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胆囊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LBT0930讨论 | 贡献2020年7月22日 (三) 20:57的版本 (added Category:人類學總論 using HotCat
(差异) ←上一版本 | 最后版本 (差异) | 下一版本→ (差异)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胆囊

胆囊,为一肌性膜性囊,大多数脊椎动物有胆囊,可以贮存和浓缩胆汁,并将胆汁排入十二指肠。各种动物的肝分泌胆汁速率不同,其胆囊浓缩胆汁能力也不同。人、狗、猫、小鼠、鸡和鸭等具有浓缩能力强的胆囊,但肝分泌胆汁速率较低,故进入肠腔的胆汁量较少;牛、猪、羊的胆囊浓缩能力虽低,但肝分泌胆汁的量也较少;兔、豚鼠的胆囊浓缩能力也低,但肝持续分泌大量胆汁;马、大鼠和鸽没有胆囊,肝分泌大量胆汁,而它们的胆管进入肠腔处的肝胰壶腹括约肌几无阻力,故进入肠的胆汁很多。

基本简介

胆囊位于肝脏下面,正常胆囊长约8~12cm,宽3~5cm,容量约为30~60ml。有人说胆与胆量有关,胆切除后,胆量就变小,这是完全无科学依据的,胆囊通过胆管与总胆管相连,胆囊有什么功能呢?(1)储存胆汁:一个饥饿的人(即非消化期间),胆汁储存在胆囊内,当消化需要的时候,再由胆囊排出,所以胆囊被称为“胆汁仓库”。同时又起到缓冲胆道压力的作用。

(2)浓缩胆汁:金黄色碱性肝胆汁中的大部分水和电解质,由胆囊黏膜吸收返回到血液,留下胆汁中有效成分储存在胆囊内,变成棕黄色或墨绿色呈弱酸性的胆囊胆汁。

(3)分泌粘液:胆囊黏膜每天能分泌稠厚的黏液20ml,保护胆道黏膜,不受浓缩胆汁的侵蚀和溶解。

(4)排空:进食3~5min后,食物经十二指肠,刺激十二指肠黏膜,产生一种激素叫缩胆囊素,使胆囊收缩,将胆囊内胆汁立即排入十二指肠,以助脂肪的消化和吸收,在排出胆汁同时,也将胆道内的细菌与胆汁一起排出体外。一般讲,进食脂肪半小时,胆囊即可排空。

生理功能

胆汁的作用主要是胆盐或胆汁酸的作用。胆盐或胆汁酸可作为乳化剂乳化脂肪,降低脂肪的表面张力,使脂肪乳化成微滴,分散于水溶液中,这样便增加了胰脂肪酶的作用面积;胆汁酸还可与脂肪酸结合,形成水溶性复合物,促进脂肪酸的吸收,总之,胆汁对于脂肪的消化和吸收具有重要意义。

折叠编辑本段结构特点

胆囊粘膜上皮由高柱状上皮细胞衬里,粘膜有许多皱襞,皱襞间有粘膜上皮深入至固有膜甚至肌层内,形成许多窦状的凹陷,称Aschoff窦,在该处易发生炎症或形成结石;固有层内含丰富的毛细血管;肌层和浆膜层之间有一层较厚的结缔组织,内含丰富的淋巴管、小血管和内在神经丛。[1]

胆囊粘膜细胞具有典型的吸收型细胞的特征,具有较强的吸收和浓缩功能,同时,胆囊粘膜亦有分泌功能,分泌粘液。在有慢性炎症时胆囊粘液的分泌增加。胆囊粘膜层中,除了一般的细胞外,尚有属于神经内分泌系统分泌肽类激素(APUD系统)的内分泌细胞,其生理学上的意义尚未确定。[2]

胆囊管的层次与胆囊壁相同,但有以下两个特点:①胆囊管近胆囊颈的一端,粘膜呈螺旋瓣样皱襞,而近胆总管的一段则内壁平滑。②胆囊管的肌纤维构成环状带,称为胆囊颈括约肌。这些特点有助于规律性地控制胆汁进入与排出。

胆囊疾病

胆道结石

胆石症是胆囊、胆管内晶体的集中沉淀,如结石位于胆囊,叫做胆囊石病。如结石位于胆总管,叫做胆总管石病。

胆石症在特定人群中的妇女最常见,如美国土著人。胆石形成的危险因素包括高龄、肥胖、西方饮食和遗传素质。美国,20%超过65岁的人患有胆石病,但大多数无症状。每一年,大约超过50万的人作外科手术取石,其中大多数因为出现症状而行手术。

多数胆石的主要成分是胆固醇,尽管部分是由钙盐构成。胆汁含有大量胆固醇,通常状态下以液体形式存在,当胆汁中胆固醇过饱和时,胆固醇成为不溶性的,由胆汁中析出沉淀成石。

大多数胆石在胆囊内形成,大多数胆管结石系由胆囊移动而来。胆管内结石形成系由于胆汁流速变慢、淤滞而致,如胆管有狭窄或胆囊切除术后。

胆总管结石能导致严重的、危及生命的胆总管感染(胆管炎),胰腺炎或肝脏炎症。当胆道系统梗阻时,细菌繁殖迅速形成胆管炎症,细菌可扩散至血流引起身体其他部位感染。

胆囊结石  

如果胆囊内结石引起反复疼痛,调整饮食也不能减少发作,医生可建议作胆囊切除术。胆囊切除不会引起营养缺乏,手术后没有饮食限制,手术死亡率约为0.1%~0.5%。手术中,医生可查明胆总管内有无结石。

胆管结石  

胆管结石可引起一系列严重问题,因此,应采用外科手术或通过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检查(ERCP)取出结石。采用ERCP,内镜(带有外科附件的可弯曲可视性管道)经口插入,通过食管、胃进入小肠,经置入奥迪括约肌的小管注入造影剂。用一种叫括约肌切开术的方法,切开括约肌的肌肉,开口增大足以使堵塞胆管的结石通过并进入小肠。90%的病人ERCP检查和括约肌切除手术是成功的,死亡率小于0.4%。3%~7%的病人出现并发症,较腹部手术安全性高。术后近期并发症包括出血、胰腺炎、胆管穿孔或感染,2%~6%的病人,胆管再次狭窄,结石复发。胆囊结石不能经ERCP取出。

60岁以下、已行ERCP和括约肌切开的病人,反复发作胆管和胆囊问题者,应选择性切除胆囊,否则,在今后数年内,它们有可能发生急性胆囊疾患。ERCP方法能去除大多数结石,如有结石残留,这些残石能随后经已作永久性括约肌切开术的开口排出。任何残存结石均能在经外科手术插入胆管中的引流管拔除之前用内镜取出。

急性胆囊炎

急性胆囊炎是胆囊壁的炎症,通常由胆囊颈管结石引起,同时引起突然发作的剧烈的疼痛。

至少95%的急性胆囊炎病人伴有结石,少数情况下,细菌感染可引起炎症。

没有结石的急性胆囊炎是一种严重疾病,易发生在创伤、手术、骨折、广泛感染(败血症)和一些严重疾病(特别是一些长期接受静脉营养的病人)之后。这些病人通常在出现突然的、剧烈的疼痛前没有胆囊疾病的记录。一般而言,病情非常严重,能导致胆囊坏死或穿孔。需立即行外科手术切除胆囊。

慢性胆囊炎

慢性胆囊炎是胆囊长时期的炎症,表现为反复发作的尖锐腹痛。

损伤的胆囊壁厚,收缩,变小,胆囊壁大部分由纤维成分构成,胆囊内壁出现溃疡和瘢痕,胆囊内含有胆汁液,后者常常阻塞胆囊颈管。这种情况一般由结石引起的急性胆囊炎反复发作引起损害与修复交替进行所造成。

胆管肿瘤

除胆石外,癌症是胆管梗阻最常见的原因。大多数癌症起源于胰腺头部,而胆总管穿行其中,其次是起源于位于胆总管和胰腺管联接部位胆管本身,胆囊或肝内胆管。相当少见的情况下,胆管由身体其他部位转移而来的肿瘤压迫导致梗阻,或者被因淋巴肉瘤而肿大的淋巴结压迫引起,胆管的良性肿瘤也可引起梗阻。


切除后果

切除胆囊后,胆总管会出现代偿性扩张。如此功能丧失,将出现类似胆绞痛和不适感。切除人的胆囊后果表现为:①厌食脂肪性食物,由于没有浓缩的胆囊胆汁进入小肠,肠内的胆汁酸量达不到临界微胶粒浓度(见吸收),所以摄入较多脂肪时,将出现脂肪消化不良,从而引起厌食脂肪性食物;②胆汁酸池减少,胆汁酸的肠肝循环次数增加,结果肠内胆汁酸量下降不致过多;③胆汁内次级胆汁酸含量增多,这是由于切除胆囊后,初级胆汁酸进入肠腔的量增多,肠内细菌作用所产生的次级胆汁酸量也增多并被吸收再进入胆汁的缘故;④胆汁中胆固醇减少,胆固醇由饱和变成不饱和状态,这对于防止胆固醇结石再生成是有利的。

胆道术后应作哪些处理

(1)术后体位:除休克病人以外,胆道术后的病人均应采取半卧位,既有利于小网膜囊孔附近的腹腔引流,又有利于病人呼吸;对预防术后并发症有意义。

(2)术后禁食:禁食至术后3天肠蠕动恢复时为止。肛门有排气后即可进流食。如系胆肠内引流手术,则依据病情禁食时间亦可适当延长。

(3)静脉补液:一般成人每天补液总量可按3000ml左右计算,外加胃肠减压的吸引量及胆汁引流量。如有高热,液体总量还需适当增加。

(4)维持血压平稳:施行广泛的肝胆管手术时,术后的引流渗出较多,应注意避免发生循环血容量不足。在重度梗阻性黄疸的病人,脉率慢,故脉率对低血容量的反应不如无黄疸的

病人那样灵敏。

(5)保持足够的尿量:保持尿量在有梗阻性黄疸的病人特别重要,尿量一般应保持在每小时60ml左右,若尿量不足,可使用甘露醇溶液,当液体量已补充足够量后,亦可给予速尿10~20mg。避免当病人因低血容量少尿时大量用速尿维持尿量。

(6)全身使用广谱抗生素:胆道感染时厌氧菌感染常见,手术后抗生素宜与灭滴灵联用。胆道感染时的厌氧菌多为类杆菌属的细菌。

(7)对于复杂的大的肝胆管手术,术后每天可用地塞米松5~10mg,3天内停用。

(8)营养支持:对手术后1周以上不能进食的病人,可行深静脉补充营养,最常用的是经锁骨下静脉置管至上腔静脉。手术时亦可作穿刺肠造瘘,以补充营养。

(9)腹腔引流的管理:小网膜囊孔附近的烟卷或胶管引流,术后如无大量胆汁样渗出液流出,可在2~3天后拔除。

(10)各种胆道引流管的管理:对胆道引流管宜妥加保护,以防移位、脱出或更严重的并发症,特别是在高位胆管狭窄修复手术后的病人,过早的支撑引流管脱出,可导致手术的失败。

胆胃治疗

在人体内胃和胆是相连的,胆是为胃服务的,当胃里有需要用胆汁分解的物质时(油,高蛋白等),胆就分泌胆汁,分泌出的胆汁流进胃里参与胃的消化工作,所以胆的活动是受胃的引导,如果胃

不好,胆汁的分泌就会受到影响。反过来,胆汁分泌的不正常也会影响胃的消化,时间久了自然会产生不适症状。

切除胆囊会影响消化功能吗?

胆囊的主要功能是储存胆汁。进食后,胆囊发生收缩,使储藏的胆汁排入十二指肠,帮助食物的消化和吸收。那么,一旦因胆囊病变而切除其胆囊者,会不会影响人体的消化功能和身体健康呢?

其实,这种忧虑虽有一定道理,但并不完全正确,因为胆囊并不是身体中不可缺少的脏器,不少高等动物,如马、鹿、象、鲸等,天生就没有胆囊,他们的生活与一些有胆囊的动物没有很大区别。有少数人,由于胆囊的胚胎发育异常,生下来就没有胆囊,但他们照样过着与正常人一样的生活。做了胆囊切除术,病人原来的症状随即消失,虽然失去了胆囊浓缩和贮存胆汁的功能,但对病人的消化和吸收功能并无较大影响。

科学实验研究表明,胆囊切除后病人的消化吸收功能与正常人相比,差别不大。胆固醇结石的病人在切除胆囊后,胆汁中胆汁酸的含量会慢慢增加,这样就能使手术前的过饱和胆汁逐步变成正常胆汁。因此,只要在切除胆囊时已将胆管结石完全取出,胆固醇结石就不会再复发。所以,胆囊切除后,对身体健康和消化吸收不会带来不利影响,没有必要担心顾虑。

再者,胆囊切除后,胆管壁会增厚,胆管的粘液腺会增多,胆管经常将胆汁排入十二指肠,以补偿因失去胆囊储存浓缩胆汁功能,同时也不致于影响脂肪的消化和吸收,所以,手术后不必忌食荤油。如果人体摄入脂肪过少,对身体并无益处,反而对人体健康不利。当然,手术后身体的恢复及补偿功能的建立要有一个过程,动物脂肪和鸡蛋的摄入量不宜太多,食物中脂肪含量也应逐渐增加,使身体有一个逐渐适应过程。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