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客家人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客家人的含義

客家人其實就是中原人而不是一個少數民族。大部分是為了躲避戰亂而一路遷徙來到廣東的。廣東這邊比較好的土地,主要是是南邊的平原,基本已經被廣府人和潮汕人瓜分完了,所以只能是在粵北的山區中建造土樓居住生活。廣東梅縣是「世界客都之鄉。「客」與「主」相對而稱,按語言大師王力先生(廣西博白客家人)的解釋,「客家」就是「外地人」的意思。

客家民系說

客家」屬於漢族的「民系」,「民系」又稱「次民族」、「亞民族」,是指一個民族內部的分支,分支內部有共同或同類的語言、文化、風俗,相互之間互為認同。漢族現有八大民系,客家民系是唯獨不以地域命名的民系,這是一個非常有特殊性的特色。

嘉慶十三年(1808)年,徐旭曾(客家人)在惠州豐湖書院講學時稱:「客者對土者而言,土與客之風俗語言不能同,則土自土,客自客,土其所土,客吾所客,恐再閱數百年,亦猶之今日也。」這是現有「客家」話語的最早源頭。一百多年後至1930年代,羅香林先生(廣東客家人)作《客家研究導論》和《客家源流節考》兩書,集前人研究之大成和開創了客家文化研究現代範式,並得出客家是漢民族中的一個系統分明的「民系」,而不是一個獨立的民族,客家是由歷史上多次移民運動而引發的北方漢人的南遷的產物等一系列重要的結論。關於客家的來源,羅香林先生提出漢人南遷「五次遷徙說」,另外還有其他學者提出的「六次遷徙說」,羅香林先生認定的漢人南遷第一次是魏晉南北朝時期,而「六次遷徙說」是將秦末漢初趙佗建立的南越國算為第一次,後面晉室南渡、安史之亂、宋金對峙、蒙元南下以及清軍入關其實並無什麼不同。

客家話

客家起源的「五次遷徙」或「六次遷徙」是一種「漢族移民史」的研究理路,從現有的歷史文化研究來看,「客家」既然不是一個「地域」特徵,那就只能是一種「文化」特徵,這種「客家文化」的載體就是「客家話」。現在較為公認的最早的客家聚集地是贛南、閩西和粵東北這片毗鄰區域(客家學者稱為「贛閩粵邊」),客家話即誕生於此,一般認為,南宋時期已經初步定型。在語言學的特點上,客家話與贛語就有諸多相似之處,以至於語言學界一直有將兩者合為「客贛方言」的提議。

確切的說客家人沒有自己的語言。客家人是古代從中原南遷至贛閩粵等處的漢人,使用的客家話是漢語,和普通話的差異主要在於發音和部分詞彙組成(造成差異的原因是客家話吸收了部分百越方言,而北方的漢語在元朝,清朝吸收了滿蒙語)。客家人沒有真正的「自己的風俗習慣」,客家人一直傳承着中原傳統文化仍保留着傳統的風俗習慣,過除夕元宵清明端午中秋重陽等節日,滿月酒擺大壽婚宴嫁娶都是和非客家的漢族一樣的,在熱鬧的節日也是舞龍舞獅敲鑼打鼓鞭炮齊鳴,客家人重視儒家思想講究仁義孝悌,也建祠堂修族譜排輩分,祠堂要刻楹聯,屋子分上堂(長輩住)下堂(晚輩住)整體左右對稱,屋頂有屋檐飛角,清明掃墓用香火紙燭祭祖……的確有自己的變遷,但整體上都是整個國家的變遷吻合的。結論,客家人本質上就是漢人族,文化習俗和漢族緊密聯繫,沒有單獨列為一個民族的必要。

客家學

我們很難去具體呈現每一個民系的形成過程,不過大部分民系,都有過不同族群相互碰撞融合後從新的知識不斷被激發、被創造,並約定俗成地傳承下來,形成一種帶有地域性的文化認同。唯一和所有民系都格格不入的,就是客家。 它是漢民族中唯一不以地域命名的民系,而客家話,也是漢語中唯一沒有冠以地名的方言。一個「客」字,仿佛永遠地將客家人與周圍的一切劃分了出去。

生活的艱辛煉造了他們吃苦耐勞的品性;資源的匱乏使他們不畏險阻,勇於拓荒;聚族而居的習俗讓他們易於組織和領導;尊師敬祖的傳統又塑造了他們大義凜然的民族氣節。所以,當客家人走出大山,他們便成為了一支不甘屈服、開拓進取的力量。

這個曾經漂泊無依的民系,如今已繁衍了近一億人口,他們在全球70多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自己的事業和聲望,他們所取得成就引起了世界範圍內的注意,他們的歷史和文化也成為一門國際性的顯學——客家學[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