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莫尔寺遗址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莫尔寺遗址位于中国新疆喀什市伯什克然木乡莫尔村。寺庙附近有汗诺依古城,距古城几公里处的胡玛塔勒山上有一巨大的窣堵坡佛塔,周围还有寺院的遗址

莫尔佛塔由两座佛塔组成,一座在东南方向,方座、圆腰、覆钵顶,底座长宽均为12.3米,高12.5米:另一座寺塔为倒斗形,周长25米,宽23.6米,顶部残长14.20米,宽12.5米,塔高7米,是寺院的中心建筑,塔身正面及两侧有佛龛遗迹。

从形制和材料的判断,莫尔寺属于地位较髙的佛寺,学术界认为其修建的年代应是唐代。到了公元960年,喀什一带开始信奉伊斯兰教,佛塔才终其使命。莫尔佛寺于2001年被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

简介

莫尔寺遗址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疏附县伯什克然木乡。遗址包括寺院和佛塔遗迹。寺院坐北朝南,东南有僧房遗迹。寺院现存佛塔两座。东南面的佛塔为方座梯形腰座,底四边各长12.63米,座分五层,逐层收分覆钵形塔顶,塔总高12.8米。西北面的佛塔为覆钵形,底大顶小,底面边长25米,塔残高7米,塔身正面和西侧有佛龛痕迹。莫尔寺遗址是中国最西部佛教遗址之一,是罕诺依古城标志性建筑物。对研究佛教初传新疆及唐代喀什地区佛教流行问题均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最西部的佛塔

喀什古称疏勒,是古疏勒国的重要辖地。东汉时,疏勒国强盛,佛教开始传入并随之在此有了一定的发展。同时这里也成为佛教东传的中转站,广集有佛教大、小乘经典及印度哲学着作,并影响了龟兹佛教的发展。龟兹高僧鸠摩罗什于355年随母在此停留,“顶礼佛钵”,初开法门,广泛阅读各种论着,从此奠定了他佛学思想的基础。唐高僧玄奘于644年从印度回国,在他的《大唐西域记》里记载了沙国(今喀什一带)的人们淳信佛法、勤营福利的情况。他记载沙国“伽蓝数百所,僧徒万余人”的盛况。    位于喀什市伯什克然木乡莫尔村境内的莫尔寺遗址,是留存至今的古疏勒国境内一所规模较大的佛教寺院。始建于3世纪,一直到唐末,因为当地水源逐渐减少,人们开始迁移别地,同时,喀什地区居民的宗教信仰也起了很大的变化,伊斯兰教逐渐取代佛教成为当地居民的主要宗教,寺院随之废弃。莫尔寺处于胡马塔格山一带冲积扇的古河道阶地上。寺院坐北朝南,北靠群山,面临平野,西面约1公里处有坎普代尔哈纳(鸽子房)寺院遗址,南面隔恰克马克河与汗诺依古城相望,东面平原上有阿卡什梯木古烽燧遗址。   

“莫尔”,维吾尔语意为“烟囱”,因遗址内保存了高大的形似“烟囱”的佛塔得名[2],这是中国最西部的、保存较好的佛塔。此外还留存了佛寺及僧房遗迹。   

佛塔用含麦草筋的方形和梯形土坯砌造,塔身西面曾遭人为破坏,现仍保存有基座和塔身,残高10.8米。基座分三级,逐层递缩。基座底部近方形,风蚀雨冲形成了坡状,边界不清,高0.8米;二、三级也近方形:二级座高2米,东西宽12.8米,南北长13.2米;三级座高1.5米,东西宽10.55米,南北11米左右。塔身分两级,下部是圆形的塔身座,周长24米,高1.5米。塔身呈卵圆柱状的覆钵式,高约5米。这种形式目前在新疆已经很少见了,而且保存得比较完整,有印度古代佛塔建筑的遗风。   

佛塔北16米处是僧舍遗迹。僧房遗址呈长方形,东西长13米,南北宽9.3米,残高1.5米。遗址的东南角有五、六层土坯,有的地方仅略高于地面,散布着戈壁石子,零星的陶片等。陶片为泥质红陶。   

佛寺遗址是一个底大顶小的方梯形建筑:高约8米,底部东西长25米,南北宽24米。佛寺顶部较平,呈不规则的方形,东西长14.2米,南北宽13米。佛寺建筑的基部和西侧有一较明显的佛龛痕迹。南壁有一条南纵向的沟槽,深1米左右,其东、西局部可以看到完整的土坯。在西壁的底部也有发现10排土坯。   

莫尔寺遗址距今已有1800年历史,是丝绸之路留存至今的年代较早的一处佛教遗迹,也是佛教文化在喀什一带盛行的有力见证。

视频

莫尔寺遗址位 相关视频

纪录片《丝路大遗址》新疆摄制组探秘莫尔寺遗址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