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石柱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石柱

 

 

 

石柱土家族自治縣隸屬重慶市。地處長江上游南岸、重慶東部、三峽庫區腹心,是以古代巴人為主體,與其他民族融合而成的土家族棲息地之一。 東接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利川市,南臨重慶市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縣,西南靠重慶市豐都縣,西北連重慶忠縣,北與重慶市萬州區接壤。總面積3014平方千米。 截至2020年6月,石柱縣下轄3個街道、17個鎮、13個鄉。根據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石柱土家族自治縣常住人口為389001人。 石柱土家族自治縣是國家全域旅遊示範區 、國家園林縣城、國家衛生縣城 、全國農業綜合標準化示範縣 、緊密型縣域醫療衛生共同體建設試點縣、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分縣名單(第一批)、國家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範縣、「四好農村路」示範縣、國家森林康養基地(第一批)、深化農村公路管理養護體制改革試點地區。 2019年4月,重慶市政府批准石柱縣退出貧困縣序列。

2020年,石柱縣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71.05億元,可比價增長2.5%。按產業分,第一產業增加值31.30億元,增長5.0%;第二產業增加值48.63億元,增長2.1%;第三產業增加值91.12億元,增長2.0%。三次產業結構比為18.3:28.4:53.3。民營經濟實現增加值95.02億元,占全縣經濟總量的55.6%。旅遊產業增加值7.63億元。「大康養」經濟占GDP比重達到50.2%。按常住人口計算,人均地區生產總值為44080元。

建制沿革

石柱,古為《禹貢》梁州之域。

西周、春秋時,屬巴國「南極黔涪」領地。

戰國時期,先後分屬楚黔中地、秦黔中郡。

秦至東漢年間,以境內七曜山為界,分屬巴郡、黔中郡和臨江縣(今重慶忠縣)、涪陵縣(今重慶彭水縣)。

三國至十六國成(漢)時期,屬涪陵郡涪陵縣

南北朝宋時,縣地改屬巴郡。齊,屬巴郡臨江縣。梁,屬臨江郡。北周,初屬臨江郡,武帝保定初(561年),屬臨江地分置的南都郡源陽縣,建德四年(575年),屬南都郡源陽縣改名的懷德郡武寧縣(今萬縣武陵鎮)。 隋,屬臨州武寧縣。

唐武德二年(619年),分浦州(今重慶萬州區)之武寧縣西界地置南賓縣,為石柱建縣之始。

五代十國、前蜀後蜀循唐制。

北宋至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循唐制,隸忠州。

南宋建炎三年(1129年),置石砫安撫司,馬定虎受封石砫安撫使,建立局勢機構,節制九溪十八峒。

元初,南賓縣設立為石砫軍民府,後升為石砫軍民宣撫司。元末,明玉珍據蜀,建立夏政權,改為石砫安撫司。

明洪武八年(1375年),置石砫宣撫司,隸重慶衛。十四年(1381年),撤銷南賓縣,改為南賓里。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改隸夔州衛。天啟元年(1621年),石砫宣撫司升石柱宣慰司,隸夔州府(今重慶奉節縣)。

清順治十六年(1659年),石柱宣慰司隸川東道夔州府。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改土歸流,置石砫廳,仍隸夔州府。二十六年(1761年),升為石砫直隸廳,直隸四川省。

民國二年(1913年),改為石砫縣,隸川東道。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改隸四川省第八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改隸四川省第九行政區督察專員公署。1950年,設石砫縣,隸川東行署區涪陵專區。

1952年,隸四川省涪陵專區。1959年,石砫縣改為石柱縣。1984年,石柱縣更名石柱土家族自治縣,隸四川省涪陵地區。1988年,改隸四川省黔江地區。

1997年6月18日,設立重慶直轄市,下轄原重慶市、萬縣市、涪陵市和黔江地區,改隸重慶。

2000年7月,直隸重慶市。

行政區劃

2013年,石柱縣撤銷黃鶴鄉,設立黃鶴鎮

2015年,石柱縣撤銷南賓鎮、下路鎮,設立南賓街道、萬安街道、下路街道。

2016年11月21日,重慶市政府撤銷石柱縣楓木鄉,設立楓木鎮。

2018年,石柱縣下轄3個街道、17個鎮、13個鄉:南賓、萬安、下路3個街道,西沱、黃水、悅崍、臨溪、馬武、沙子、王場、沿溪、龍沙、魚池、三河、大歇、橋頭、萬朝、冷水、黃鶴、楓木,黎場、三星、六塘、三益、王家、河嘴、石家、中益、洗新、龍潭、新樂、金鈴、金竹13個鄉,205個村、37 個社區居民委員會,1191個村民小組、166個社區居民小組。

地理環境

石柱縣地處長江上游南岸、重慶東部、三峽庫區腹心,介於東經107°59'-108°34'、北緯29°39'-30°33'之間。東接湖北省利川市,南臨重慶市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縣,西南靠重慶市豐都縣,西北連重慶忠縣,北與重慶市萬州區接壤。縣境南北長98.30千米,東西寬56.20千米,總面積3014平方千米。

石柱縣地處渝東褶皺地帶,屬巫山大婁山中山區。境內地勢東高西低,呈起伏下降。縣境為多級夷平面與侵蝕溝谷組合的山區地貌,群山連綿,重巒疊嶂,峰壩交錯,溝壑縱橫。地表形態以中、低山為主,兼有山原、丘陵。西北方斗山背斜、東南老廠坪背斜,順北東、南西近似平行縱貫全境,形成「兩山夾一槽」的主要地貌特徵。

按海拔高度分為中山、低山、丘陵3個地貌大區:海拔1000米以上為中山區,面積為1940.4平方公里,約占石柱縣幅員的64.4%;海拔在500米~1000米的為低山區,面積有885.1平方公里,約占石柱縣幅員的29.4%;海拔在500米以下的為丘陵區,面積為187平方公里,約占石柱縣幅員的6.2%。海拔相對高差1815.1米,最高點為黃水鎮大風堡(1934.1米),最低點為西沱鎮陶家壩(119米)。

按類型分為黃水山原區、方斗山背斜中山區、老廠坪背斜中山區、石柱向斜低山區、西沱向斜丘陵區5個地貌單元;單個地貌主要有山、嶺、洞、坪、槽、溝散布石柱縣境內。

石柱縣屬中亞熱帶濕潤季風區,氣候溫和,雨水充沛,四季分明,具有春早、夏長、秋短、冬遲特點。日照少,氣候垂直差異大,災害性天氣頻繁。年平均溫度16.5℃,極端高溫40.2℃,極端低溫-4.7℃。

自然資源

石柱縣土地面積301406.13公頃,其中耕地56389.23公頃,園地5059.36公頃,林地184269.53公頃,草地26274.13公頃,城鎮村及工礦用地9342.47公頃,交通運輸用地3430.76公頃,水域及水利設施用地5927.7公頃,其他土地10712.95公頃。

石柱縣探明的金屬礦有鉛、鋅、鐵、硫鐵礦、銅、砂金、鎘、鍺、銀;非金屬礦有石灰石、石英砂岩、白雲石岩、磷、含鉀頁岩、螢石、重晶石、鹽滷水、陶瓷粘土、高嶺土、泥岩、頁岩、煤、天然氣。其中,石灰、石英砂岩、鉛鋅、煤、天然氣儲量分別為200億噸、1.37億噸、107.60萬噸、1.61億噸、155億立方米。

石柱縣已查明的野生植物共2216種,其中國家保護植物有荷葉鐵線蕨、水杉、紅豆杉、珙桐等40種;有馬尾松、柏木、紅色薄皮馬尾松、珙桐、白樺等樹種715種,樹齡在500年以上的一級保護古樹128株;毛竹、冷竹、斑竹等竹類24種;中藥材1700餘種,其中常用中藥材206種。

有野生動物470種,其中魚類124種,屬國家保護動物有小鴇、白鶚、水獺、中華鱘、岩原鯉等52種。

除長江過境水流量外,石柱縣年平均徑流量22.82億立方米;水能理論蘊藏量30.95瓦千瓦。

人口

石柱縣是以古代巴人為主體,與其他民族融合而成的土家族棲息地之一。

2018年,石柱縣戶籍總戶數19.48萬戶,總人口54.86萬,常住人口37.80萬,其中城鎮人口16.61萬,占常住人口比重43.94%。公安戶籍口徑出生人口5950人,出生率10.85%,死亡人口3660人,死亡率6.67%,公安戶籍人口自然增長率4.18%。計生戶籍口徑、居住口徑人口自然增長率分別為4.64‰、4.20‰。

根據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石柱土家族自治縣常住人口為389001人。

石柱縣共有民族29個,包括土家族、漢族、苗族、維吾爾族、蒙古族、獨龍族、侗族、哈尼族、瑤族、朝鮮族、滿族、回族、布依族、藏族、壯族、彝族、黎族、傣族、鄂溫克族、畲族、珞巴族、佤族、白族、水族、土族、塔吉克族、門巴族、基諾族、撒拉族。

經濟

2018年,石柱縣地區生產總值175.97億元,較2017年增長4.7%。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24.38億元,增長5.2%;第二產業增加值74.88億元,增長2.1%;第三產業增加值76.71億元,增長7.2%。三次產業對地區經濟增長貢獻率分別為15.3%、19.2%和65.5%。三次產業結構比為13.9:42.6:43.5。民營經濟增加值99.77億元,增長4.7%,占地區生產總值的56.7%。

2018年,康養經濟增加值84.11億元,占地區生產總值的47.8%,其中康養休閒生態旅遊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的8.4%。有機農業和生態養殖業產值10.31億元。縣外遊客消費額55.74億元,縣外遊客消費額占全縣旅遊總收入比重86.4%。康養項目投資額25億元。旅遊地產銷售額8.49億元,旅遊地產銷售額占全縣銷售額比重30.9%。

2020年,石柱縣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71.05億元,可比價增長2.5%。按產業分,第一產業增加值31.30億元,增長5.0%;第二產業增加值48.63億元,增長2.1%;第三產業增加值91.12億元,增長2.0%。三次產業結構比為18.3:28.4:53.3。民營經濟實現增加值95.02億元,占全縣經濟總量的55.6%。旅遊產業增加值7.63億元。「大康養」經濟占GDP比重達到50.2%。按常住人口計算,人均地區生產總值為44080元。

第一產業

2018年,石柱縣農林牧漁業總產值38.06億元、增長9.5%,農業產值27.38億元,林業產值1.95億元,牧業產值6.82億元,漁業產值1.48億元,農林牧漁服務業產值0.43億元。糧食種植面積45011公頃,減少1095公頃;油料種植面積3511公頃,減少85公頃;煙葉種植面積2160公頃,減少181公頃。

2018年,石柱縣糧食產量22.17萬噸,夏糧產量6.05萬噸,秋糧產量16.12萬噸,其中稻穀產量8.21萬噸、玉米產量5.40萬噸、薯類產量7.96萬噸。油料產量0.64萬噸,煙葉產量0.39萬噸,蔬菜產量43.61萬噸。肉類產量2.56萬噸,其中豬肉產量1.74萬噸、牛肉產量0.41萬噸、羊肉產量0.11萬噸、禽肉產量0.30萬噸。生豬存欄15.39萬頭、出欄23.08萬頭。禽蛋產量0.32萬噸。水產品產量0.40萬噸。

2018年,石柱縣建成蓴菜、辣椒、黃連、天麻、水稻等有機農業示範基地31個,建設規模2.416萬畝,蓴菜、天麻、水稻等1.31萬畝有機示範基地被中國綠色食品中心批准為「全國有機農業示範基地」。全年獲國家綠色食品、有機農產品、重慶名牌農產品認證17個,全縣「三品一標」等品牌農產品和農產品產地累計達210個。石柱辣椒、石柱黃連產業先後被認定為中國特農產品優勢區,石柱蓴菜產業被認定為重慶特色農產品優勢區,「三星香米」榮獲重慶「十大好吃米」第二名。

第二產業

2018年,石柱縣工業增加值48.60億元,增長1.8%,工業經濟比重為27.6%。

2018年,石柱縣建築業總產值79.08億元,建築業增加值26.29億元,同比增長2.6%。註冊地建築企業22家,其中資質等級二級3家、資質等級三級19家。註冊地建築企業建築業總產值11.41億元,利潤總額1.60億元。

第三產業

2018年,石柱縣接待遊客1063萬人次,旅遊綜合收入64.5億元,同比分別增長29.2%、51.6%。旅遊投資23.8億元,旅遊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8.4%。文化產業增加值4.19億元,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2.4%。

2018年,石柱縣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56.86億元,同口徑增長13.0%。按經營地劃分,城鎮零售額34.68億元,增長13.2%;鄉村零售額22.18億元,增長12.6%。按消費形態劃分,批發零售業零售額46.56億元,增長14.1%;住宿餐飲業零售額10.30億元,增長8.2%。

2018年,客運周轉量(不含鐵路)3.24億人公里,增長8.8%。貨運周轉量4.70億噸公里,增長1.7%,其中公路貨運周轉量4.43億噸公里。鐵路旅客發送量138.81萬人次。公路總里程4995公里。郵政業務總量0.93億元,同比增長15.6%;郵政業郵政函件業務4.38萬件,快遞業務62.85萬件。電信業務總量2.67億元。年末電話用戶45.50萬戶,其中移動電話用戶42.20萬戶。固定寬帶用戶14.32萬戶。

2018年末,金融機構存款餘額236.18億元、增長9.1%,貸款餘額162.14億元、增長25.5%,存貸比68.7%,較2017年提高9個百分點。

社會事業

教育

2018年,石柱縣共有學校185所。普通高中招生3835人,在校生11120人,畢業生3489人,專任教師703人;普通初中招生6280人,在校生20662人,畢業生6636人,專任教師1526人;普通小學招生4685人,在校生30702人,畢業生6459人,專任教師2421人。

科技

2018年,石柱縣有科研院所(研究中心)2個,科普組織376個,國家高新技術企業5家、重慶市「專特精新」企業3家,科技型企業46家,從事科技活動538人,實現戰略性新興產業產值15.2億元,獲得專利授權138項,其中發明專利授權9項。

文化

2018年,石柱縣新增公共文化設施面積91510平方米。建成村綜合文化服務中心194個,配送圖書13310冊。廣播綜合覆蓋率、電視綜合覆蓋率均為100%。縣文化館、圖書館、鄉鎮(街道)基層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村級綜合文化服務中心累計服務群眾逾12萬人次。

衛生

2018年,石柱縣衛生系統總收入10.45億元,增長9.5%;共有衛生機構46個(不含個體診所、衛生室),實有病床3674張,在冊(未包括衛生室、個體診所、醫務室和臨時招聘人員)衛生專業技術人員2489人,其中執業醫師672人,執業助理醫師241人,註冊護士1160人,每千人擁有衛生技術人員4.54人。

2019年8月,入選為緊密型縣域醫共體建設試點縣。

體育

2018年,石柱縣公共體育設施面積792479平方米,每萬人公共體育設施面積20063平方米。全年舉辦國家級賽事5項、市級賽事活動3次。體育產業營業收入1200餘萬元。銷售體育彩票1.23億元,募集公益金約1200萬元,同比增長231%。三河小學校被表彰為全國青少年校園足球優秀特色學校,2所學校在全國青少年校園足球夏令營總營活動獲冠、亞軍。 [1]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