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園廳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桃園廳 |
---|
|
桃園廳,原稱桃仔園廳,為台灣日治時期行政區劃之一,設立於明治三十四年(1901年)11月至1920年10月間,下轄大嵙崁、三角湧、大坵園、楊梅壢、咸菜硼、中壢等六支廳。其範圍包含現今的桃園市,新竹縣關西鎮,新北市三峽區、鶯歌區和土城區。
沿革
桃園廳管轄範圍包含桃澗堡、海山堡和部分竹北二堡。此地區於1895年8月由台北縣管轄,桃澗堡和海山堡由台北縣直轄,竹北二堡則是由台北縣新竹支廳管轄。1897年6月,桃澗堡下設有桃仔園辨務署(管82庄)和中壢辨務署(管35庄),桃澗堡下設有新埔辨務署。1898年6月,中壢辨務署併入桃仔園辨務署。[1]
1901年11月11日,台灣總督府以辦務署負責地方政務,而縣及廳介於總督府與辦務署之間,造成行政事務上的欠缺靈活,而廢止「三縣四廳」,設「二十廳」之行政單位,劃分台北縣為基隆、深坑、台北、新竹、桃仔園等五個廳級行政區,桃仔園廳因此成立,最初下轄大坵園、三角湧、大嵙崁、楊梅壢、咸菜硼、中壢等六支廳,下設33區。1903年1月1日,桃園廳下整併為219個街庄,並修改區名編號,整併為26區。
1905年4月5日,「桃仔園廳」改稱「桃園廳」[2];同年7月1日,整併為27區,區名由數字改為地名[3]。1909年10月,台灣的行政區劃由十二廳改制為二十廳,而桃園廳的行政區劃照舊。1914年4月1日,由桃園廳大嵙崁支廳管轄的蕃地增設高崗(ガオカン)支廳。
1915年2月27日,大坵園支廳裁撤,其下的竹圍區與大坵園區併入桃園廳直轄,石觀音區併入中壢支廳[4]。1920年9月1日,台北廳新庄支廳貴仔坑區的「塔藔坑庄」及同支廳樹林口區的「牛角坡庄」劃入桃園廳直轄龜崙口區;三角湧支廳鶯歌石區的「中庄」劃入大嵙崁支廳大嵙崁區[5]。
1920年10月1日,時任台灣總督田健治郎為提高地方官的權限,廢西部十廳,實施「五州二廳」制度,部分咸菜硼支廳併入新竹州新竹郡,三角湧支廳併入臺北州海山郡,大嵙崁支廳併入新竹州大溪郡,其餘併入新竹州桃園郡和中壢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