露宿者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露宿者,也称流浪者、野宿族、游民、街友、无家可归者(英语:Homelessness),指的是一些因为经济能力不足或其他原因而居无定所或居住在最低标准以下的人,在公园、临时避难所天桥底、地下道及住宅后楼梯等地栖身的人。他们在城市中流浪,拾荒、行乞或当苦力等临时工,以赚取微薄的金钱或食品。
目录
全球统计
医疗保健说明
露宿者的医疗保健很匮乏,在街上生活很容易营养不良,且很容易被天气影响,也很容易被攻击,他们通常被社会边缘化,融不入社会,社会大多数的人也不敢主动接近关心,他们晚上睡在街头被蚊子叮得睡不著,希望有住所可以住。他们很少去看病,病况一直拖著,很需要帮助。很多无家可归者有精神疾病,但因为身分证和健保卡都不见了,所以很难去一般医院看病。在英国看病不用钱,所以露宿者的医疗保健较完全,在美国有提供专门的医院给没驻所的人看病,但供不应求。在台湾,精神病患的街友受到不平等的待遇,即使没攻击人的可能性,还是会被民众投诉,被警察强制送到精神病院。 露宿者的皮肤因为冬天寒冷的天气冻疮,脚的皮肤更是有严重的皮肤病,牙齿也不太健康,糖尿病更严重,目前有提供专门的书说明露宿者的医疗保健。 有些国家没有提供医疗给露宿者,由组织提供,但医生的人数明显不足,有的露宿者可能花几个月的时间才能得到最基本的牙龈保健,传染病在露宿者间很严重,尤其在人多的收容所更严重,例如结核病
极端天气对健康的影响
在街头生活比一般有住处的人更容易受到天气影响,街头生活的人又有很多有慢性病,且很贫穷,天气的极冷及热对街头生活的人是很严峻的,在都市街头生活的人容易。
医疗保健
露宿者的医疗保健很匮乏,在街上生活很容易营养不良,且很容易被天气影响,也很容易被攻击,他们通常被社会边缘化,融不入社会,所以他们也很少去看病,病况就一直拖著。很多无家可归者有精神疾病,但因为身分证和健保卡都不见了,所以很难看病,在英国看病免费,所以露宿者的医疗保健较完全,在美国有提供专门的医院给没驻所的人看病,但供不应求。 露宿者的皮肤因为冬天寒冷的天气冻疮,脚的皮肤更是有严重的皮肤病,牙齿也不太健康,糖尿病更严重,目前有提供专门的书说明露宿者的医疗保健。 有些国家没有提供医疗给露宿者,由组织提供,但医生的人数明显不足,有的露宿者可能花几个月的时间才能得到最基本的牙龈保健,传染病在露宿者间很严重,尤其在人多的收容所更严重,例如结核病。
极端天气对健康的影响
在街头生活比一般有住处的人更容易受到天气影响,街头生活的人又有很多有慢性病,且很贫穷,天气的极冷及热对街头生活的人是很严峻的,在缺少植物又很多水泥的都市,街头生活的人常常受到炎热的痛苦。这些极端的热和冷对身体心灵和慢性病造成巨大的影响。 在美国2005年的卡特里娜台风来袭,街头生活的人比一般的都市增加了3%,精神病患增加了一倍。
各地情况
瑞典
市政府必须提供房子给没住所的人,但是因为房东几乎不会把房子租给露宿者或没工作的人或信用破产的人,所以他们仍然没地方住,缴不出房租的人也会被赶出去,即使有小孩的家庭也是一样,在2009年618名儿童被赶出去。
南非
200,000人在南非没有房子,大多数城市把他们看成社会依赖,干扰社会。
菲律宾
约300万人没有住所在马尼拉,全国约有450万人没有住所。
匈牙利
在2016年估计有6500位没住所的人住在布达佩斯,全国共有15000位没住所的人,青年民主主义者联盟-匈牙利公民联盟政府一直尝试要把露宿者定罪,2006年到2010年,131位没住所的人因为寒冷过世于布达佩斯。
俄罗斯和苏联
1861年农奴制度解放后,大城市涌入很多农民来都市找工作,这时候都市快速的工业化,很多的家庭会住在同一个房间,这时也有很多人没地方住。在十月革命后,政府把房间收归国有,让没住家的人和房间大的人挤一起住。直到1960年代,政府开始兴建大型房屋,让大家都负担的起住宿费,大部分的人开始有房子住。 在1922年很多孤儿院开始建立,因为为期十几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俄罗斯内战造成700多万的小孩没有家。在1930年,苏联规定大家都要有住所,没有住所就是犯罪,如果有人想搬到别的地方或换到更大的住所,要找人交换住所才可以。 在1990年代,因为法律和市场交易问题,造成很多人又没有住所,连带的在1991年废除没住所的人有罪这项法律,之后在1992年莫斯科成立了第一个露宿者的过夜所,在宪法保障人民的住宿权下,政府也开始兴建廉价的社会公寓。
芬兰
法律规定市政当局向没有住所的芬兰公民提供公寓或住所。 2007年,中右翼政府的政治人物-马蒂·万哈宁(Matti Vanhanen)效仿美国的“住房优先”政策,由四位有能力的人借由这个计画,在2015年前消除芬兰的无家可归现象。
澳大利亚
在澳大利亚,支持住宿援助计划(Supported Accommodation Assistance Program - SAAP)是联邦和州政府的一项联合计划,提供资金给1200多个组织,帮助露宿者和可能变成露宿者的人,和逃脱家庭暴力的妇女和儿童 。组织提供避难所,庇护所和中途房屋之类的房屋,并提供一定范围的支持帮助。在2000年至2005年之间,联邦拨款超过8亿美元给这个计划。1994年《支持援助法》规定“支持住宿援助计划”的目标是提供中途房屋和相关的帮助,让露宿者尽量能自力更生。建立这项法律是为了帮助该国露宿者重建生活,各州之间的合作也提升该法的重要,也表示他们渴望尽其所能改善国。 2011年,专业的露宿者服务(specialist homelessness services -SHS)计划取代了SAAP计划。
加拿大
自1997年以来,加拿大露宿者的人数和复杂性不断增加。历史上,露宿者是城市中心才有的危机,像是 蒙特娄,拉瓦尔,温哥华,爱蒙顿,卡加利和多伦多,但现在郊区越来越多的露宿者现象需要新的服务和资源。 近年来,露宿者已经成为加拿大主要的社会问题。在2011年行动计划(Action Plan 2011),加拿大联邦政府提议从2014年4月至2019年4月每年拨款1.2亿加元,其中有7亿加元是为新资金,专门用来更新“露宿者合作计画”,政府用“住房优先模式(Housing First model -HPS)”解决露宿者问题,所以加拿大各地的私人或公共组织都有资格获得HPS补贴。加拿大每年在露宿者的社会服务计划上花费超过300亿美元。
美国
随著美国福利越来越多被削减,1980年代出现越来越多的露宿者。联邦政府的美国无家可归机构间理事会(United States Interagency Council on Homelessness)发起居住优先(Housing First)这个新措施让露宿者重新融入社会,和提供庇护所。 美国无家可归机构间理事会(United States Interagency Council on Homelessness)要城市想出让露宿者过得更好的计划,大家认为如果给露宿者提供独立的房子和提供适当的社会支持,就不需要紧急的露宿者收容所,这方法很棒,但有些争议。 有证据证明“居住优先(Housing First)”计划比“治疗优先(Treatment First )”计划更有效, 研究显示通过“居住优先”计划获得稳定的房子,露宿者就能专注于改变吸毒问题等等。 2009年10月,作为纽约市的“领导”波士顿市市长Thomas M. Menino专门开设了Weintraub日间中心,位于伍兹穆伦保护区的320平方米(3,400平方英尺)的设施,这是第一个由城市来运营的长期露宿者日间中心,提供住所,谘询,医疗保健,住房援助和其他支持服务。通过在生病变严重前之前识别出健康问题,来减轻城市急诊室的压力。 它由2009年《美国复苏和再投资法案》,马萨诸塞州住房和社区发展部(DHCD),马萨诸塞州医学会和联盟慈善基金会和美国卫生与人类部拨款300万美元资助来服务物质滥用和精神卫生服务管理局(SAMHSA)。 2010年,纽约市在2009年有36,000多露宿者,在大街上有一个移动视频展览,在屏幕上显示一个露宿者,要求旁观者和路人用手机发短信给他 ,他们还可以通过手机向组织住房途径捐款。据报导,2010年9月“住房优先计划”显著减少了马萨诸塞州波士顿的长期露宿者的人口,尽管露宿者的家庭数量仍在增加。 由于露宿者人数的减少,一些庇护所正在减少床位,一些紧急庇护所设施也正在关闭,特别是紧急波士顿夜总会(在2011年时称为SSVF退伍军人事务部退伍军人家庭计划支持服务部)。
波多黎各
根据波多黎各家庭事务部的最新统计,2017年1月,该领土有3,501名露宿者。 研究表明,这一人口的26.2%生活在首都圣胡安。 该市其他人口的百分比是庞塞(6.3%),阿雷西博(6%),卡瓜斯(5.3%)和玛雅格兹(4.7%)。 研究结果表明,露宿者的人口中有76%是男性,而24%是女性,男女人口的平均年龄均为40岁左右。露宿者的数量可能会急剧增加由于玛丽亚飓风给波多黎各岛造成了超过900亿美元的损失。 圣胡安社区社会发展部提供的数据表明,1988年该市露宿者为368人,而2017年约有877人无家可归。 尽管总体上露宿者的平均年龄为男女均40岁,但在圣胡安,男性的平均年龄为48岁,女性为43岁。其他数据表明,超过50%的人具有大学学历。 它还显示在尝试四次以上不成功地重新融入社会后35%的男性和25%的女性成为露宿者。 流浪的原因多种多样,最常见的原因是吸毒(30.6%),家庭问题(22.4%),财务或经济问题(15.0%),以及其他诸如失业,心理健康问题,家庭暴力,驱逐, 或从监狱释放时缺乏支持。
英国
自1990年代后期以来,住房政策已经由国家权力下放,下放后政府就比较不管住房政策,所以露宿者的支持和住房的合法权受到影响。 2012年成立了名为Streetlink的国家服务机构,以在政府的支持下帮助大众为特定的露宿者提供近乎即时的帮助(但由于住房属于下放事务,该服务目前仅扩展至英格兰)。现在这个帮忙不是在法律基础下帮忙的,而地方当局的参与仅仅是由于政府和慈善机构的政治压力,而政府(和其他机构)会临时提供资金。 担心有人在大街上睡觉的人可以通过Streetlink网站或致电推荐电话号码0300 500 0914来报告该人的详细消息。自己在大街上睡觉的人也报告他们的情况。需要特别注意的是,Streetlink服务仅适用于那些真正在街上睡觉的人,而不是那些可能在其他地方(例如旅馆或有支持的地方)睡觉或在街头乞讨或表面上生活的人的住所。 在英格兰,露宿者的家庭的年均数量在2003-04年达到了135,420个峰值,然后在2009-10年下降到了40,020个低点。 在2014-15年度,有54,430个露宿者的家庭,比2003-04的峰值低60%。英国有超过80,000名儿童临时居住,这一数字每年都在增加。2007年,英格兰的官方数据是平均每晚有498人睡觉,其中伦敦有248人。 重要的是要注意,许多人可能只花几天或几周的时间睡在粗糙的床上,因此帮忙给予提供 睡眠地方的夜晚,任何数量的粗糙睡眠者的真实数量会被少估。 自2010年以来,英国的露宿者的现像越来越严重。 到2016年,据估计自2010年以来,睡眠粗糙的人数增加了一倍以上。国家审计署说明与2010-17年度英格兰的无家可归者相比,居住在临时住所中的家庭增加了60%,而露宿者中的家庭增加了134%据估计,2017年在英格兰过夜的人有4751人在外面过夜,比上一年增长了15%。 住房慈善机构Shelter使用了2016年四组官方统计数据,计算得出英格兰有254,514人无家可归。
关注露宿者团体指,(截止2014年6月初数据)全国露宿者数目连续三年上升,伦敦的升幅更高达75%,除了归咎于高楼价及政府削减资助,很多人都是因婚姻破裂、家暴或丧亲而沦落街头。
在萨瑟克区有豪宅怀疑为了赶绝露宿者,竟在大厦出入口旁边地面铺设金属尖钉,遭狠批此做法有欠尊重。管理处没回应在门外铺设尖钉是否针对露宿者,但有住客指六星期前开始有人在大厦外露宿,情况持续一个月后门外就出现金属钉。而以尖钉赶走露宿者的手法在英国已沿用逾10年,但最近越趋常见,超市集团Tesco位于购物区摄政街(Regent Street)的分店亦有这样做,但解释是避免烟民及酒鬼在门外聚集。
日本
露宿者人数以居住城市为多,据2年时日本厚生劳动省统计,大阪府露宿者有4,911人,东京则达4,690人。[1]另外,露宿者人数也与经济景气攸关,再以日本为例,2003年1月-2月,日本经济崩坏时,全日本达25,296人,而2007年日本经济好转时,露宿者减少至18,564人。这里面,中高年男性占有95%、平均年龄为57.5岁。
台湾
台湾最早规范露宿者的法规,始自日治时期的明治39年(1906年),由台湾总督府颁布的《台湾浮浪者取缔规则》。
相关服务组织
- 全台:基督教恩友中心、人安基金会、创世基金会、恩友:提供食物、信仰、人安基金会:寒士提供夜宿、食物
- 双北:台湾芒草心慈善协会、台湾梦想城乡协会、社团法人新北市志愿者服务协会、财团法人昌盛教育基金会 、人生百味 、社团法人当代漂泊协会、穷学盟
- 政府:社会局、游民专案中心
在民国80年(1991年)时,开始有了救助露宿者的服务行动,民国91年(2002年),则正式有了以街友为服务对象的社福团体成立,名为人安基金会的财团法人,透过长年服务街友的实际接触下,发现露宿者平均年龄在55.6岁,并不是法规中界定的老年人,不适用老人福利,而高龄者在求职上也多有障碍。其中以“老残”居多,占二分之一以上,而露宿者更是七成源自于“经济”因素,他们因学历、低技术及转业不易等问题,求职困难,近年来则因景气影响有渐渐增多的趋势;此外“家庭关系不良”的街友,也不在少数,其中甚至有家庭绝裂的朋友(如:不成功不返家、家人相处不睦或受暴、不想连累家人等)问题。 露宿者为了维持基本生存需求,往往集聚或散居在大都会区容易乞食或栖身的街头及公园,部分社福团体成立后,有所谓的“露宿者平安站”,提供午、晚餐、沐浴更衣、急难救助及协助就医等,这些平安站也成为街友短暂栖身并寻求再出发最即时的生存站。在露宿者因年龄、学历、体适能等因素,容易成为雇主聘雇的排除对象之下,社福团体发现多数街友仍期待自食其力,有尊严地生活,自民国97年(2008年)起提供就业协助的服务,以广告举牌、发传单、资源回收、简单代工为街友找求生出路。
社福团体成立街友平安站提供街友防饥、防寒、防病等服务,亦普遍受到各界人士的支持与捐赠,包含捐款及实物,例如未使用过之食材、衣物、外伤药膏、盥洗用品等,实际解决了许多落难露宿者的暂时求生问题。自民国80年开始,许多露宿者口耳相传,纷纷于过年除夕前,前往各地平安站参与街友尾牙活动,借此感受社会温暖并敢于走入人群。
2009年台北县政府成立新希望关怀中心提供跨局处方式结合劳工、民政、社会、教育、卫生等单位提供单一窗口救援服务。
漂泊工站:2015年,当代漂泊协会成立漂泊工站。其理念为“适才适所,每个人都有生命存在价值”,助人者与居无定所者和中高龄失业者协力工作,共同学习,打造一个友善的工作环境。近年以“旧物改造、弃物重生”出发,制作手工家事皂、黑板、相框、杯垫等产品。
台北市议员事迹争议
2011年12月末台北市政府应国民党市议员应晓薇要求,更改清洁队洒水时间,在寒冬深夜11时在万华区艋舺公园喷水清扫环境,虽非针对露宿者而来,但已使他们无法继续在此处过夜[2]。相关影片在网路上广为流传后,配合先前应晓薇在议会质询时,说出:“谁往游民身上洒就拨奖金”等言论,引来与会关怀游民团体舆论批评:“政府没在寒冬送暖,反而泼冷水,第三世界才有这种情形!”政大社会系教授顾忠华强调:“市府此举恐成国际丑闻。”台大城乡所副教授毕恒达感叹,“游民不是因为他们做了什么事情而犯法,实情是他们的身分本身已经是一种罪刑。”政大社会系教授顾忠华指出,露宿者问题解决之道是了解他们当游民的理由,对症下药,而非以粗暴、简单的洒水驱赶就想解决问题,重要的是,人权的底线不得逾越。
应晓薇后来公开道歉,随后在脸书上发布声明,表明其立场:“你们知道吗,万华600多个游民,大多数天天喝酒签六和彩,还有HIV爱滋病带原者,你们一再以人权为主张,万华居民的无助你们了解吗?过去几年已枪决的死刑犯不止一位他们奸杀数名其中最小三岁幼童和妇女的惨剧你们没看到吗?” 这样的言论再度引发部分网友不满。
中国大陆
过去中国大陆有部分城市建水泥锥防流浪汉,遗留至今。例如广州市、深圳市于2012年被曝光在一些高架桥下立锥,广州市建委回应称水泥锥建于十多年前,当时的目的确实是为防流浪汉。
自2003年8月广州孙志刚事件后,中国大陆废除了《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并制定《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 ,其第二条规定“县级以上城市人民政府应当根据需要设立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站。救助站对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是一项临时性社会救助措施。”
然而事实上有不少流浪人员并不愿意进入救助站,除“习惯了自由”等理由外,还因为部分城市的所谓“救助站”并未改变原本“遣送站”的性质,权力的冷血、管理的暴虐依旧[3]。而在广州市等救助单位准备较充分的城市,仍有一些流浪汉宁可挨冻也不进救助站,原因是外地流浪人员在接受临时救助后,将会被民政部门遣返原籍。
但也有很多“流浪汉”进救助站并非真的需要救助,他们只是利用“遣返”的规定,获得一张免费的车票。
香港
香港虽有不同社福机构、教会等志愿团体支援无家者,但政府、多数社区人士实际上皆极度歧视他们,甚至视之为“垃圾”,只管用尽一切手段将他们逐出其管辖范围。例如在康文署辖下公园等市政设施,绝大多数设施设计都会令使用者不能躺卧、留宿,例如长椅中间会加上扶手、社区公园以种植灌木丛及树木取代开放式空间、大型公园多数会设定开放时间等;这些场地使用规例亦订明使用者不准在场地中躺卧、睡觉,否则会被保安人员阻挠、驱逐。
除此以外,食环署工人清洁部分较多露宿者聚集场地时,会刻意使用并拨洒高浓度、带腐蚀性清洁剂,以阻止他们重返留宿;署方人员更会在毫无预告下突击扫荡露宿者聚居点,将其家当、随身物品等全部视作垃圾强行充公并弃置;甚至曾发生有警务人员殴打、企图栽赃诬告露宿者,因而被控以妨碍司法公正事件。
参考文献
- ↑ 厚生労动省. ホームレスの実态に関する全国调查报告书の概要. 2007.
- ↑ 以为泼冷水 就看不到穷人 (Stop Hosing The Homeless).
- ↑ 黑暗救助站怎能救助流浪者. 网易评论. 2013-01-09 [2014-07-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