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香港公共圖書館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香港公共圖書館
圖片來自hkpl

香港公共圖書館香港公共圖書館系統,現由康樂及文化事務署管理,轄下包括70間固定圖書館、12間流動圖書館、3間自助圖書站和154間社區圖書館,其中32間圖書館附設有學生自修室,整個系統館藏達1,490萬項,包括書籍視聽資料報章期刊唯讀光碟數據庫、縮微資料地圖等,其中1,252萬冊為書籍及印刷資料(總館中央圖書館館藏250萬餘項),為香港市民提供圖書館服務[1]

歷史說明

香港最早的公共圖書館成立於1869年,設在當時剛落成的舊香港大會堂。當時的公共圖書館主要為英文藏書,中文藏書較少。1933年舊大會堂拆卸,圖書館服務因此終止。

香港日治時期,港日政府曾以香港大學圖書館的部份館藏為基礎,加上部份從日本購入的圖書,成立了香港市民圖書館日本投降後該館解散,館藏全由香港大學圖書館所繼承。

1962年新的香港大會堂落成,於其中成立了這間公共圖書館,為現今香港公共圖書館系統之始。當時的香港公共圖書館是由市政局管理。1965年首間位於九龍西的圖書館於窩打老道落成。1974年首間位於新界西的公共圖書館於荃灣福來邨落成,1974年首部流動圖書館投入服務。1983年位於香港藝術中心的藝術圖書館揭幕。1985年9月九龍中央圖書館(即現時的九龍公共圖書館)開幕,是首座專用圖書館大樓。

1986年區域市政局成立後,香港逐漸形成了兩個公共圖書館系統,一個是由市政局管理的香港島和九龍區圖書館系統,另一個是由區域市政局管理的新界區圖書館系統。兩個圖書館系統於很長的時間內互不兼容,例如兩個系統分別簽發借書證,各自有獨立的檢索系統。又如當公共圖書館開始提供跨館還書服務時,只在同系統內的圖書館中有效。1993/94年度正式落實電腦化計劃,將圖書檢索目錄系統轉為電腦貯存,設置中英兼容系統,荔枝角圖書館是首間電腦化運作的圖書館,到翌年市政局轄下31間圖書館及區域市政局轄下25間圖書館全部完成電腦化程序。1995年7月1日起,持有市政局或區域市政局圖書證的讀者,可以在兩局借閱圖書資料而不需要重新辦證,但兩者的系統仍然維持獨立運作。2000年政府全線解散康體發展局、市政局區域市政局及兩市政總署,兩個市政局、總署、康體發展局及民政事務局原來的古物古蹟、康樂和文化職能由新成立的康樂及文化事務署接替,兩個市政局和總署轄下的圖書館系統因此合而為一。

2001年位於香港島銅鑼灣,毗鄰維多利亞公園香港中央圖書館落成,取代大會堂公共圖書館的「總館」角色。香港公共圖書館總辦事處亦已遷往香港中央圖書館

宗旨

香港公共圖書館從創立至今,一直本著以下宗旨為市民服務:

  • 扮演資訊中心之角色,協助市民自由平等地知悉時事,獲取各樣資訊,諸如各學科最新發展、各種遊藝及工餘消遣之資料;
  • 透過圖書館之資源協助市民進修及提高文化水平,以作為自修及持續教育之主要媒介;
  • 扮演推廣香港文學和研究中心之角色—提高普羅大眾在創作文學、欣賞及研究文化方面之興趣,保存香港文學著作、促進文學發展及文化方面之交流;
  • 提供多元化之館藏資料供市民外借回家享用,以鼓勵大眾善用餘暇;
  • 扮演社區文化中心之角色—恆常舉辦以圖書館資源為宗旨之活動,為所有年齡讀者提供各類資訊、消遣及娛樂。

參考文獻

  1. 公共圖書館簡介 互联网档案馆存檔,存档日期2010-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