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渡宮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關渡宮擁有三百多年歷史,主祀天上聖母媽祖,是北台灣地區最早的媽祖廟,而除了參拜天上聖母媽祖與諸神明外,來到這裡還可以觀賞許多珍貴的古蹟文物以及豐富的宮廟建築藝術。由於位居大屯、觀音二山的餘脈相交,臨淡水河與基隆河的滙流,風光景緻一覽無遺,每當落日餘暉,宏偉壯闊的景觀,更是令人驚嘆。[1]
目录
主祠諸神
天上聖母 觀音佛祖 文昌帝君 玉皇上帝 三官大帝 東華帝君 瑤池金母 藥師佛祖 千手千眼觀音 地藏王菩薩 天官與財神 福德正神 延平郡王三將軍
簡介
關渡宮約在西元1661年創立,主祀媽祖,是臺灣北部最古老的媽祖廟,原稱靈山廟,位在靈山山頂。相傳西元1895年,廟口的三棵老榕樹,竟然在同一個晚上枯死,居民認為可能是媽祖在向他們警告會有災難。果然不久,日軍佔領關渡,到處燒殺,居民卻因為早有預防,所以能逃過災難。關渡宮年代久遠,殿口的龍柱、石獅、壁雕等,都非常精巧,尤其是門神,用浮雕表現,和一般的彩繪方式有很不同的韻昧。進入殿內,殿頂的藻井、斗拱、樑椽都有很豐富的雕塑、彩繪,非常美麗。而擁有許多傳說的媽祖神像,安坐在正龕上,神態慈祥,和她的部將千里眼、順風耳的造形,形成了很強烈的對比。
關渡宮右邊是一個約80公尺長的古佛洞。入口處有鎮洞寶臼,能鎮壓一切邪惡。進入洞內,兩旁有28天王像,莊嚴肅穆。走到後頭,有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她的千手千眼代表的是普渡眾生的意思。繞過神像後面,就是古佛洞的出口,可以欣賞河口風光。沿山坡闢建的後山公園,亭台樓閣林立,遠眺淡水河、觀音山視野極佳,而後山公園停車場旁的河畔隄防,更是乘涼、散步、聊天的好去處,紅樹林沼澤近在眼前,偶有水鳥飛過,愜意悠閒。[2]
歷史沿革
「關渡」是由凱達格蘭族語「Kantou」而來,西班牙文獻中則記為「Casidor」;另因發音語系不同,故產生多整別稱,常見有「甘答」、「干豆」、「干荳」、「肩脰」、「墘竇」和「官渡」等,基本上是由平埔族語所音譯而來。直到乾隆25年(1760)續修《臺灣府誌》時,始出現「關渡」;日治時代一度改稱為「江頭」,但是光復後又恢復成「關渡」,並沿用至今。
據《諸羅縣志》所記,關渡宮創於康熙51年(1712),謂:「天妃廟:一在外九莊笨港街。三十九年,居民合建。一在鹹水港街。五十五年,居民合建。一在淡水干豆門。五十一年,通事賴科鳩眾建。」關渡宮是臺南以北歷史僅次於北港朝天宮的媽祖廟,信徒遂有「南有北港媽,北有干豆媽」的諺語流傳。鳩眾建廟的賴科是當時主管北臺灣「大雞籠社」(基隆及北臺灣沿海地區)原住民的通事,他的職權是代表政府向原住民收取餉稅及指揮原住民從事勞役,故得以調度原住民從事關渡宮的創建工程。天妃廟初創落成,《諸羅縣志》記載其熱鬧情形說:「靈山廟:在淡水干豆門,前臨巨港,合峰仔峙、擺接東西二流與海潮匯,波瀾甚壯。康熙五十一年建廟,以祀天妃,落成之日,諸番並集。忽有巨魚數千隨潮而至,如拜禮然。須臾,乘潮復出於海,人皆稱異。」囿於物資有限與社會環境,僅以茅草做為屋頂、因陋就簡地籌建完成。
康熙51年是關渡宮建廟之年,是洋盜鄭盡心在淡水外海窺伺之時,關渡宮位居進出臺北盆地要津,是當地住民信仰重鎮,主管官署諸羅縣更加重視其資訊蒐集功能,積極改善其硬體設施。康熙54年(1715),也就是草創後第三年,即被重新改建成木構瓦頂的新建築。縣令周鍾瑄不僅從嘉義跋涉數百公里,前來臺北為重建的天妃廟題名「靈山」,還將關渡宮後山及臨臺北湖埔地數十甲,授予住持僧綿遠來招佃開墾收租,讓關渡宮得以永續經營下去。[3]
關渡宮祀神說明
關渡宮媽祖殿供奉主神天上聖母媽祖,媽祖的左手邊是觀音殿供奉觀音佛祖,媽祖的右手邊是文昌殿供奉文昌帝君。此外,凌霄寶殿供奉玉皇大帝、三官大帝、東華帝君及瑤池金母;下方的財神洞供奉五路財神、福德正神土地公;左側的古佛洞供奉主神千手觀音、四大金鋼和二十八部眾。周邊還有延平郡王三將軍殿,奉祀延平郡王民族英雄鄭成功及其三位部將;藥師佛殿供奉藥師琉璃佛及十八羅漢,兩側提供信徒安置長生祿位;廣渡寺供奉地藏王菩薩,兩側提供信眾安奉祖先神主牌位。[4]
關渡宮歲時祭儀
臺灣大部分居民的宗教,仍屬敬天法祖的祠廟信仰者,媽祖神誕已經深深融入民俗生活,成為年中行事指標之一。每年農曆正月15日元宵節、3月23日媽祖誕辰,廟宇均會辦燈會、迎媽祖遶境等活動,這些活動與過年、清明掃墓、端午、中秋等節日等量齊觀,屆時家家戶戶均會配合祭典慶祝並宴請親友等,呈現「萬戶牲醪無水旱,四時歌舞走兒童」的太平景象。
關渡宮每年皆會舉辦系列慶典活動,茲列出說明如下:
第一、春節過年期間:供信眾點祿平安燈、光明燈,以及安奉太歲燈。 第二、慶祝觀光(元宵)節:舉辦花燈大展供民眾觀賞。 第三、恭祝天上聖母聖誕佳節,訂定於農曆3月17日起至3月25日止,為期九天,舉行護國祐民禮斗大法會(春斗)。 第四、廣渡寺護靈超渡盂蘭盆法會:每年訂定於農曆7月初一起至初三止,為期三天。 第五、舉辦輪值角頭中元普渡:訂定於農曆7月15日一天。 第六、恭祝天上聖母飛昇佳節:訂定於農曆9月初九起至9月17日止,為期九天,舉行護國祐民禮斗大法會(秋斗)。 第七、應信眾所需,僱有特約專職道士駐宮辦理祭解,除農曆正月初一休息之外,從農曆正月初二開始。[5]
藝術典藏
石雕藝術
關渡宮在清代草創到日治時期,經過幾次的重新整修,當年所雕鑿的大型龍虎石堵、龍柱、石柱、石獅等石雕,仍然流傳至今,而被融入後世重修時的建材使用。一直到1950年代的重建,不僅確立了三川殿與正殿的格局,並於2003年的整修之後,確立目前石雕之位置與風貌。再者,1970年代乃至1980年代,始建古佛洞、財神洞、凌霄寶殿,並於2000年重修財神洞、凌霄寶殿,雕鑿諸多近現代的龍柱、石獅與壁堵。最後,於2008年完成媽祖靈應神蹟石雕牆,長達105公尺,從而造就關渡宮的古今石雕藝術。
整體而言,關渡宮的石雕可謂形式完整、題材豐富、雕刻技法多元。其中,關於石雕的材質部分,但凡鋪設地面的早期壓艙石以及數點散見的泉州白石之外,關渡宮的清代石雕大多使用大屯山系的唭哩岸石與安山岩,直到1945年光復之後,則是多見八里出產的觀音山石。此後,1972年完工的山門石雕,乃是採用印度進口的紅寶石花崗石。至於1990年代之後的石雕,則是多為福建出產的青斗石,尤其是質地勻稱細緻的碼頭青。
木雕藝術
論及關渡宮的木雕藝術,是指依附在傳統大木作建築之上的木作雕刻,而非單尊的神像雕刻作品。因此若要探討木作雕刻之前,必須要事先瞭解傳統大木作建築的特性。傳統建築主要是以木材構件做為構架,一般就稱之為「木作」,所謂的「木作」,又可以分為「大木作」與「小木作」。
有關木作雕刻的構件表現,例如樑木盡頭的「束尾」,檐柱之間短樑下的「員光」,瓜柱與大樑間穩定構件的「獅座」,懸在樑下的短柱以資固定楹木與步通樑的「花籃」或「吊筒」,以及附著在短柱上方做為裝飾的豎材,最後即是大樑與柱體直交之下的「雀替」(托木)等。這些都是大木主結構或棟架之下的輔助性裝飾構件,基本上負擔承載力學的責任較輕,除了協助固定主體結構之外,事實上大多是透過精巧的刻花技藝,來為傳統建築增色不已。進一步而言,最能夠展現木作雕刻師傅的技藝精華之處,也就是集中在「員光」、「雀替」、「束尾」、「豎材」、「獅座」、「花籃」和「吊筒」等處。
剪花藝術
當前關渡宮的寺廟建築規模恢宏,是經過數個年代分批興建而成,而在這些建築的屋頂上,所採用的剪花工法也各有不同,現今所見以剪黏為主,加上少數的堆花與交趾陶作品。整體而言,關渡宮的剪花工藝較偏向近代,1950年代所流行的玻璃剪黏,目前在關渡宮內並不得見。而繼玻璃剪黏之後開始流行的工廠湳燙製品,則出現在媽祖殿、觀音殿、文昌帝君殿、凌霄寶殿、天壇、山門等建築的屋頂上。
當前關渡宮的寺廟建築規模恢宏,是經過數個年代分批興建而成,而在這些建築的屋頂上,所採用的剪花工法也各有不同,現今所見以剪黏為主,加上少數的堆花與交趾陶作品。整體而言,關渡宮的剪花工藝較偏向近代,1950年代所流行的玻璃剪黏,目前在關渡宮內並不得見。而繼玻璃剪黏之後開始流行的工廠湳燙製品,則出現在媽祖殿、觀音殿、文昌帝君殿、凌霄寶殿、天壇、山門等建築的屋頂上。[6]
交通資訊
(交通資訊常有變動,出發前請先向各交通場站確認。)
自行開車
國道1號-臺北交流道下-省道臺2乙線-知行路。
大眾運輸
搭高鐵或臺鐵至臺北站下-轉搭臺北捷運至關渡站下-轉搭臺北市公車紅35、小23至關渡宮站下。[7]
關渡宮附近旅遊景點
*關渡大橋 *關渡漁港 *關渡自行車道 *關渡水岸公園 *關渡自然公園 *社子島島頭公園 *淡水(淡水風景區)[8]
視頻
關渡宮
歷史沿革:台北市關渡宮導覽
財神洞:台北市關渡宮導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