕾尼、巴爾查、卡雷拉斯等演唱

卡拉揚指揮維也納愛樂樂團

作品簡介:四幕歌劇《阿伊達》作於1870年。腳本作者是吉斯蘭佐尼。根據法國的埃及學家奧古斯特·馬里埃特·貝伊提供的情節寫成。劇情描述埃塞俄比亞公主阿伊達與父王阿莫納斯羅同被埃及軍隊俘獲。埃及青年統帥拉達美斯愛慕阿伊達。阿莫納斯羅指使阿伊達趁機刺探軍事情報。拉達美斯故意於無意中泄密。埃及公主安涅麗絲因愛拉達美斯受冷遇,告發了泄密事件,於是拉達美斯被以叛國罪判以活埋,阿伊達至地牢,與拉達美斯同死。卡拉揚詮釋的這部歌劇,節奏精確、線條鮮明,充滿強烈的戲劇性和氣勢,被《企鵝唱片指南》評為三星帶花名片,也被日本《唱片藝術》評為最佳名片。

弄臣

威爾第《弄臣》(全曲) 《弄臣》劇照[http://p0.so.qhimgs1.com/bdr/_240_/t01bbb6721b8949df6a.jpg 原图链接

科特魯芭斯、多明戈、卡普齊利等演唱

朱利尼指揮維也納愛樂樂團

作品簡介:三幕歌劇《弄臣》作於1856-1857年。由皮阿維根據法國作家雨果的劇本《國王取樂》撰腳本。劇情為:16世紀時,意大利的曼圖阿城有位年輕的公爵縱情於女色,公爵喜愛的駝背丑角(即弄臣)里哥萊托為他出謀劃策,專門讓他勾引大臣們的妻女。大臣們因此對里哥萊托恨之入骨,共謀對他實行報復。里哥萊托有女兒吉爾達,大臣們認為她是里哥萊托情婦,設法將她劫持入宮,交給公爵。里哥萊托發現公爵占有了自己女兒,氣憤至極,雇了一名刺客謀刺公爵。不料公爵又與刺客之妹瑪黛琳娜產生感情,吉爾達見狀痛不欲生。瑪黛琳娜懇求哥哥不要殺公爵,哥哥答應以晚上第一個來敲門者代替。吉爾達聽到刺客兄妹的說話,決心以死而救公爵生命。她女扮男裝,晚上敲門,被刺客殺死後裝入袋內,運交給里哥萊托,得到賞金。里哥萊托以為公爵已死,打開袋,發現死者卻是自己女兒,瘋狂地悲痛欲絕。這套唱片,朱利尼的詮釋結構嚴謹、華麗,又極富戲劇性,幾位歌星的演唱也相當不錯,被日本《唱片藝術》評為最佳名片。另外,日本《唱片藝術》還評卡拉斯演唱、賽拉芬指揮米蘭斯卡拉歌劇院的演錄版為最佳名片。

唐 卡洛斯

威爾第《唐·卡洛斯》(全曲) 《唐·卡洛斯》劇照[http://p0.so.qhmsg.com/bdr/_240_/t019d5c58edaf3de6b5.jpg原图链接 多明戈等演唱

阿巴多指揮米蘭斯卡拉歌劇院樂團、合唱團

作品簡介:五幕歌劇《唐·卡洛斯》作於1866年。原腳本是法文,由梅里和迪·羅科爾根據德國作家席勒的同名劇作編寫,1867年在巴黎首演。1882-1883年,威爾第曾對此作進行修改,刪去第一幕(「楓丹白露」場景),成為四幕修改本。劇情為:西班牙國王菲利浦二世的兒子唐·卡洛斯與法蘭西瓦洛伊斯公國的伊麗莎白公主相愛。但由於國家之間政治性的聯姻,伊麗莎白卻被迫與菲利浦二世結婚。為醫治心靈創傷,唐·卡洛斯來到祖父卡洛斯五世度過最後時光的修道院,在那裡遇到了友人羅德里戈。唐·卡洛斯為忘卻自己的苦惱,要求出征佛蘭德。唐·卡洛斯與伊麗莎白的愛戀被艾波莉公主發現,公主打算要告發,被羅德里戈制止。菲利浦二世發現伊麗莎白的寶石箱中收藏有唐·卡洛斯的肖像,大怒,但因為羅德里戈與艾波莉公主的保護,菲利浦二世饒恕了唐·卡洛斯。但結尾,唐·卡洛斯與伊麗莎白告別,又恰被菲利浦二世發現,他泛起嫉妒之心,又令把唐·卡洛斯捆綁起來。劇終,唐·卡洛斯五世墓地走出扮成唐·卡洛斯五世形象的僧侶,他帶領失去知覺一般的唐·卡洛斯走向修道院的深處。這套阿巴多指揮的唱片(3張),被評為「歌劇最佳收藏」。卡雷拉斯、弗蕾尼等演唱,卡拉揚指揮柏林德國歌劇院合唱團和柏林愛樂樂團的版本可供候選。

假面舞會

威爾第《假面舞會》(全曲) 《假面舞會》劇照[http://p0.so.qhimgs1.com/bdr/_240_/t0146e8dafaa8ad96f4.jpg原图链接

多明戈、阿洛約等演唱

穆蒂指揮英國新愛樂樂團

作品簡介:三幕歌劇《假面舞會》作於1857-1858年。由索馬根據斯克里布為奧柏的《古斯塔夫三世》(或稱《假面舞會》)所撰腳本改編。內容取自18世紀末,瑞典古斯塔夫三世遭暗殺的真實事件。劇情為:波士頓州府內有一夥反叛者企圖暗殺馬薩諸塞州總督里卡爾多。里卡爾多熱戀着他的秘書雷納托的妻子阿梅利亞。一天深夜,里卡爾多與阿梅利亞在郊外約會,突然雷納托前來報警,說暗殺者將至。阿梅利亞以面紗掩面,里卡爾多迅速逃離。暗殺者趕來,發現里卡爾多逃跑,憤怒地扯下阿梅利亞的面紗。雷納托發現是自己妻子,大怒,加入暗殺行列,立誓報仇。一天,里卡爾多舉行假面舞會,雷納托化裝在舞會上刺死了里卡爾多,里卡爾多臨終前向大家說明,阿梅利亞是清白的。穆蒂的這個版本,幾位主角的陣容並不強大,但穆蒂的指揮富於激情,且戲劇效果強烈,被日本《唱片藝術》評為最佳名片。另外,阿巴多指揮斯卡拉歌劇院樂團、合唱團的演錄版也很不錯,值得推薦(由多明戈、奧布拉佐娃等演唱)。

生平年表

1813年出生於靠布塞托的隆孔雷,父親是旅館老闆。激起威爾第早年音樂雄心的是一位布賽托商人巴霍 . 茲,他不僅提供給威爾第全城最佳的音樂教育,而且當威爾第七歲時還出資送他到米蘭音樂學院學習。

1832 年想進米蘭音樂院卻被拒絕入學,於是隨史卡拉歌劇院的樂師拉威那學習對位法。

1836 年與巴霍·茲女兒結婚,婚後兩個小孩不幸早夭,妻子也在 1840 年去世,這給年輕的威爾第相當大的打擊。

1842 年於米蘭史卡拉歌劇院上演的《納布果》為威爾第贏得了空前的勝利 。緊接着《納布果》後,威爾第不斷地創作,1847 年的《馬克白》是他創作風格的轉換點,音樂真正觸動到他心理的深層表現。接下來便是一連串的勝利,尤其是他創作生涯的三大歌劇 :《弄臣》、《唱遊詩人》與《茶花女》,讓他成為意大利歌劇界的霸主。

1871 年完成《阿伊達》之後,除了一首《安魂曲》外威爾第整整十五年未再譜寫歌劇。

1875 年被提名為參議員。

1887 年在劇作家波義多的鼓勵與合作下完成了《奧塞羅》。

1893 年,80 歲高齡的威爾第推出最後一部歌劇作品 :喜歌劇《法斯塔夫》。

1896 年開始為年老的音樂家們建屋,照應他們的晚年。

1897 年第二任妻子過世。

1901 年 1 月 27 日於米蘭去世,享年87歲。意大利政府為他舉行了民族英雄葬禮,予以國葬悼念他生前的功績。

人物成就

《茶花女》,《弄臣》,《阿依達》,《奧塞羅》等是其代表作,他把意大利歌劇推向了一個新的歷史高峰,為世界歌劇藝術作出了傑出的貢獻。

奧賽羅

達到威爾第一生創作的高峰,成為真正的音樂喜劇。《奧賽羅》是繼《阿依達》所作的結構突破, 而且充分發揮管弦樂隊在歌劇中的作用,沒有通常的曲線直接開始於風暴場景的合唱,樂隊與之配合將大自然的狂暴力量展示的淋漓盡致,並導引出奧賽羅出場即簡潔又富於有英雄氣概。

其他作品

Oberto Conte di San Bonifacio 波尼法西奧伯爵奧貝托 (1839 Teatro alla Scala , Milan )Un Giorno di Regno 王國的一天 ( 1840 Teatro alla Scala , Milan ) ( Il Finto Stanislao )

Nabucodonosor 納布科( 又稱《尼布甲》) ( 1842 Teatro alla Scala , Milan ) ( Nabucco )

I Lombardi alla Prima Crociata 倫巴第人在第一次十字軍中 ( 1843 Teatro alla Scala , Milan )

Ernani 埃爾納尼( 1844 Teatro la Fenice , Venice )

I Due Foscari 兩個福斯卡羅( 1844 Teatro Argentina , Rome )

Giovanna d'Arco 聖女貞德( 1845 Teatro alla Scala , Milan )

Alzira 阿爾齊拉 ( 1845 Teatro San Carlo , Naples 那不勒斯)

Attila 阿蒂拉 ( 1846 Teatro la Fenice , Venice )

Macbeth 麥克白 ( 1847 Teatro della Pergola , Florence 佛羅倫薩)

I Masnadieri 強盜 ( 1847 Her Majesty's Theatre , London )

Jelusalem 耶路撒冷 [《倫巴第人在第一次十字軍中》的修訂 ] ( 26.11.1847 Academie Royale de Musique , Paris )

Il Corsaro 海俠 ( 1848 Teatro Grande , Trieste 的里雅斯特)

La Battaglia di Legnano 萊尼亞諾戰役( 1849 Teatro Argentina , Rome )

Luisa Miller 路易莎‧米勒 ( 1849 Teatro San Carlo , Naples 那不勒斯 )

Stiffelio 斯蒂費利奧 ( 1850 Teatro Grande , Trieste 的里雅斯特 )

Rigoletto 弄臣 ( 1850 Teatro la Fenice , Venice )

Il Trovatore 唱遊詩人 ( 1853 Teatro Apollo , Rome )

La Traviata 茶花女 ( 1853 Teatro la Fenice , Venice )

Les Vepres Siciliennes 西西里晚禱( 1855 Academie Imperiale de Musique , Paris )

Giovanna de Guzman ( I vespri siciliani ) [《西西里晚禱》的修訂版 ] ( 1855 Teatro Regio , Parma )

Simon Boccanegra 西蒙‧波卡涅拉 ( 1857 Teatro la Fenice , Venice )

Aroldo [ rev of Stiffelio 斯蒂費利奧 ] (1857 Teatro Nuovo , Rimini 里米尼 )

Un Ballo in maschera 假面舞會 ( 1859 Teatro Apollo , Rome )

La Forza del destino 命運之力( 1862 Bolshoi Theatre , St . Petersburg 聖彼得堡)

Macbeth 麥克白 [ 修訂版 ] ( 1865 Theatre Lyrique , Paris )

Don Carlos 唐卡洛斯 ( 1855 Academie Imperiale de Musique , Paris )

La Forza del destino 命運之力 [ 修訂版 ] (27.2.1869 Teatro alla Scala , Milan )

Aida 阿依達 ( 1871 Opera House , Cairo 開羅 )

Don Carlo 唐卡洛 [ 修訂版 ( 1872 , Naples )

Simon Boccanegra 西蒙‧波卡涅拉 [ 修訂版 ] ( 1881 Teatro alla Scala , Milan )

La Force du destino 命運之力 [ 修訂版 ] ( 1883 , Antwerp )

Don Carlo 唐卡洛 [ 第二次修訂版 ] ( 1884 Teatro alla Scala , Milan )

Don Carlo 唐卡洛 [ 第三次修訂版 ] ( 1886 , Modena )


Otello 奧塞羅 ( 1887 Teatro alla Scala , Milan )

Falstaff 法斯塔夫( 1893 Teatro alla Scala , Milan ) 浪漫主義音樂代表人物

早期代表 路德維希·凡·貝多芬 路易吉·凱魯比尼 卡爾·馬利亞·馮·韋伯 尼科羅·帕格尼尼
早期代表 焦阿基諾·安東尼奧·羅西尼 貝利尼 葛塔諾·多尼采蒂 弗朗茨·舒伯特
前期代表 門德爾松 弗里德里克·肖邦 舒曼 弗朗茨·李斯特
前期代表 居塞比·威爾第 理查德·瓦格納 奧芬·巴赫 約翰內斯·勃拉姆斯
中期代表 約翰·施特勞斯 安東·布魯克納 塞扎爾·弗蘭克 夏爾·古諾
中期代表 喬治·比才 夏爾·卡米爾·聖-桑
民族樂派代表 米哈伊爾·伊萬諾維奇·格林卡 強力集團 彼得·伊里奇·柴可夫斯基 貝德里赫·斯美塔那
民族樂派代表 安東寧·德沃夏克 讓·西貝柳斯 伊薩克·阿爾貝尼茲


後浪漫主義代表 福萊 古斯塔夫·馬勒 理查德·施特勞斯 拉赫瑪尼諾夫
後浪漫主義代表 愛德華·埃爾加 亞歷山大·康斯坦丁諾維奇·格拉祖諾夫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