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嘉义市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Tlh讨论 | 贡献2020年8月28日 (五) 23:00的版本 推薦觀光景點
(差异) ←上一版本 | 最后版本 (差异) | 下一版本→ (差异)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嘉義市現行行政區照片來自

嘉义市位于中国台湾省西南部,地处嘉南平原北端,北回归线经过。东部属丘陵地带外,其余为平原,地势由东向西缓降。[1]


簡介

嘉義市位於臺灣西南部「嘉南平原」北端,北回歸線經過本市南邊約一公里處。本市開發甚早,荷蘭人留有「紅毛井」、「紅毛埤」等遺跡。明鄭時代,在屯田地設有營鎮,日漸形成聚落。西元1704年,縣署歸治諸羅山(嘉義市),並築建木柵城,是臺灣最早的城柵。

民國34年臺灣光復(西元1945年),設嘉義市為省轄市。民國39年(西元1950年)降為縣轄市,至民國71年(西元1982年)恢復升格為省轄市。嘉義市是具有歷史淵源的城市、人文薈萃,擁有「畫都」的美譽,臺灣最珍貴的「交趾陶」工藝也發源於此,是充滿熱情與藝術的文化藝術之都。獨具特色的古蹟,道地的傳統小吃,富人文色彩的遊憩景點,交織成為既知性又感性的情愫與風采。

嘉義市景點多半與歷史有關,其中蘭潭古稱紅毛埤,東西寬約1公里,南北長約2公里,潭呈葫蘆形;西元1620年代,荷蘭人鑿潭立埤,供水師學習水戰之用,如今為嘉義市水源,市民中秋賞月好去處。彌陀寺旁的義民塔建於西元1938年,塔內祀有為地方取義殉難者503人。佔地十幾公頃的中山公園與綠蔭處處的植物園則提供市民活動與乘涼避暑好園地。

近數十年來,嘉義市已創造出著名的「石猴」雕刻藝術,每年定期舉辦的管樂節活動,早已成為全國管樂界的盛事,阿里山森林鐵道傳奇,更博得國際媒體的讚譽。[2]


嘉義市沿革

嘉義市公車路線圖照片來自

【鄭氏時代與清領時代】

西元1624年,荷蘭人開始統治台灣, 共歷38年 。1644年 將丘全 島分成四區,嘉義市納入「北部地方會議區」的行政區劃。 明永 曆 15年(1661),鄭成功打敗荷蘭人而領有台灣, 設東都承天府, 府下設天興與萬年二縣,嘉義市屬天興縣所轄 。 清康熙22年(1683),施 琅 打敗鄭克塽 ,翌年,台灣正式納入清帝國版圖,隸屬福建省,設一府(台灣府),三縣(諸羅縣、台灣縣、鳳山縣),嘉義市即為當時的諸羅縣治所在。 乾隆51年(1786),林爽文事件,諸羅縣府被圍攻數月,賴軍民奮力固守而未被攻陷,清高宗為嘉獎 諸羅縣民 之義勇,次年(1787)賜名「嘉義」,此為台灣地名唯一由皇帝親賜之特例。

【日治時代】

明治28年(1895)起,日本統治台灣達50年,首先將全台改為三縣一廳,嘉義改為台南縣嘉義支廳 ,明治30年(1897)日本政府再次變更行政區劃,將全台劃為六縣三廳, 廢支廳,嘉義支廳改為嘉義縣,於嘉義市設辦務署統轄嘉義縣,是為嘉義市繁榮的開始。 爾後又歷經多次變革,至大正9年(1920),日本政府大幅度改革地方行政區劃,把全台劃分為 五州 二廳四十七郡三市一五五街庄 ,嘉義市淪為台南州轄下的嘉義郡下的嘉義街。

【西元1945年二戰後】

西元1945年二戰後,國民政府就日治末期的 五州 三廳改為八縣,原有的 十一州轄市 改設為九省轄市和二個縣轄市,嘉義市為九省轄市中的三等省轄市。 民國39年(1950),行政院重新劃分全台行政區域,改為十六縣,五個省轄市,一個管理局,其中嘉義市由省轄市被降為縣轄市。至民國71年(1982),嘉義市升格回復為省轄市。

【諸羅城的形成-漢人入墾】

在荷蘭人佔領台灣之前,漢人在台灣早已相當活躍, 隨荷蘭人勢力範圍的擴大,漢人大量湧入嘉義,從荷蘭人留下的「 紅毛井 」、「紅毛 埤 」、「王田」等遺跡可知,當時已有若 干 田園的墾殖。 鄭氏時代,鄭成功因急於軍食 ,採取寓兵於農的屯田制,在屯田地設營鎮 , 日後乃漸形成聚落。

【諸羅城的建立】

木竹城 :清領台灣之後,即於康熙23年(1684)設置諸羅縣 ,但縣署暫在今台南市佳里區,康熙43年 ( 1704 )知縣未永清奉文歸治,文武官員移歸諸羅山,這時才開始築城,「周圍 680丈,環以木柵,設東西南北四門」,雖是簡陋的木柵城,卻是當時一府三縣中最早建築的一座城柵。

土竹城 :雍正元年( 1723 )知縣孫魯 倡 造土城,將木竹城範圍 擴大,重設護城河。雍正五年( 1727 )知縣劉良璧重建門樓,並砌水涵,將城門命名為:東門- 襟山 ,西門- 帶海 , 南門-崇陽 ,北門- 拱辰 。

三合土城:乾隆51年(1786),林爽文事件發生後,清廷感於防禦工事的不足,遂加重建,「加高倍 厚」,「 城身內外皮俱包築三合灰土」。

磚石城:道光13年(1833), 邑令單瑞龍與水師提督王得祿合力勸捐,修改用磚石砌築並增築月城及砲台,並改四門名稱為:東門-迎春門,西門 -性義門 ,南門- 阜財門 ,北門-拱極門。

日治時代以後,城池不但失去原本的防禦作用,且成為市街發展的障礙,所以日本政府對於毀壞的城垣不加修整,而任其傾圮 。明治39年( 1906 )的大地震,使得嘉義城垣除東門城樓外全數坍塌,市街大半毀壞,於是嘉義街優先實施市區改正計劃,街道盡成棋盤狀,舊式城垣從此消失在時代的洪流中。[3]


推薦觀光景點

*嘉義公園   #生態體驗 #親子共遊
*阿里山森林鐵路   #生態體驗 #鐵道旅遊
*蘭潭風景區   #生態體驗#藝術 #網美必拍
*嘉義文化路夜市   #逛夜市
*嘉義樹木園   #生態體驗
*北香湖公園   #生態體驗 #親子共遊
*嘉義市立博物館   #博物館 #看展覽
*港坪運動公園   #運動 #親子共遊
*嘉義市立文化中心   #博物館 #看展覽 #藝術
*嘉義市史蹟資料館   #古蹟巡禮 #看展覽
*阿里山森林鐵路車庫園區   #鐵道旅遊[4]

地理环境

地形

嘉义市(Chiayi City)位于台湾省西南部,嘉南平原北端,北回归线经过该市附近,在全市的地形上除东边一部份属竹崎丘陵地带外,其余均为肥沃之平原,地势由东向西缓降,地形平坦广阔,唯位于嘉南平原之梅山断层地带边缘。

气候

市中心位于北纬23°29′、东经120°27′,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全年气温以七月最高,一月最低,年平均温度摄氏22.6度,气候温和怡人,虽然位处南台湾,冬季寒流时却时常出现低于摄氏10度以下的低温;冬季为干季,以东北季风为主;夏季西南风盛行,风力和缓,因高温及对流作用旺盛,午后常有雷雨;7至9月间常有台风侵袭。年平均雨量1696.9公厘。

水文

主要河川为八掌溪朴子溪,均发源于中央山脉,分别流经本市南、北面,形成与嘉义县之天然界线;本市地下水并不丰沛,主要系因嘉南平原地层乃由极细之淤泥及粘土组成,含水性差,主要用水资源为引用八掌溪之兰潭水库、仁义潭水库。

人口

三百多年前,嘉义县本是原住民平埔族的集中地,地名"诸罗山"(或作猪罗山),后清廷取"嘉其忠义"之旨,将诸罗改名嘉义,沿用至今。嘉义县住民的祖籍,以福建泉州移民占绝大多数;阿里山乡则为邹族原住民的故乡,每年2月,神圣的邹族战祭都会在达邦村盛大举行,为原住民文化留下一页美丽的诗篇。

特产

嘉义的小吃种类繁多,如新港乡的生炒鸭肉羹、碗粿;东石港、布袋镇的海鲜;阿里山的竹筒饭和野菜等,都非常具有地方特色。另外,香酥松脆的方块酥、用鲜美火鸡肉制作而成的喷水鸡肉饭也都是嘉义不容错过的美食。

阿里山的竹筒饭

遍地竹林的阿里山区,“竹筒饭”是其特色小吃,尤其在当地邹族人当中非常普及。

喷水鸡肉饭

嘉义是鸡肉饭的故乡,其中又以圆环边“喷水鸡肉饭”名气最响亮,公明路“刘里长鸡肉饭”也是超人气名店。

方块酥

方块酥为嘉义地区特产之一,为一种糕饼类的点心,原来的方块酥很大块,比手掌还要大。


嘉義小吃

*文化路夜市(文化路兩側) 	        雞肉飯、粿仔湯、冬菜蝦仁蛋黃、真味珍香腸、水果、香菇肉羹、米糕、蓮子湯 
*東區(成仁街、中山路上) 	        雞肉飯、米糕、道口燒雞、碗粿、牛肉麵、素椒炸醬麵、蔥油餅、雞肉飯、荀干、紅糟肉 
*東區(光華路)          	        冬菜蝦仁蛋、沙鍋魚頭 
*西區(民生北路)    	        香菇肉羹、肉羹飯 
*西區(中正路) 	                冬菜蝦仁蛋、沙鍋魚頭、涼伴蘆荀、竹荀沙拉、綜合涼菜 
*民國路麵食街(民國路)  	        豆漿、燒餅、饅頭、煎包、鍋貼、槓子頭 
*垂楊路夜巿(垂楊路) 	        海產、羊肉爐 
*嘉義火車站(民生北路、光彩街) 	香菇肉羹、碗粿、煎粿、碗粿、蘿蔔糕、肉粿、火雞肉飯 [5]

視頻

嘉義市好好玩-14個景點(14 Attractions in Chiayi City) ☆嘉義市( Chiayi City)

2020嘉義市城市形象系列影片-「開啟‧對話」(景點篇)

2020嘉義市城市形象系列影片-「開啟‧對話」(人物篇) {{#evu:https://www.youtube.com/watch?v=-Khjh5180sE

参考文献

[[Category:670 中國地方志總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