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牛头寺》唐朝·杜甫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上牛头寺》唐朝·杜甫
[1] 《上牛头寺》是唐代现实主义诗人杜甫所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诗的前四句写诗人登牛头山拜访禅寺的所见所感;后四句写进入牛头寺见到的幽美景象。全诗情景交融,动静结合,描写精细传神,颇见功力。 作品名称 上牛头寺
作 者 杜甫
创作年代 唐代
作品出处《全唐诗》
文学体裁五言律诗
作品原文
青山意不尽1,衮衮上牛头2。
无复能拘碍3,真成浪出游4。
花浓春寺静,竹细野池幽。
何处莺啼切5,移时独未休6。
编辑
词句注释
1.意不尽:指牛头山一带峰峦层叠。
2.衮衮(gǔn):连步登山貌。牛头:即牛头山。《寰宇记》载:牛头山,在梓州郪县西南二里,高一里,形似牛头,四面孤绝,俯临州郭,下有长乐寺,楼阁烟花,为一方胜概。
3.拘碍:拘束,阻碍。
4.浪:放任,随便。
5.切:急迫。
6.移时:过了好一会儿。末两句意为花竹之下,寺静池幽,反觉莺啼声太急迫。
白话译文
牛头山一带峰峦层叠,我一步步登上牛头山。
不再有什么约束阻碍,真成了放浪形骸的出游。
百花怒放反衬得寺内十分静寂,野池边细竹丛丛显得极为幽雅。
不知何处的黄莺叫的急切,好一会儿也没停下。
创作背景
此诗大约是唐代宗广德元年(763年),杜甫游梓州郪县西南牛头寺时所作,时年五十二岁。这一年间,杜甫因陪一些官员游赏蜀国山水,曾到阆州(四川阆中),游牛头、兜率、惠义诸寺。
作者杜甫
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字子美,汉族,本襄阳人,后徙河南巩县。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杜甫创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