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餐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野餐是一種戶外休閒活動。最初的野餐開始於18世紀的歐洲,當時還是一種比較正式的皇家社交活動,進行野餐時需要有寬敞的庭院,式樣考究的桌椅,同時必須有服務生伺候上菜。在今天,野餐作為一種健康、自然的生活方式,在國外發達國家較為普遍,近年來在國內也日漸普及。尤其是在春暖花開的陽春三月,只要輕輕鬆鬆帶上一個多功能野餐包,無限樂趣盡由此展開。或攜友結伴、或舉家出行,走進郊野海濱、鄉村麥田、林間湖畔、公園山谷。野餐所帶來的,不僅僅是找個自然環境大吃一頓這麼簡單,它還是一個與家人、朋友交流感情的機會。[1]
基本解釋
通常集團成員自帶食物並在露天聚餐的遠足或出遊或在開闊地上鋪一塊布,布上擺上食物。就是野餐。
- 唐戴叔倫《桂陽北嶺偶過野人所居聊書即事呈王永州邕李道州圻》詩:「內戶均皮席,枯瓢沃野餐。」
- 帶了食物到野外去吃。鄭振鐸《雜記·塔山公園》:「亭是很小的,四周的空地也不大,卻放了四組的水門汀建造的椅桌,每組二椅一桌,以備遊人野餐之用。」
- 指帶到野外去吃的食物。陳毅《昆明游西山》詩:「人成羣,入林中,擺野餐。」[2]
野餐準備
裝備:帶上精美時尚的野餐包和野營座墊,精心準備一些小點。野餐包完美的包身和內里打造出的食品倉,讓一切食物在取出那刻都將如初做般新鮮。置身清新美妙的自然環境中,享受休閒健康的「野餐生活新體驗」。
食物:儘可能簡單多樣。為了避免加熱的繁瑣,宜以冷餐為主。例如三明治、壽司、沙拉、火腿、薰魚、鹹水鴨、茶葉蛋、滷汁豆腐乾,自製泡菜等,都是既便於攜帶又美味的野餐食品。當然,如果主題是燒烤,則以肉、魚類為主。野餐包6-8小時的保溫食品倉保證食物的新鮮。帶上一瓶口味純正的葡萄酒,鋪上野餐地毯,邀朋友們喝上一杯,一定會有意想不到的好效果。
容器:如果野餐的食品帶很多的話,最好帶上便攜環保的野餐籃,其可摺疊的設計,收納自如,放置食物更為方便。如果是沙灘野餐帶上保溫箱方便實用,可以直接盛水,密封式的構造還可以防沙粒入侵,注塑成型的冰桶還可以當凳子坐,個性十足。野餐包裡面配置的亞克力高腳杯不易碎又別有情調,是戶外野餐暢飲的首選容器。
注意事項:野外用火要注意安全,餐畢應將垃圾收拾好帶回處理。有些地區嚴禁野外用火,去之前應當打聽好,或者觀察野餐地點附近是否有禁止明火的告示牌。
最簡單最輕便的無火野餐方式,只要帶上野餐包就行。
最新鮮的野餐方式,更適合春季。
TIPS:
- 挖野菜可以不用工具,也可以帶上小鏟。
- 如果單吃野菜,口味未免單調,所以,採下來的野菜最好和其他的東西搭配起來吃。野菜多有澀味,一般可以用鹽或醋去除澀味。
- 如果你不能確認是哪種野菜時,千萬不要採食。
一鍋涮
一鍋煮上很多東西,其實是一種既簡單又複雜的工作,簡單是因為煮的時候不需要特別的技巧,也不像燒烤那樣煙霧繚繞;說它複雜,是因為這不像在家,只要一開,火就來了,需要做的準備工作是很多的。
TIPS:
- 野外搭灶的方法:最簡單的爐灶,是用三點支撐鍋子。但是這種方法調節火的強弱時很不方便,建造爐灶要考慮到這點。
- 烹飪不可缺少水,最好臨時廚房靠近水源。但不要將烹飪後的廢水倒入河中。應倒入土中,水經過土中沙石過濾變清,再流入河中,才不會污染水質。距火爐中心1.5公尺周圍內,不要放置易燃物,尤其在乾燥的天氣,火花分散,易造成災害。
- 起火:剛開始並不能很順利燃燒,可先用干樹枝放在底部,點燃後,再添細樹枝,火勢漸旺,才添較大的樹枝。如果燃燒材料不易得,可將報紙做成紙球,也是很好的燃料。
出行小貼士
- 天氣諮詢野餐前進行天氣諮詢是必要的,做好防雨防曬準備,儘量選擇晴天出遊。
- 邀請人員快樂多些人來分享就是多倍的快樂,不過為保證出遊質量,人數一般控制在10人以內比較好。
- 準備清單一份明晰的清單可以讓你有條不紊的享受美好而閒暇的野餐。
- 飲食衛生為防止食物變質,野餐前,請按照清單將食品一一裝進食品倉,注意將易潑濺、易污濁食物封密好。野餐進行時,鋪上舒適的野營座墊,將食品和飲料根據您所需,分裝進野餐包的杯盤內,防止蟲蟻叮爬。
- 野餐地點風景秀麗的郊外、海邊、公園是野餐的美好選擇。
- 安全保障自駕游野餐者,駕駛員少攝入酒精飲料;不要隨便採食野菜、蘑菇、野果佐餐,以防食物中毒。一旦發生意外,要果斷處理,切莫相互埋怨,耽誤了救護時間。
- 環境保護在野餐過程中請不要隨意丟棄食物殘渣和垃圾,野餐包附送的環保摺疊袋,讓您擁有快樂的同時,不留下一片垃圾。地球是我們珍愛的家園,如畫的風景需要我們呵護,環境保護,我們共同努力[3]
野餐之約
戶外休閒,勿忘環境保護。
提倡可復用產品,杜絕一次性用品。
生態原貌請保持,野生動物不驚擾,花草樹木要愛護。
野外用火保安全,自然水源勿破壞,除非呼救勿喧譁。
自然垃圾要掩埋,加工垃圾都帶走。
只留下淺淺腳印,只帶走美好回憶。
在野餐過程中請不要隨意丟棄食物殘渣和垃圾、野餐包附送的環保摺疊袋,環境保護,讓我們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