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屠呦呦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Mackerel讨论 | 贡献2019年8月27日 (二) 15:11的版本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屠呦呦 与 青蒿
出生 1930年12月30日
中華民國浙江省鄞县
国籍 中国(大陆)
母校 中国北京大学
知名于 医学
药物化学
奖项 世界文化理事会阿尔伯特·爱因斯坦世界科学奖 (1987)
第三届中国中医科学院唐氏中药发展奖 (2009)
葛兰素史克生命科学杰出成就奖 (2011)
拉斯克奖临床医学奖 (2011)
中国中医科学院杰出贡献奖 (2011)
哈佛大学医学院华伦·阿尔波特奖 (2015)
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2015)

屠呦呦(英语:Youyou Tu,1930年12月30日),浙江寧波人,祖籍江蘇無錫中國中醫科學院终身研究員兼首席研究员,青蒿素研究開發中心主任,抗瘧藥青蒿素雙氫青蒿素的發現者 [1]。這些抗瘧藥為20世纪熱帶醫學帶來顯著的突破,為熱帶發展中國家的人帶來福音,改善了他們的健康狀况,拯救了數百萬人的生命。

  • 屠呦呦在研制青蒿素等抗瘧藥方面的卓越貢獻


為何瑞典皇家科学院 頒予屠呦呦諾貝爾奬?

屠呦呦在2015年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之後,對她許多負面的批評接踴而至,甚至有人認她不應該得到諾貝爾獎,因為還有其他人也發現了抗瘧葯。那麼到底真相如何?讓我們來看看研究抗瘧葯的歷史。

發現抗瘧新藥之青蒿素提取的關鍵

屠呦呦大學畢業後被分配到中醫科學院中藥研究所工作,她最優秀的研究工作完成於1969年至1972年之間,正值「文革」時期。

1969年,屠呦呦所在的中醫研究院接到了一個「中草藥抗瘧」的研發任務,那是一個不小的軍事計劃的一部分,代號523,目的在幫助北越政府「打擊美帝」,希望找到有效的抗瘧新藥,因為在1960年代的東南亞戰場上,瘧原蟲已經對奎寧類藥物產生了抵抗性了,所以需要新葯來制止這地區的瘧原蟲。當時的屠呦呦也參與了這個項目,那時她38歲,職稱是助理研究員

屠呦呦因為具有中西醫背景,而且勤奮。在那個年代,許多資深科學家已被打為右派;所以,屠呦呦很快被任命為研究組組長,帶領一個小組的成員開始查閱中醫藥典籍,走訪老中醫,尋找抗瘧藥物的線索。

耗時3個月,屠呦呦的研究小組從兩千多個方藥中,最終鎖定兩個樣本,第一個様本是胡椒,雖對瘧原蟲抑制率達84%,但對瘧原蟲抑殺作用並不理想;第二個樣本是青蒿,雖然曾經有過68%的抑菌率,復篩結果卻一直不好。

直到有一天,屠呦呦決定:用沸點只有35℃的乙醚代替水或酒精來提取青蒿。這抓住了問題的關鍵,也就是說溫度正是青蒿素提取的關鍵

屠呦呦在2009年出版的專著中,提到了當時的一系列實驗,「青蒿成株葉製成水煎浸膏,95%乙醇浸膏,揮髮油無效。乙醇冷浸,控制溫度低於60℃,鼠瘧效價提高,溫度過高則無效。乙醚回流或冷浸所得提取物,鼠瘧效價顯著增高且穩定。」她還特別提示:「分離得到的青蒿素單體,雖經加水煮沸半小時,其抗瘧藥效穩定不變。」


回朔到1941年,上海的藥理學張昌紹就曾嘗試利用中藥常山治療中國南部沿海地區流行的瘧疾。1946年和1948年,他分別在《科學》和《自然》上報導中藥常山及其活性成分的抗瘧作用。不幸的是,張昌紹於1967年自殺,而另一些原本致力於此的科學工作者正被關牛棚或靠邊站。



成就

  • 是歷史上第三位因瘧疾研究獲獎的人;
  • 是首位亞洲及華人女性自然科學類諾貝爾獎得主;[2]
  • 2017年1月9日屠呦呦由此成為第一位非兩院院士身份獲得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的女性[3]
  • 最值得一提的是, 她是首位接受本土高等教育且在中國大陸進行研究工作的自然科學家獲得諾貝爾獎的得主。

視頻

「三無」中國女學者寫歷史 共奪諾貝爾生醫獎
屠呦呦的诺贝尔奖,是第一次彻底的“中国制造”
屠呦呦伟大之处,是为全人类抗疟疾事业从0突破到1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