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餘杭塘河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餘杭塘河
圖片來自qunar

餘杭塘河,古稱運糧河,又名官塘河, 位於中國杭州,是京杭大運河的一條支流,歷史上商船雲集、航運發達。河流自餘杭街道,經倉前街道、五常街道,匯入京杭大運河,全長19.8公里,連接着西溪濕地、和睦水鄉,是杭州市生態綠化廊道。[1]

歷史介紹

建國前

大業間(605年~618年),餘杭塘河為漕運而疏浚,是古代餘杭縣主要航道之一。嘉慶餘杭縣誌》記載「餘杭塘河在縣東南二里,闊三十步深一丈許,連南渠河,自安樂橋四十五里至杭州之運河」。

餘杭塘河上游為南渠河時南渠河西通木竹河,從石門塘達洞霄宮。下游經長橋,東流約七里而至覓渡橋,折東南流約十二里,至觀音橋又東流約一里,至賣魚橋,與下塘河會。古時,臨安、於潛等地竹木山貨經木竹河至餘杭集散。

至正十九年(1359年),張士誠自武林港至江漲橋新開運河,使餘杭塘河與京杭大運河直線溝通,提高了餘杭塘河的航道作用。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選石築餘杭東關至文昌閣堤塘於道左。翌年疏浚,上及石門,疏南渠河之淺阻以通商舟,開木竹河之湮淤以溉田。

抗日戰爭勝利後,由於餘杭港埠物資集散量增加,較大噸位的木帆船陸續駛抵餘杭,古航道賣魚橋段河道狹窄,時礙航行,除航船和小噸位船舶繼續行駛觀音橋、賣魚橋航線外,航道走向改由余杭經倉前、女兒橋至楊家橋,北折過楊家橋繞三墩文星閣,東向經祥符橋,東南出小河惠安橋大關橋進入運河。

建國後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餘杭塘河即杭余線航道,為餘杭縣主要的幹線航道之一,經多次治理,通航能力不斷增強。

1957年,餘杭航管站疏浚自壩壇橋至越郡會館倉庫一段航道,全長1000米,疏浚土石方6325.5立方米,清除暗樁641個。經過疏浚,可通35噸級船舶。1958年10月,開掘閒林埠半山航道,1959年冬竣工。杭余線航道走向改為自餘杭經倉前、女兒橋、楊家橋、三元橋、慶隆橋抵大關進入京杭大運河,不再繞道三墩、祥符橋、小河。

1966年3月,新建文昌船閘。1971年,餘杭線航道按六級航道標準治理,連續三年疏浚河道;改建跨越航道的倉前木橋和保安橋,拓寬楊家橋、女兒橋、老人鋪和長橋等4處淺水地段的航漕。以後,航道疏浚基本每兩年進行一次。

改革開放後,基本以掃清通航障礙、疏浚和修理加固航道、改善航道條件為主。

從1998年後,在杭余線航道航行的本港船隊逐漸被個體船舶所替代,至2008年,航行在杭余線的船舶約96艘,1.9萬噸位。

2009年7月1日起,杭余線航道禁止貨船通行,關停沿線餘杭組團18家碼頭。從此,餘杭塘河再沒有昔日貨船通行時的喧鬧,航道兩岸繁忙的碼頭歸於寧靜。餘杭塘河數百年漕運成為歷史,古老的運河支流從此擔負生態文明的使命,走向新生。

參考文獻

  1. 餘杭塘河. 餘杭史志網. 2011-10-22 [2012-12-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