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張昌紹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張昌紹
張昌紹.jpg
出生 1906年9月25日
國籍 中國
籍貫 江蘇嘉定縣
母校 華南理工大學
職業 醫生 藥理學家
研究領域 藥理學的教學和科研工作

張昌紹 (Chang-Shaw Jang,1906年9月25日 - 1967年12月20日) 藥理學家。他一生從事藥理學的教學和科研工作,主編的藥理學教材和參考書被譽為中國藥理學的經典著作。致力於培養藥理學師資與科研人才,在化學治療學和傳出神經藥理學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貢獻,對中國藥理學的發展起到了開拓和奠基作用。[1]

生平概況

張昌紹,1906年9月25日出生於江蘇省嘉定縣望仙橋鎮的一個貧寒家庭。父親是鄉村小學教師。張昌紹在小學畢業後未能升學,14歲便進入蘇州一家私人辦的樹德醫院當學徒。他白天工作,晚上刻苦自學,用4年的時間修完全部中學課程。

1928年,他進入南京中央大學醫學院,後來該醫學院遷入上海,成為獨立的上海醫學院。1934年畢業後,留校任藥理學助教。1937年,考取公費留英。在倫敦大學醫學院著名神經藥理學大師蓋達教授的指導下攻讀博士學位,從事腎上腺素能神經藥理的研究,1940年,以優異的成績獲得博士學位。隨後到美國哈佛大學醫學院訪問進修。1941年抗日戰爭期間,他謝絕美方的挽留,毅然回國。當時上海醫學院內遷重慶,他返母校後即被任命為藥理學副教授,併兼任中央衛生實驗院藥理研究室主任。

重慶期間,他眼見西南地區細菌性傳染病、瘧疾猖獗流行和人民缺醫少藥的情景,不惜中斷了他在英國專心致志的腎上腺素能神經傳遞的理論研究,夜以繼日地利用新到的微型膠捲文獻資料,寫成《磺胺類化學治療學》和《青黴素化學治療學》 及時地介紹了當時世界醫學中磺胺類和抗生素兩大發現的研究和應用,對當時國內醫藥界起了很大的推動作用。同時,他還以抗日戰爭時期的簡陋設備,身體力行地進行磺胺類的臨床藥理研究和中草藥抗瘧作用的動物實驗與臨床試用。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政府十分重視張昌紹的學術貢獻和才華,使他的聰明才智得以充分發揮。他除擔任藥理學教授兼教研室主任外,歷任上海市人民代表與政協委員,還擔任中國科學院藥物研究所學術委員、衛生部藥典委員會委員兼新藥組組長、全國血吸蟲病研究委員會藥物組組長,主持制定衛生部頒布的藥理學教學大綱,主編了藥理學統編教材。他還於1953年,作為全國科聯代表團團員訪問捷克斯洛伐克,1957年,作為中國科學家代表團訪問蘇聯。他舉辦了多次藥理學師資班,招收了許多研究生和進修生。張昌紹的科研成就以植物神經系統藥理和化學治療最為突出,共發表百餘篇論文。張昌紹曾任中國生理學會理事, 《中華醫學雜誌》 、 《生理學報》 、 《藥學學報》的編委。他為新中國的藥理學發展做了許多開拓和奠基工作。

培養人才

培養藥理學師資和科研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張昌紹受衛生部的委派,相繼主辦了4屆高級師資班,先後培養了19名研究生和數十名進修生。經他培養的各種師資總數不下120人,其中大多數已成為全國各省、市醫藥院校和科研機構中藥理學方面的領導和骨幹力量。這是他對中國藥理學事業的一項重大貢獻。 張昌紹在培養人才方面付出了大量心血。他對師資班都是定期親自主持答疑,對於進修生和研究生的科研也都親自指導。在培養方法上,他主張「扶着走」,反對「抱着走」。他教育學生從不作長篇大論,而是在實際工作中嚴格要求,以身作則地影響後輩。因此,凡曾受教於他的學生,一致認為張老師治學嚴謹,既嚴於律己,又嚴格要求學生,從實驗室的清潔衛生與技術細節開始直至論文修改,無不精益求精。因此,他指導過的學生,無論在文獻的閱讀、實驗的設計、還是在結果的分析上都得到過他許多教益,大家無不為他辛勤的工作、淵博的學識、嚴謹的治學態度和虛懷若谷的作風所感動。

神經系統藥理

張昌紹在英國留學期間即已開始植物神經系統藥理研究。他最早發現鈣離子是腎上腺素能神經傳遞的重要因素,但鈣離子的重要性到60年代末期才被重新提出來。他還發現腎上腺素受體阻斷劑具有加強腎上腺素能神經傳遞作用,這實際上是腎上腺素能神經末梢突觸前自身受體調節遞質釋放的先軀工作,其重要性到80年代才被充分認識。他還對當時傳統(包括他的導師)認為麻黃鹼增敏作用是由於它抑制了單胺氧化酶,從而保護了腎上腺素及遞質免遭破壞的說法提出疑問。60年代,他在實驗室證明麻黃鹼對單胺氧化酶並無抑制作用,從而澄清了這一問題。

50年代末,國際上對於兒茶酚胺類既作為一類藥物,又作為激素腎上腺素和遞質去甲腎上腺素,對其研究取得很大的進展。他及時發現這一初露端倪的成果在藥理、生理、生化和病理生理方面都有重要意義,於是,他在對其進行綜述介紹的同時,從60年代起,積極地組織人員進行研究。1962年,他在中國生理科學會藥理專業和生理專業聯合會議上作了《兒茶酚胺體內代謝的一些藥理——腎上腺素能神經藥理的進展》報告。此後他又與他人合作發表了《兒茶酚胺抑制劑》、《麻黃鹼快速耐受性形成機制的探討》、《利血平改變正常大鼠血壓和組織中兒茶酚胺含量的平行觀察》、《酒石酸銻鉀對兔心室神經介質含量的影響》等10餘篇論文,興起了一個研究兒茶酚胺和傳出神經藥理的高潮。他曾在全國性學術會議上呼籲:「可以認為,化學傳遞學說現在似乎又到達一個新階段的前夜,傳出神經間相互制約的關係更為明確,但面前還存在很多矛盾,等待解決,才能破曉,讓我們從事生理科學工作的同志們共同努力吧!」時至今日,恰如他所期待的,國內外對傳出神經突觸傳遞的研究,經久不息,確已達到更為深廣的新階段。此外,張昌紹在中樞神經系統藥理方面也有所貢獻。在他指導下,他的學生鄒岡從事有關嗎啡鎮痛機制的研究,發表了《有關嗎啡鎮痛中樞部位》的論文,被譽為嗎啡作用機理研究的「里程碑」,受到國際學術界的高度重視與讚揚。

化學治療研究

張昌紹從事化學治療的研究始自抗日戰爭期間。他針對當時人民的需要,選擇細菌感染和瘧疾的化學治療作為課題。其間,對中藥的抗瘧作用研究較多。他在《中藥的現代研究》一書中寫道:「抗戰發生後,沿海人士西遷瘴瘧之區,瘧疾不斷流行,而抗瘧藥品甚感缺乏,吾國學者紛起研究藥材,以謀抗瘧藥之自給。」他以中藥常山作為重點,首先在臨床上證明粗製常山浸膏對治療瘧疾有效,又與王進英等合作在雞瘧模型上證實常山水浸膏對其有顯著療效。1950年,他又發現鴉膽子的抗瘧作用,並曾在佛子嶺治淮工地試用,取得良好結果。他在為衛生部號召組織鴉膽子抗瘧的臨床實驗工作而寫的《怎樣做鴉膽子和其他抗瘧藥的臨床實驗》一文中總結鴉膽子的優點,大致為:(1)良好療效;(2)安全;(3)應用方便;(4)費用極省;(5)完全國產。這不僅是指鴉膽子一藥而言,實際上可以說是他對尋找理想新藥的要求。

50年代初,他接受抗血吸蟲藥物研究的重點科研項目,因此其化療研究方向由細菌感染和瘧疾轉向抗血吸蟲藥物。當時治療血吸蟲病藥物主要是靜脈注射的酒石酸銻鉀。他組織了幾乎全體工作人員和進修人員對這一銻劑進行了10餘年持續不斷的研究,包括酒石酸銻鉀的毒性和耐受性產生的規律;影響銻劑療效的因素;口服銻劑的療效與療程的關係;酒石酸銻鉀對循環系統、神經系統和消化系統的影響,提出銻劑引起心室顫動的交感神經機制,用實驗證明口服銻劑致嘔部位不在胃而在小腸。他們共發表10餘篇論文,這些成就無論是在國內或是在國外都是領先的。 張昌紹的一生,感人之事很多,特別是幾十年如一日,起早貪黑孜孜不倦的治學精神、善於把世界學術前沿的新苗頭結合到中國實際中的敏捷深邃的見識和善於團結廣大藥理學工作者的作風,都為後輩作出了典範。

人物簡歷

  • 1906年9月25日 生於江蘇省嘉定縣望仙橋鎮。
  • 1920—1924年 在蘇州樹德醫院當學徒。
  • 1924—1928年 多次參加愛國學生運動並成為蘇州共青團領導人之一。
  • 1928—1934年 在上海醫學院學習。
  • 1934—1937年 任上海醫學院藥理學助教。
  • 1937—1940年 在英國倫敦大學醫學院藥理系學習,獲哲學博士學位。
  • 1940—1941年 在美國哈佛大學醫學院訪問進修。
  • 1941—1946年 任上海醫學院藥理學副教授兼中央衛生實驗院藥理研究室主任。
  • 1946—1949年 任上海醫學院藥理學教授兼科主任。
  • 1949—1967年 任上海醫學院(後改為上海第一醫學院,現名上海醫科大學)教授兼教研室主任;中國生理科學會理事。
  • 1967年12月20日 逝世於上海。

主要論著

  • 1 張昌紹.磺胺類化學治療學.第3版.上海:現代醫學社,1947(第一版約於1943年在重慶出版).
  • 2 張昌紹.青黴素治療學.第2版.上海:現代醫學社,1947(第1版約於1944年在重慶出版).
  • 3 張昌紹.現代藥理學(上卷).第3版.上海:現代醫學社,1948(第1版名《實用藥理學》約於1943年在重慶出版).
  • 4 張昌紹.現代藥理學(中卷).上海:現代醫學社,1948;下卷.1949.
  • 5 張昌紹.青黴素鏈黴素及其他抗生素.上海:現代醫學社,1948.
  • 6 楊藻宸,張昌紹.結核病之化學治療.使他肺安定(Stepharanthine).中華醫學雜誌,1949,35(6):239250.
  • 7 王進英李雨亭,張昌紹等.鴉膽子的抗瘧作用.中華醫學雜誌,1950,36(11):469—474.
  • 8 張昌紹.中藥的現代研究.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53.
  • 9 張昌紹,金鈺珠,楊藻宸等.銻劑對於循環系統的管理1—6.上海第一醫學院學報,1957(1):1—15.
  • 10 張昌紹,鄭明棋,竺心影等.血吸蟲病的實驗治療研究1—7.上海第一醫學院學報,1957(1)16—30.
  • 11 張昌紹,鄭明祺,張家銓等.血吸蟲病的實驗治療研究8—10.上海第一醫學院學報,1957(3):183—190.
  • 12 楊藻宸,張昌紹.白果、大蒜、黃連鹼等22種藥物的抗結核作用.上海第一醫學院學報,1957(2):117—126.
  • 13 江文德,楊藻宸,張昌紹.酒石酸銻鉀催吐機制的研究.生理學報,1958,22(2):175—181.
  • 14 張昌紹主編.藥理學.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第1版.1958;第2版.1962;第3版.1965.
  • 15 鄒岡,張昌紹.腦室內或腦組織內微量注射嗎啡的鎮痛效應.生理學報,1962,25(2):119—128.
  • 16 張昌紹.影響兒茶酚胺體內代謝的一些藥物.見:藥理學進展.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62:1—23,
  • 17 江文德,張安中,張昌紹等.酒石酸鉀對麻醉兔電致心室顫動的影響.生理學報,1963,26(2):172—179.
  • 18 楊藻宸,張昌紹.麻黃鹼快速耐受性形成機制的探討.生理學報,1963,26(4):306—319.
  • 19 吳葆傑,吳白雲,張昌紹等.利血平改變正常大白鼠血壓和組織中兒茶酚胺含量的平行觀察.生理學報,1964,27(3):265—272.
  • 20 張昌紹,褚雲鴻,束懷德等.酒石酸銻鉀對兔心室神經介質的影響.生理學報,1964,27(3):273—280.
  • 21 趙更生,周爾鳳,張昌紹等.利血平對腎性高血壓大白鼠的降壓作用和組織中兒茶酚胺耗竭的平行觀察.生理學報,1965,28(4)416—419.
  • 22 張昌紹,張毅主編.藥理學(第1卷總論).北京:人民衛生出版杜,1965.
  • 23 JANG CS, FU FY, et al. Ch'ang Shan, a Chinese antimalarial drug. Science. 1946 Jan 11;103:59.
  • 24 JANG CS, FU FY, et al. Pharmacology of ch'ang shan (Dichroa febrifuga) a Chinese antimalarial herb. Nature. 1948 Mar 13;161(4089):400.

參考來源

  1. 嘉定名醫:岐黃仁術 懸壺濟世, 東方網.2017-11-28[引用日期2019-0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