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圍龍屋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XND讨论 | 贡献2021年4月20日 (二) 05:51的版本 (创建页面,内容为“{|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0px 10px 20px; text-align:left" |<center>'''圍龍屋'''<br><img src="http://image.digitalarchives.tw/ImageCac…”)
(差异) ←上一版本 | 最后版本 (差异) | 下一版本→ (差异)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圍龍屋
圖片來自digitalarchives

围龙屋是一種客家人獨有的圍樓形態建築,其分佈範圍非常廣泛,只要在客家人聚居之处,都能够见到围龙屋的踪迹,包括在中国大陆南方的廣東省福建省江西省南部臺灣南部屏東雲林臺中市東勢,甚至馬來西亞新加坡都能見到其存在[1]

介紹

客家人在長期社會生活實踐中,爲了適應當地的生態環境和氣候條件、滿足其生活需要,形成了集合了臥房、大院、廚房、練功房、武器庫、庭院、牌位室、神龕等多种功能的客家民居,是客家文化中著名的特色建筑,也是福建圍樓這一建築概念中數量最多的樣式[2]。围龙屋始见于、成熟于明末清朝、鼎盛於民國時代。狭义的围龙屋指的是围龙式的围屋,而广义的围龙屋可以指各式的客家围楼或围屋。广义上的围龙屋的外形基本分同心圆形、半圆形和方形三种,此外也有椭圆形状的。围龙屋结合了中原古朴遗风以及南部山区的文化特色,在中國大陸被稱作“中国五大民居特色建筑之一”。

名称

作為傳統客家民居,在不同地區又有不同的俗稱,例如:在江西稱其為“土圍子”,在福建稱其為“土樓”,在北稱其“四角樓”、“角樓”或“圍”,在粵東稱其為“圍龍屋”、“四角樓”,在深圳香港一帶稱其為“圍”或“世居”,在台灣稱其為“夥房”、“围屋”、“转龙屋”、或“客家围屋”等等,因為別稱實在太多,而全華人世界也只有中國大陸的對此建築規定過官方上的名稱,因此本條目採取“圍龍屋”作為正式標題。

综述

客家围屋是一种极具岭南特色的典型客家民居建筑,与北京的“四合院”、陕西的“窑洞”、广西的“杆栏式”和云南的“一颗印”合称为中国最具乡土风情的五大传统住宅建筑形式,被中外建筑学界称为中国民居建筑的五大特色之一。

客家民居中较早建造的多为“围楼”和“围龙屋”,随后出现“走马楼”、“五凤楼”、“四角楼”、“穿堂屋”、“锁头屋”、“下山虎”、“多杠楼”、“殿堂式”和“中西混合式”等建造樣式。其中圆楼、方楼、走马楼、半圆楼和围龙屋属于豪宅户型,常爲商人巨贾所建;而普通的小户人家则以简朴实用为主,如“三堂屋”、“下山虎”和“锁头屋”等户型。这些建筑造型,充分反映了客家人的历史發展及传统民族文化之内涵,是中原宫殿式、府第式、四合院等民居建築形式的演变和发展。

客家人建造围屋,首先考虑将风水格局纳入围屋的整体形体轮廓当中,其中最常见的是“太师椅”形。根据椅形来划分屋子的各部分:前面的水塘如椅的脚垫,后边的围龙如同椅的靠背,屋宇两边如椅的扶手。可以发现,半圆形围屋的俯视图轮廓都是“太师椅”形。寓意家族人的生活如同人坐在太师椅上一样“四平八稳”,家族的社会地位“高高在上”。[3]

參考文獻

  1. 宋健軍. 詳解古民居圍龍屋. 梅州: 梅州日報社. 2010年6月13日. 
  2. 吴念民. “客家围屋”新解. 新浪博客. 2016-06-15 [2019-09-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9-02). 
  3. 張嫻. 廣東客家人的圍龍屋. 中原河南文化网. [2010-04-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