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古梨园之行(张思信)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世界古梨园之行》是中国当代作家张思信写的散文。
作品欣赏
世界古梨园之行
阳春三月,地处大西北的黄土高原。迎春花心花怒放,花枝招展,杏花婀娜多姿,桃花分外妖娆。其他花随季节有序的竞相争艳。我们踏着春意盎然的气息,一行二十余人,分乘六辆小轿车,驱车一百二十余公里,慕名前去甘肃兰州市皋兰县的什川镇,一睹“世界第一古梨园”的风采。
我们从皋兰县城下高速,向近三十公里的什川进发,大概行进了十余公里,进入崎岖蜿蜒的山路,山路两旁都是数十米高的黄土山,只有一条能容两车并行的水泥路,但道路弯弯曲曲,一段一段向前延伸,行进间人感觉有些郁闷,又前行了七八公里,眼前豁然一亮,仿佛一块世外园林出现在我们面前,车上有人说,前面就是梨园了,果不其然,距梨园不远的停车场,车水马龙,人山人海,因车辆及游人太多,为了疏导和维持秩序,数十个交警搞的手忙脚乱,用嘶哑的嗓子使劲呼喊,人们还是潮水般向梨园涌去,我们好不容易才找到个停车位,随之也加入了滚滚人流,跨过“天下第一农民桥”,才进入向往已久的梨园。
古梨园位于兰州市东北方向约二十公里的什川,什川历史悠久,明弘治八年(1495年)因甘肃巡抚在今什川中心修筑“什字川堡”而得名。滔滔黄河穿腹而过,这里盛产瓜果蔬菜,有塞上“小江南”美称。黄河在这里掉头北上,给这方水土留下亘古不变的沃野,因南北有青山作屏,东西有湍流的黄河相伴,这里风光秀丽,气候宜人,此地正是万亩梨园。
游园中,和一位当地七十岁余岁的魏姓果农聊天得知。相传明洪武初年,为了社会发展,改变民众生活,朱元璋决定移民,移民的目的是屯田,发展农业。魏姓先祖当时居住在人口较为稠密的山西大槐树下,于是先祖随移民政策和陶姓人家一同迁止什川。因这里旁山依水,地域辽阔,宜于人居住,先祖们就定居下来,繁衍生息,在这里居住六百余年,延续25代人。他们利用得天独厚的黄河之水,肥沃宽阔的土地栽培各种梨树、果树。他本人就有五亩梨园,年收入五万余元。于是代代相传,生生不息,渐渐形成了万亩梨园。
什川人家,几乎家家种梨,以此为业,以此为乐,以此为荣。山洼里,河滩旁,遍植梨树,树龄大概都在300年以上。走进梨园,园园相邻,树树相连,花花吐艳。正值梨花怒放时,梨花赶趟而似的,争先恐后的竞相开花,风姿绰约。梨花虽然没有牡丹富贵,但她白洁如雪;虽然没有梅花傲骨,但她玉骨冰肌;虽然没有荷花华丽,但她素洁清雅;虽然没有玫瑰芳香,但她靓丽无比。数百年的梨树,棵棵树龄高寿,个个身材臃肿,甚至有的梨树已歪歪斜斜,有的用树木顶扶,有的用砖石加固。但梨树上的梨花毫不逊色,十分耀眼迷人。她们有的像少女,含情脉脉,诱人魂魄;有的像仙子,帅气俊朗,风度翩翩;有的像少妇,丰满玉润,楚楚动人。我们一路前行,一路梨园,一路梨花,一路川流不息的游人。
我们一行饶有兴趣的游览了数十个梨园,又进入梨园旁的梨园街。
一眼望不到头的梨园街,整个是古式建筑的二层楼,走进梨园街,仿佛走进了古色古香的明清时代,唯独行人的服饰有别。二层古式楼下尽是各种商铺店面,各种商品古玩,小吃杂摊应有尽有。大街上小商贩的叫喊声不断,游览的行人络绎不绝。买软儿梨的摊铺更为显眼,因为什川的软儿梨是梨中珍品,据说还进贡过清朝的皇上呢。梨个儿大小适中,模样憨态,色泽黄绿,咬一口梨茬雪白脆嫩,清香醇甜,津津有味,神清气爽,舒畅不已,回味无穷。
我们大概游玩了两个多小时,既欣赏了梨花,又了解了当地的风俗习惯;既游逛了梨园街,又品尝了软儿梨及各种小吃的美味。这才恋恋不舍地离开了什川,离开了“世界第一古梨园”。[1]
作者简介
张思信,甘肃白银人, 世界汉语作家协会会员。