鑽地風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鑽地風 |
鑽地風,中藥名。為虎耳草科植物鑽地風Schizophragmaintegrifolium(Franch.)Oliv.的根及莖藤。分布於西南及陝西、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灣、湖北、湖南、廣東、廣西等地。具有舒筋活絡,祛風活血之功效。常用於風濕痹痛,四肢關節酸痛。[1]
中文學名 | 鑽地風 | 科 | 虎耳草科 |
別稱 | 追地楓、桐葉藤、全葉鑽地風、利筋藤 | 屬 | 鑽地風屬 |
界 | 植物界 | 種 | 鑽地風 |
門 | 被子植物門 | 採收時間 | 全年均可 |
綱 | 雙子葉植物綱 | 毒性 | 小毒 |
目 | 薔薇目 | 貯藏 | 置乾燥處,防灰塵 |
性味
味淡,性涼。
歸經
歸脾經。
功效
舒筋活絡,祛風活血。[2]
主治
風濕痹痛,四肢關節酸痛。[3]
形態特徵
落葉木質藤本,以氣根攀援,長至4m以上。葉對生;葉柄長達8cm;葉片卵圓形至闊卵圓形,長8-15cm,寬5-10cm,先端漸尖,基部楔形或圓形至心形,全緣或上半部疏生小齒,質厚,下面葉脈有細毛或近無毛;傘房式聚傘花序頂生;花二型;周邊為不育花,僅具1片大型葉狀萼片,狹卵形至橢圓狀披針形,長約4-6cm,寬約3cm,先端短尖,乳白色,老時棕色,萼片柄細弱,長2-4cm;能育花小,萼片4-5;花瓣4-5,白色;雄蕊10;花柱1。蒴果陀螺狀,長約6mm,有10肋。種子多數,線形,長2-3mm,淺褐色。花期6-7月,果期10-11月。
相關配伍
治風濕筋骨痛:鑽地風根15g,馬蘭根30g,川牛膝9g,枇杷根30g,三白草根15g,豬瘦肉90g。加甜酒煮服。(《全國中草藥匯編》)
相關論述
藥理作用
視頻
注釋
- ↑ 「絲蟲病」:絲蟲病是指絲蟲寄生在淋巴組織、皮下組織或漿膜腔所致的寄生蟲病。我國只有班克魯夫絲蟲(班氏)和馬來布魯絲蟲(馬來絲蟲)。本病由吸血昆蟲傳播。絲蟲病的症狀體徵因絲蟲寄生部位不同而異。早期主要表現為淋巴管炎和淋巴結炎,晚期則出現淋巴管阻塞所引起的一系列症狀和體徵。診斷主要靠在血液或皮膚組織內檢出微絲蚴。預防方法為消滅傳染媒介,加強個人防護,治療患者及感染者,全民服藥以消滅傳染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