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窯碼頭(華紹銀)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上窯碼頭》是中國當代作家華紹銀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上窯碼頭
黃石沿江碼頭眾多,據統計有四十多座。但家喻戶曉,婦孺皆知的,恐怕只數上窯碼頭了。上窯碼頭之所以這麼出名,是因為它與市民生活息息相關。
小時候常聽母親說,到縣一天,到港一天。給我的第一印象是上這兩地路遙,來回一趟必定很勞累辛苦。但村里人又都三天兩頭地往那裡趕,我感到很是神秘。不知道縣和港到底長個什麼樣兒?不覺神往起來。那大致是我五六歲的時候,臨近春節,莊裡人家幾乎都要到港置辦年貨。我跟母親說,很想去看一下山那邊的港,並央求母親帶上我。令我感到驚喜的是,母親竟爽快地答應了。那天,母親起得很早,把我推醒說:「昨天不是說要到港去嗎?快起床跟我走。路上車多人多,跟在後面不要落了呦。」我知道母親很忙,怕她擔心我扯後腿,輕鬆地對母親說:「我能走會跑,還能幫着拿點東西呢。」翻過株樹坳,走過長長的公路,跟隨母親來到了一條很繁華的街道。街上熙熙攘攘,人頭攢動。母親走進一家大鋪面,扯了好幾段各色布料,裝到一個布袋裡,然後匆匆地帶我去另一家店。店裡商品琳琅滿目,其中,一隻綠皮白肚青蛙深深吸引了我。我感覺既鮮新,又好奇。這青蛙怎麼站在那兒半天不動呢?母親見我目不轉睛,問:「稀罕不?」我說:「咱家田裡多的是,只是不知道它怎麼跳到櫃裡去的?」售貨員阿姨聽到我們母子對話,笑盈盈地拿起青蛙,說:「小朋友,這是只青蛙玩具,不是活物。」她示範着玩法,然後放到我手上。原來這玩具青蛙由兩部分組成,上端是蛙頭蛙身,下端是個圓形座墩,用摺疊的牛皮紙連接着,一手捏着上端,一手捏着下端,一拉一縮,屁股上發出「呱!」「呱!」聲。那聲音渾厚清脆,與田裡蛙聲毫無二致。我愛不釋手,完全忘了看街景和眼前的新世界,跟在母親後面腳尖着地,蹦噠蹦噠地前行。母親帶着我跨過一條車喧人攘的公路,穿過一道石坎門(上窯碼頭江堤),來到了一片開闊地。放眼望去,把我驚得目瞪口呆,說:「哇!這麼大的港耶!」母親笑說:「傻兒子,這不是港,是江哩。」在我的潛意識裡,只知道村前那條流水的港,可以去那裡戽魚,坐在腳盆上溜水。母親口裡說的「江」,我壓根就不懂。港面上飄浮着遊走着的那些黑烏烏的東西叫什麼,也不知道。母親告訴我水面上行走的叫船,那白胖胖的蘿蔔就是船運過來的。啊,我想起來了,母親主要是來買蘿蔔回家過年的。江岸上賣蘿蔔與買蘿蔔的人交織在一起,各自忙着買賣,非常熱鬧。我至今還記得那蘿蔔的形狀是圓滾滾的,短而粗,尾端扁平。現在的蘿蔔是條形的,圓而長。那年頭,蘿蔔是過年單炒、煨湯、炸圓子的主要食材。母親買了幾十斤蘿蔔,裝在兩隻團兜里,用一根發亮透紅的竹扁擔挑在肩上。我提着那包布,屁顛地跟在母親身後,嘚瑟着,一心奔着早點回家玩那白肚青蛙。
長大後,從課本里知道了海漢江河這些水系的稱謂,了卻了所謂「港」的疑惑。但心中又生出一個結,為什麼不說到江一天而說到港一天呢?原來早期的黃石,並不是現在這個樣子的,它的水系十分發達,港渠縱橫。那時從石灰窯鎮到黃石港鎮,中間隔着一條無名大港,這條港起點磁湖,流經市中心醫院,文化宮,市糧食局職工宿舍,進入長江。兩鎮人員來往的唯一交通工具是坐船過渡。駕船艄公姓張,名勝陽。勝陽服務態度好,待人隨和,長年劃着一條小船,穿梭於兩岸之間,輸送着來往行人。久而久之,坐過他船的人都知道了他的大名。行人要過港時,便大聲喊叫:「勝陽,過港啊!」漸漸地,人們習慣性地把坐船過港的那條港叫過勝陽港。直到今天勝陽港這個地名還在沿用。到港一天所指的「港」就是勝陽港。
第二次去上窯碼頭,記得是個端午節,與塆里幾個發小結伴而來的。站在碼頭的道口俯瞰,坡度較陡,約有幾十級台階,寬度大致兩米左右。其時正遇船客登岸,行人中,最多的是擔菜的農人。每人的肩上扛着沉甸甸的菜擔,他們一隻手搭在扁擔上,另一隻手拉着系筐的繩索,有節奏地一步一級台階向上攀登。個子矮力氣小的擔菜人,他們不與人爭道,壓在陣後頭,採用兩步登一階的方法(即右腳登上一級台階,左腳跟着踏一步)上行。雖花費雙倍時間,但保存了體力。
第三次到上窯碼頭,是個夏秋之交的禮拜天。那年糧食欠收,塆里有個在黃石做皮匠的人傳回一個消息,說有人在上窯碼頭江水裡撿到了很多栗子(板栗)。開始,沒人相信他說的話,只是笑笑,搖着頭。皮匠見大家不信,回屋裡抓來一大把栗子分給大家說:「這是別人撿來送給我的,你們吃顆試試。想要的話儘早去撿點,不然被江水沖走光了。大家吃後覺得味道非常棒,說道:「這等好事,何不早說。我們撿回的有你一份。」幾個發小找到我,邀約去上窯碼頭撿栗子。我說:「去那遠撿栗子,倒不如上自家山里撿。」發小說:「不是你說的,那東西像栗子,但比栗子大得多,味道極佳,好像叫什麼板……板栗來着。」「真的?」「真的,剛才我們每人吃了一顆呢。」幾個人意氣相投,一拍即合,各自回家倒下書包里的書,拿起空包就走。我們幾人猴急猴急的,腳上似安上了風火輪。趕到碼頭,只看到幾隻木船泊在江邊,問船上的一位水手:「大叔,聽說江邊水裡有板栗,請問有這回事兒嗎?」水手答道:「你們原路退回岸上,右邊有個道口,沿着水泥路即達江邊,昨天一隻裝板栗的船是在那兒傾覆的。」按照水手指引的方向,望見有幾位老人站在水邊,不停地將網兜伸到水裡打撈着什麼。近前,發現竹籃里裝着濕漉漉的板栗。老人朝我們瞅了一眼,道:「來遲了嘛,好撿的昨天都被人撿了。你們會游泳嗎?不會切莫下水呢。」水性特好的,諢號叫冒參魚的說:「我們四人都會游泳,潛在水下三兩分鐘沒問題。」冒參魚快速脫下衣服,把書包咬在嘴上,向着深水區走去,當水沒到頸部時,腳下踩到了板栗,高興得直叫喚,然後一頭扎進水裡。大約過了一分鐘光景,浮出水面,舉着手中的板栗炫耀着。我和二狗、細乾朝冒參魚靠去,也踩到了板栗,而且感覺很多,厚積在一塊。幾人像個水鴨子一樣,隔分把鍾冒出換口氣,再下沉。時間大約過了個把小時,我們的書包都鼓囊囊的。此時引來了無數人圍觀,會點水性的,紛紛下水打摸。膽量大的,一頭悶進去,伸手撈到幾顆。膽小怕嗆的,想出一個妙招,用腳在水底下攪動,使板栗上浮,唾手拾上幾顆。也有人沮喪地說:「腳下根本觸摸不到板栗嘛,難道它見人溜走了?」站在岸邊兜網的老人說:「小子,眾人入水,引起水底潮湧,板栗是不容易固定住的。大家都上來吧,安全第一。沒吃到板栗的,從籃子裡拿幾顆去嘗嘗。」眾人聽從了勸告,紛紛上岸,各自散去。
上窯碼頭經歷過兩次鼎盛期。第一次是一百多年前的1889年,清朝重臣、洋務派代表人物張之洞,開辦了漢陽鐵廠。1913年,漢冶萍公司建成。為運供鐵礦石原料,開通了鐵山至上窯碼頭鐵路。礦石運到碼頭後,再通過水路轉運至漢陽鐵廠。隨之而來的是大批產業工人進駐上窯,與之相配套的興商街(即和平街),八泉街,油鋪灣等街應運而生。軋米廠,肥皂廠,米店、柴油發電機廠,理髮店、藥店、銀樓分布於各條街道上。驟然之間,火車隆隆,汽車滴滴,卸礦機、皮帶運輸機響聲沙沙。夜晚的興商街,燈光璀璨,唱戲的,雜耍的,賣小吃的,燈紅酒綠,熱鬧異常。可以想像,當年興商街的那個繁華,或許勝過天上的街市。
上窯碼頭第二次鼎盛期,是從1977年開始的。當年碼頭開通了過浠水散花鎮客運輪渡和汽運輪渡,一舉打破了千百年來靠用小木船搖槳過江的歷史。實現了使用現代化機械設備過江,縮短了過江時間,大大促進了兩岸的物資交流,加快了城鄉發展步伐。特別是近十多年來,就地在碼頭開建了農貿市場,將散花鎮、楊葉、河口、西塞等周邊農民種的蔬菜全部收納進市,讓全市和鄰近縣市人民吃到鮮新的、價廉物美的時令菜。人員流動之密集,生意交易之紅火,一時使得市內通往上窯碼頭的公汽購物乘員擁擠不堪。集市以經營蔬菜為主,兼容了曰用百貨,衣帽鞋襪,糧油副食,餐飲,干、鮮果,煙酒等等。連賣糖葫蘆、老鼠藥、看相、算命的也湊去趕場子。假如北宋汴京畫師張擇端在世,看到上窯碼頭農貿市場後,畫出的畫肯定能媲美他的《清明上河圖》。1995年,黃石長江公路大橋建成通車。黃石與江北的水上交通逐漸退市。2018年,上窯碼頭農貿市場拆除,客渡、汽渡取消,人、車、物過江完全被大橋取代。但上窯碼頭昔日的繁華,永遠值得懷念。
上窯碼頭,我心中的聖地! [1]
作者簡介
華紹銀,湖北大冶人,系黃石作家協會會員。著有長篇回憶錄《過去的事情》,散文集《甘棠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